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5)
第五回王门绝技功名学自古才女跟才郎读书人获得功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科举考试,其次是要获得功名的敲门砖,其三也就是做好八股文章。
王闿运随手拿出一本《论语》,对众子弟说道:“明清两朝,科举试题灵活多变,内容广泛,涉及内容比较多。”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又滔滔不绝地讲开了——
今天,以《论语》为版本,章节之间的分断都用一个圆圈“○”隔开。国朝初期,江南省某场乡试,主考官就以“○”为题。
我到南京,在两江总督府曾大人文案上看到几份答卷:
一曰:“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考生以天圆地方作答;
二曰:“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考生还是以天圆地方作答;
三曰:“圣人末言之先,一太极也。”考生以太极图作圆形;
四曰:“先行有言,仲尼曰,月也。”考生将孔子的形象比作日月;
五曰:“夫子为言之先,空空如也。”“○”中间空空如也,比喻孔子虚心。
面对如此刁难古怪的题目,考生都能做出如此清雅文章,因难见巧,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历代科举,获得功名的大多数是死读书,读死书的,然而天下读书人,不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就难以出来做官。不做官,如何济苍生,救百姓,为地方做好事?尽管弊病很多,也只有尽力而为,朝科举路上一直走到黑。
自国朝龙兴以来,范文程就大力提倡开科取士,任用汉族读书人做官,后来有人提出废除八股文,没有结果。
涤帅克复南京以后,其门下“四大弟子”之一的黎庶昌,就请朝廷开绝学科目,光绪元年,礼部请考算学,潘衍桐在同治元年请考艺术科目。
时下的科举考试,要获得功名,不光要在八股文上下功夫,还得从书法、字体上下功夫。
道光末期到咸丰初期,大清政坛上有籍可考的满汉大臣多出自“穆”党,咸丰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便是罢黜道光帝最信任的军机钦差大臣、大学士穆彰阿,但是穆彰阿的门生故吏已遍布朝野,有的已成为柱国重臣,一时无法根治。
例如,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中进士以后拜穆彰阿为师,在朝考中列一等第三名,被道光帝拔至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朝考列二十九名,后致力程朱理学,成为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道光二十三年,升为翰林院侍讲,旋即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四年,派充翰林院教习庶吉士;道光二十五年,充文渊阁直阁事;道光二十七年,经过穆彰阿一番运作,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左侍郎衔,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阅卷大臣;道光二十八年,升授礼部右侍郎,十年七迁,从一名七品的新科进士,做到礼部左侍郎,官至从二品。
连曾国藩本人也自叹,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通往科场、官场的大道上,有四点他是做到了:其一是八股文章做得好;其二是馆阁体书法写得好;其三是理学派信徒;其四是拜了穆彰阿这个老师。
当时,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不论是谁,只要悟出和做到了这四点,想不中进士、不做官都难。
王闿运一番话,大家听后耳目一新,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杨锐一向胆子大,问:“先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先生为何颠簸半生,连个进士都不曾考中?还有那左宗棠左大人,自诩是当今诸葛,为何也与进士无缘?”
骆成骧一边低头胡思乱想,一边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问:“还有老师的儿子王代懿,几场下来,连个秀才都没考上,又如何解释?”
王闿运见大家疑惑,话锋一转,又讲开了——
有些人并不是读书的材料,过我耳目,我会劝其干点别的。读书是件苦差事,写一本书,要读一百本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颠沛半生,常与人谈及功名,别人对如何获得功名是遮遮掩掩,语焉不详。我在写《湘军志》的时候,到国史馆、大内档案馆去查阅过不少资料,那些史实都记录了历代帝王、封疆大吏的许多隐秘事件。
我是依靠祖母才得以在长沙发蒙读书,在县试、府试、乡试都得以高中,后来在通往会试的大道上紧急刹车。
咸丰九年四月,我会试落第,那时我不知道写文章要用馆阁正体,入幕肃府,得肃相向咸丰皇帝举荐,咸丰皇帝欲赏我进士出身,我没有答应,想凭借正途考取进士。后来发生辛酉事变,太后执政,我此生就没有应试机会了。
左季高与我情形类似,在县试、府试、乡试都得以高中,在通往会试大道上也是紧急刹车,屡试不中。原因何在?可以认定,左季高也不会写馆阁体。
涤帅的字得到了穆彰阿指点,与道光帝、咸丰帝的字体相通之处较多,故道光帝在朝考中,将涤帅的字从一等第三名擢选成第二名。
这一年,四川乡试,春闺的同考官是张之洞,尊经书院的秀才全部参加了乡试,放榜以后,超过半数的秀才都中了举人。
廖平、杨锐、宋育仁、曾培都成了新科举人,尤其是陈光明,文章试帖书法俱佳,在这次乡试中夺得头筹,成为新的解元公,廖平中乡试第二十四名举人。尊经书院将乡试榜复制一份,悬于书院门口两旁,所有师生放假两天,以示庆贺。秀才考取举人以后,照例要拜师。
张之洞将拜师仪式定在尊经书院进行,这一天,张之洞早早地来到尊经书院,王闿运到大门口迎接,成都百姓都到尊经书院看这一文坛盛事。
仪式开始,书院门口鞭炮鼓乐齐鸣。张之洞端坐在椅子上,举子们身着举人服装,挨个过来向他行礼、敬茶。张之洞只是象征性地接过茶杯,浅尝即止。尊经书院一百多名学生敬完茶,足足花了两个时辰。最后是解元公向恩师献茶,陈光明恭恭敬敬地双手向张之洞献茶,张之洞接过喝了一口,陈光明又行了跪拜大礼,张之洞双手将他扶起,慰勉了一番。整整一个上午,举子们的拜师仪式方才结束。
这年秋闺,朝廷放榜,尊经书院曾培、陈光明等几名新科举人考中进士,其中几个举人还进入二甲前十名。
消息传到四川,川中文人奔走相告,说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西蜀,齐聚尊经,尊经书院一时成为蜀中秀才、举人共同向往的求学场所。
这几年,王闿运在尊经书院算是过了一段稳定生活,自从被丁宝桢、张之洞聘为山长以后,王闿运马上去信湘潭,并附上路费,请莫六云来成都。
王闿运在信中说:“每逢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时候,漫步成都,只觉得春意融融,宛如身在湘潭云湖桥。成都有司马相如,唯独不见卓文君当垆卖酒。”并且附上《白头吟》诗一首——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莫六云读后非常感动,决定入川,给女儿弹了一曲《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却说莫六云接到四川来信,非常高兴,她将大女儿王帉、次女王滋托给正室蔡氏、长子王代功看管,自己带着三女王茙、四女王纨、五女王复离开湘潭,从陆路走益阳、常德,再到宜昌,然后从宜昌上船,由水路到重庆。
一路上,几个女儿如同快乐的小鸟,整天围着莫六云叽叽喳喳,非常快乐,旅途上少了不少寂寞。从宜昌进入三峡,可以听到川江号子。
川江航道,尤其是三峡,幽、奇、险,故川江号子有下滩、抢滩、平滩几种。
川江号子韵味悠长,回味起来无穷无尽,是跨越时空的千古绝唱。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两岸悬崖绝壁,滩峡其间,水流湍急,两岸崇山峻岭,崖壁陡峭,风光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