第一百一十四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13)
第十三回洋务运动图自强甲午风云话羸弱“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先后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很多人说洋务派都成了卖国派。”曾招吉开始发表个人意见。
“我看未必。”王闿运朝曾招吉看了一眼,跟众弟子分析说,“左宗棠一向主张抵抗侵略,丁汝昌、詹天佑、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这些人不是爱国将领就是科学家,说他们卖国,显然与事实不符。说曾国藩卖国,更是说不通。当年朝廷拟旨成立了一个由阿思本指挥的中英舰队,就是遭到曾国藩的坚决反对,才流产了。此事说明曾国藩不会崇洋媚外,至于李鸿章就难说了。”
原来,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在军事、教育、外交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朝廷内部出现了两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师夷长技以制夷,顽固派却主张维持现状。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人物是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等人。
咸丰十一年,湘军攻克安庆,曾国藩接受容闳的建议,准备在安庆设立军械所。
十二月初,安庆军械所正式设立,曾国藩请江苏巡抚薛焕出面,将无锡两位奇才徐寿、华衡芳请到安庆。安庆军械所包括五局二所,分别是子弹局、火药局、枪炮局、善后局、谷米局,内军械所、内银钱所。安庆军械所实行委员负责制,总负责人则是杨国栋。
一年以后,一艘长约两丈九尺的小火轮在安庆码头正式下水,曾国藩亲自试航,效果不错。
同治元年,李鸿章任用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创办上海洋炮局,两年以后迁至苏州,每日可生产炮弹一千五百发。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上海高昌庙搞了一个军事工业基地,对外称为江南制造局。内设枪炮厂、火药厂、子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人数最多时达到三百多人,徐寿总理局务。他将容闳从美国购回的机器全部运到虹口旗记铁厂,该铁厂是李鸿章不久前从美商手中购得。丁日昌、韩殿甲在苏州设立了两个炮局,制造枪炮,李鸿章让他们停产,所有机器人员全部运到上海虹桥合并成江南制造局,专门制造炮弹、水雷、弹药,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使用。两年以后,制造了第一艘轮船“惠吉号”,后来陆续造出“威清”“操江”“测海”等军舰。
李鸿章任两江总督以后,将江苏洋炮局迁往南京雨花台,成立金陵机器局,让英国人马格里主持。金陵机器局的规模略小于江南制造局,其产品供应淮军、东三省各军、沿江各省绿营兵。
左宗棠、沈葆桢在福州设立福州船政局,先后造成“万年青”等大小轮船三十四只。同治六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崇厚在天津设立机器局。
洋务派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金陵制造局,曾、李合办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西安机器局、兰州机器局,英桂的福建机器局,瑞麟的广州机器局,刘坤一的广州火药局、金陵火药局,丁宝桢的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刘秉璋的浙江机器局,王文韶的湖南机器局,刘铭传的台湾机器局,岑毓英的云南机器局,张之洞的山西机器局、汉阳枪炮厂、火牙钢厂、火药厂,这些军工业又以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的设备最先进,规模最大,汉阳枪炮厂是洋务运动后期兴起的最大的枪炮厂。
洋务派的民用工业包括工厂、矿山、铁路、航运等,主要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开平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沈葆桢的基隆煤矿,左宗棠的利国驿煤矿。
洋务运动在全国搞得热火朝天,他们都标榜富强图存,制造枪炮、创建海军都是给别人看的,他们并不想和外国人开仗,在天津教案和中法战争的结果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用曾国藩的说法是,“不要再谈敢战第一,要隐图自强。”
左宗棠、李鸿章在战争中有洋枪队支持才获得最后胜利。苏州、常州城墙是戈登用大炮轰塌的,苏州枪炮局主持人日意格就是洋枪队和阿思本舰队的技术人员,李鸿章一到上海就购置洋枪武装淮军,洋枪队撤销以后,军事技术人员,洋枪洋炮全部落在李鸿章手上。安庆军械所、金陵制造局、江南制建局等军工企业开始都是生产枪炮子弹,供湘、淮人马在前线剿捻使用。洋务派创造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海洋舰队,有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海洋舰队,这四支舰队又以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装备最好,规模最大。
同治七年,国外已经有了电车,李鸿章向清政府申请设立电报局。醇亲王说洋人这玩意就是不好,发电报要埋线,如果电线漏电,电了埋在地下的先人,那可是大不敬。
李鸿章再三申请,朝廷就是不批准。
光绪五年,已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没有经过朝廷同意,就在天津北洋大臣衙门和大沽炮台之间架了一条电线,通过发送电报指挥多个炮台,这边说话,那边的人可以收到,对指挥打仗确实有帮助。次年,朝廷才同意李鸿章搞电线局,这前前后后花了十二年时间。
可修筑铁路,却没有这么顺利。
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向醇亲王提出要修筑铁路。修铁路对运兵大有好处,但也是一片反对声音。有人说修铁路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如此蛮干,会惊扰了保佑大清江山的河神、山神、土地神,更何况铁路修好,民风变坏,白天黑夜男男女女都挤在车厢里面,还不知道要做出多少蝇营狗苟的事情。如此一来,修筑铁路的事情又没戏了。
李鸿章也不着急,筹建北洋水师需要煤,他在奏折上面说要修一条新路用来专门运煤,朝廷同意了。
李鸿章就修了一条9.8公里长的铁路,蒸汽机的巨大响声惊动了朝廷。朝廷命令他把铁路拆掉,这事情发生在光绪六年。李鸿章只拆了蒸汽机,却不拆铁路,而是改用骡马拉煤。
李鸿章非常遗憾地说:“军舰跑得这么快,全靠蒸汽机烧煤,这一次演习下来,码头上面的煤得贮存一个月。要是真打仗了,用骡马拉肯定是不行的。军舰回不到码头,只能等着挨打。”
奕譞这才明白铁路运煤的重要性,点头同意试着修筑一条铁路。
有了醇亲王支持,李鸿章开始修筑唐沽铁路,将唐山的煤一直运到大沽,堆在北洋水师码头上。
李鸿章从同治十一年提出修铁路到光绪十五年才实施,一共花费了十七年时间。
光绪十五年三月,英国在西藏发动了战争,使得清政府答应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自光绪十五年起至光绪二十九年止,中英双方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谈判。在谈判的过程中,曾纪泽经常抱病工作。
话说曾纪泽出使英国,起源于郭嵩焘举办公使招待会惹起的风波。
光绪四年八月六日,上海申报头版报道,说郭嵩焘带着小老婆以及大清朝驻英参赞马某一起到驻英公使馆大厅,接见外宾。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在中国人的眼中,夫人是不能在外抛头露面的,小老婆出外应酬,是为世俗所不能够容忍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十月十四日,《申报》又报道,说郭嵩焘在英国定制私人油画集,国内其他报纸争相转载。
一时间,郭嵩焘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饱受国内舆论攻击。
郭嵩焘哀叹道:“世人何其恶也!”
有道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出现这些事情,得从他出使英法的时候说起。
光绪三年五月,清政府在伦敦设立了驻英公使馆,郭嵩焘受到朝廷委派,率领副使刘锡鸿、如夫人钱氏等一班清廷官员到了伦敦。西方国家与中国自然是大不相同,大清朝官员刚到伦敦不久,即收到了英国人的请柬,他们于六月二十二日在白金汉宫举行舞会,请中国公使参加。
副使刘锡鸿见整个舞会,男女贴面,相互搂搂抱抱,且男的衣服紧贴肌骨,女的则袒背露肉,十分刺眼。他实在看不下去,找了一个机会逃出舞场,只拣白金汉宫精美的建筑去看。
中国是天朝大国,工作人员到达伦敦以后,各国的公使都争相宴请这一群穿着长袍马褂、扎着狗尾巴辫子的中国人。
郭嵩焘对于参加各种外事活动则乐此不疲,有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自从光绪四年五月十五日起,至七月二十二日止,郭嵩焘在69天时间内,一共参加了57场茶话会,12场舞会,6场音乐会,还有园艺博览会、烟火晚会、慈善拍卖会等。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一场外事活动。
参加别人的活动多了,自己却一次都没有宴请人家,郭嵩焘感觉到很不好意思,决定办一次茶话会用来答谢人家。为了准备好这一次的茶话会,郭嵩焘精心做好了准备,以如夫人钱某的名义印发请柬,使馆人员都来参加,毕竟是大清朝外交史上的第一次。
五月十九日,中国驻英公使馆门前张灯结彩,鼓乐喧天,一派喜庆。郭嵩焘率如夫人钱氏,使馆参赞马某,在大厅门口等候。为了维护交通秩序,公使馆还临时雇用了六名英国警察。
时间一到,各国公使挽着他们的夫人接踵而至,很多外国人都是第一次见到中式建筑、家具、陈设、菜肴,对公使馆精美的瓷器以及茶具赞不绝口。出席当天茶话会的外国人有790人,宾客云集,盛况空前。
年届六旬的郭嵩焘不以为苦,自早至晚,忙前忙后,没有片刻休息,直到深夜宾客们才兴尽而去。后来经过翻译官张德彝核实,这场茶话会一共花费了500英镑,折合白银1500两。
《申报》消息极大地刺激了郭嵩焘,郭嵩焘将此事告诉给了李鸿章,同时委托英国律师担文?鼾林向《申报》交涉。
李鸿章愤然地说:“郭筠仙一生廉洁自律,以前掌握湘军粮台,每年经过他手上的银子成千上万,全无差错。出使期间,公开支出,只有俸酬和房租两项,遭到《申报》攻击,显然是小人所为。”
经过调查,果然如此,此事是副使刘锡鸿和英国人美查一手策划的。用刘锡鸿的话来说:“郭嵩焘以妇女通合洋人,令其学洋话,看洋戏,办一个茶话会,还要如夫人到楼下迎接,真是匪夷所思。”
朝廷知道驻英公使正、副不和,便将两人召回,任命曾纪泽为英国公使。
光绪五年元月初,曾纪泽到达巴黎,郭嵩焘开始着手做回国的准备。郭嵩焘接到英国公使的信函,说女王陛下于元月十七日在怀特岛上的行宫设宴,跟郭嵩焘夫妇话别。
元月十七日,英国女王单独接见了郭嵩焘的如夫人钱氏,并将公主介绍给她认识。女王接见去职的公使夫人,这也是对钱氏在外交场合之中的充分肯定。此事一出,刘锡鸿、《申报》老板、英国人美查彻底傻眼了。
元月三十一日,郭嵩焘结束了英国的公使生涯,回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