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15)
第十五回康有为公车上书翁同龢开缺回家却说廖平来到广州以后,开始在广雅书院教书。后来张之洞创办广雅书局,聘请顺德李文田为总编纂,廖平担任编辑,他的著作《今古学考》在广东的影响较大。
光绪十六年,康有为与黄遵宪一起,专门到广州广雅书局拜访廖平,康有为说要向廖平拜师,学习《今古学考》。
礼毕,看茶,廖平拿出新作《知圣篇》送给康有为道:“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一桩公案。西汉时期的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都是根据老师的口口相传,用隶书写的,称为今文经;但是到了西汉末期,刘歆在校理群书时,重视训诂,他认为《周礼》《尚书》《左氏春秋》等应该称为古文经。从此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列,重新排列了六艺顺序,把《易》经提到首要的地位,它们二者在中国历史上互有兴衰。”
康有为不住点头,认为廖平说的没错。康有为在见到廖平以前,喜欢古文经,推崇《周礼》,不喜欢今文经,还对东汉时期的今文经学家何休写的《公羊学》进行过攻击。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最后终成大业者少,学者的楷模应该是心坚骨硬,一生治学。”廖平又拿出另外一本著作说,“我在《辟刘篇》中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今文经就是孔子的真传。”
康有为受益匪浅,拜廖平为师,住进广州安徽会馆,继续学习《经学》《春秋公羊学》。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五岁时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曾经自拟一联言志: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康有为家庭富裕,曾祖父康式鹏,字云衢,经商非常成功,在广东布政司前面的惠爱街给子孙留下一处祖屋;祖父康赞修,举人出身,担任过广西钦州学正,广西合浦、灵州,广东连州训导;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南城知县。从叔祖康国器一直跟随湘军四处作战,能以寡击众,伤足而跛,人称“康拐子”,其子康熊飞,经常担任先锋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都害怕康氏父子。
康赞修认为康有为是可造之才,他年轻的时候在广州越华书院读过书,决定送康有为到越华书院上学。
越华书院名为官办,实为广东富商出资修造。既然是官办,书院的山长一般都由有进士功名的学者担任,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也经常来书院讲课,使得书院名头很响。书院坐北朝南,大门临街,有“越华书院”四个大字,为时任两广总督杨应琚所题。杨总督的书法很好,牌子一挂,很多读书人趋之若鹜,纷至沓来。
康有为第一次跟随祖父康赞修来到广州知府衙门,见这里的书院有不少,他数了一下,不下百家,有的是官办,有的是私营,书坊排成一条街。康有为受不了越华书院制度约束,在广州换了几家书院,曾跟随过六七位老师。这些书院一般都会聘请名师来讲学,举办者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书院的弟子能考中功名。
不久,父亲康达初去世,康有为回到南海,考取了秀才。但他乡试屡战屡败,整天无所事事,祖父康赞修想起老同学朱九江。
朱九江,本名朱次琦,广东南海人。家住九江镇下西乡太平约村,那时候的名士都喜欢以地称人。
朱九江考中进士以后,做了短暂知县,不久辞官归故里,回到南海教书。他利用九江方礼山陈家祠堂作为教馆开始讲学,对外称“礼山草堂”。岭南有不少秀才、举人在其门下读书,康赞修带着康有为来到南海九江镇。
朱九江以“四行五学”为主要内容。
四行是:敦行孝悌、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五学是:经、史、掌故、性理、辞章。
他主张济人经世,不要夸夸其谈,扫去汉学、宋学门户之见,以孔子为正宗。讲课时不带一书,一字不差。
康有为来到朱次琦门下,感觉找到了真正的导师。在朱次琦的指点下,开始攻读《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注》诸书,以及《楚辞》《汉书》《文选》,对中国几千年的学术脉络进行初步梳理,开始独立思考问题。
光绪三年,祖父康赞修为抢救连州学宫中的祭器而溺水身亡,清廷下旨康赞修以四品礼祭葬,同意长孙康有为荫恩四品衔。
光绪五年,二十二岁的康有为离开朱次琦,一个人来到南海西樵山白云洞读书。
白云洞旁边的三湖书院,建于明代,湛若水、方献夫、朱九江等都在此讲过学。道光二十年重修,林则徐题写了门匾。
康有为来到三湖书院读书,翰林院编修张延秋与其结为好友。在三湖书院石窟、瀑布和泉水之间,他潜心学问。康有为有时候也去逍遥台读书,触景生情,写了一首题《白云洞》的诗:
高士祠中曾小住,扪萝日上妙高台。
白云无尽先生去,洞口云飞我又来。
康有为在三湖书院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等。这一年,他去了一次香港,眼界大开,回来以后重新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非常佩服林则徐、曾国藩、骆秉章、左宗棠等人。他怀着苦闷而入,又怀着雄心而出。
光绪八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落选南归。途经上海,他购买了不少西方书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回到广州拜访廖平以后,康有为携眷住在广州布政司前惠爱街祖屋,开始写《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将云衢书屋更名为万木草堂。
康有为开始在此授徒,西樵秀才陈千秋来投,几个月以后,梁启超也从学海堂转学来此拜康有为为师。
且说梁启超跟随祖父梁维清读书识字,梁维清在孙子的启蒙教育中,不仅教育文史知识,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经常给他讲述宋、明灭亡过程中的国难之事。
梁启超幼年才华出众,十岁时随父亲到秀才李兆镜家做客,他见院内玫瑰花开,顺手摘了一朵,怕被主人看见,藏在袖里。
主人发觉,有意戏弄他,出联说:“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满脸通红,不卑不亢地说:“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光绪八年,梁启超去广州应童子试,没有考中,两年以后,再到广州应试。他租了一间公寓,认真读书准备考试,考中秀才。广东学政叶大绰接见众秀才完毕,只有梁启超没有走。叶大绰非常奇怪,问道:“卓如还有什么事情?”
梁启超先见过叶大绰,很有礼貌地说:“叶大人,学生有件事情求您帮忙。”
叶大绰暗自吃惊,一个刚中式的士子,在这个堂堂三品大员面前提要求,态度却认真严肃,不卑不亢,便问:“有什么要求,你说出来听听?”
梁启超说:“学生来考试前曾对祖父说,如果这次考中,就请求主考大人给祖父写一副寿文。如今学生被录取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将我的想法告诉大人,请大人成全。”
叶大绰听了梁启超的话,觉得这个少年非常诚实,有心成全,便问:“这寿言如何写?”
梁启超上前一揖,说道:“学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岁了,一生勤劳,既要肯定他,又要如实写,不能夸大其词,要做一个综述。”
叶大绰听完,心中有数,又问了几个小问题,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梁启超回乡后,他的父母都很高兴。祖父接过寿文,向众人出示,夸奖梁启超诚实,重诺言,大家都以为是。
对于梁家来说,梁启超中了秀才,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父亲希望儿子能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对他管教非常严格。光绪十一年,梁启超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是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专门治经,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
康有为开馆后采用比较法,用“西学”来论证“中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他在《万木草堂讲义》中说:“乱世,削大夫;升平世,削诸侯;太平世,削天子。”
次年,三水人徐勤、南海人曹泰、新会人梁朝杰、番禺人韩文举、顺德人麦孟华、东莞人王觉任、新会人杜奎、南海人陈和泽陆续来投。康有为将学舍迁至中山四路长兴里三号邱氏书院,创办了长兴学舍。他的学生不断增多,有四十余人。
光绪十七年,康有为在广州筹建万木草堂,将办学地点迁至广卫路与吉祥路交界的邝氏宗祠。一年以后,又迁至广府学宫的仰高祠,在这里挂起“万木草堂”匾额。
康有为任命陈千秋为山长,协助教学,参与管理,梁启超、徐勤、王镜如、梁朝杰等任学长,参加教学管理。万木草堂被查禁以前,各省学生前来学习的有三千多人。
给事中余联沅告了康有为一状,说他的《新学伪经考》妖言惑众,目无圣人,惑世诬民,圣世不容,请焚,应该禁止广东人到万木草堂读书。
康有为请求好友沈曾植、盛昱、黄绍箕、文廷式等人出面讲情,这些人电告广东学政徐琪不要追查此事,张謇、曾广钧也一起请求翁同龢帮忙。
两广总督李瀚章派番禺知县李滋然前去复查。李知县称《新学伪经考》是说汉代的刘歆在篡改圣人经典,康有为本人是非常尊敬孔子的。
李瀚章认为李知县调查意见实事求是,让康有为将《新学伪经考》毁版,不准发行,万木草堂可以继续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