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4)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一百零五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4)

第四回丁宝桢总督四川王闿运主讲尊经话说张之洞被朝廷外放四川任学政,马上离开北京,前往成都。张之洞少年受业胡林翼,诗文做得很好,有“神童”之称。担任四川学政以后,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一心想振兴四川教育。此时,左副都御史薛焕从北京辞官回家,与四川士绅一起创办一所书院,得到了四川总督吴棠的支持。薛焕的行动,自然得到张之洞的认可。

薛焕,字觐唐,四川宜宾人。住赵场镇薛家桥,举人出身,历任江苏金山县令、苏州知府、江苏按察使、布政使、江苏巡抚。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以后,他逃到上海,曾国藩并不喜欢薛焕,处处打压,薛焕没有办法,改投李鸿章。他的长女、次女分别嫁给李瀚章的儿子李经畲、李经楚。不久,薛焕奉调进京,担任工部侍郎。

吴棠任命薛焕为书院首任山长,筹建尊经书院。吴棠总督四川期间,其仆人向属员索取馈赠,被云贵总督刘岳昭告发。朝廷调吴棠去贵州平苗,薛焕的日子又不好过了,干脆辞去山长职务,让张之洞兼任。张之洞年轻,想在教育方面有点作为,便欣然同意。

自清以降,蜀学不振,西蜀没有出过一位文学大家,连考取进士的都极少。四川有一百八十三个县,科举人数不及苏州府,这与当时四川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张之洞是两榜进士出身,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在成都南校场石犀寺附近扩建尊经书院。他将书院的办学章程、办学宗旨拟好,按照岳麓书院的模式由官府主办,从四川各县选拔有秀才资格的人才前来入学,书院费用由四川总督衙门提供。

新任四川总督丁宝桢接到张之洞请求扩建书院的札子,马上同意。消息一出,四川学子奔走相告。可是在规划尊经书院时,有一栋破旧民房在书院扩建范围之内,如果居民不搬出去的话,会影响书院施工。

房屋主人姓严名克复,是一个做豆腐生意的,平时也卖一点酒。主管工程的官员钱国佑准备花大价钱将这一幢房子买下来,可严克复死活不同意搬走,还振振有词地说道:“这是我家祖上几代人置下的一点产业,虽然破旧,却不能败在我的手上,你们不管出多少价钱我也不卖。”

成都知府徐汝极向张之洞报告此事,张之洞让徐汝极出面,那户主还是不愿意搬走。张之洞无可奈何,他知道丁宝桢主意多,就去向丁宝桢讨主意。

丁宝桢体察民间疾苦,他皱了一下眉头,说道:“你们先动工,出了什么事情有本总督兜着。但是,不许以权势欺压一个小老百姓,还有一条,施工队平时食用的豆腐和酒,你们就去严家购买,严家卖多少钱,你们就按那价格给就行了,还可以提前给一点银子,以示官府是讲信誉的。”

有了丁宝桢的保证,张之洞就吩咐下面加紧施工,只是豆腐和酒等日用品就在严家购买。

严家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还请了几个帮手来帮忙。

尊经书院如期动工,来做工的、来参观的人自然非常多,严家每天都赚得盆满钵满,不断扩大规模,以至于几间房子都被东西塞满,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没有办法,他们只好到外面很远的地方租房子住,每天两头黑,要走不少冤枉路,来来去去累得不行。加上那些街坊邻居和前来参观的读书人都对他们家指指点点,说官府办学是在为大家做好事,他们还在千方百计阻止,简直是鲜廉寡耻。为此,夫妻两人尽管赚了很多钱,但也遭到了不少唾沫。

严家夫妻只得坐下来商量对策,严老板坦诚地说:“咱们赚了这么多钱,都是总督大人让我们发财,否则,官府要惩治我们,还不是犹如踩死一只蚂蚁一般简单。”

老板娘也有同感,说道:“也是,丁大人连太后身边的红人都敢杀,何况是你我,咱们还是把房子捐给书院办学吧!”

次日,夫妻两人找到了张之洞,说明来意。张之洞将他们夸奖一顿,说道:“官府不能白要你们的房子,就在附近找了一处房子作为补偿,比你们家原来的房子还要好,你们看如何?”

严家夫妇十分高兴,欢天喜地地搬走了。事后,夫妻俩将这件事讲给大家听,老百姓都称赞丁大人爱民如子。

按照张之洞的想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什么?东风就是尊经书院山长。山长的位置长期空缺,由张之洞兼任。张之洞是四川学政,公务较多,没有时间守在尊经书院,他跟丁宝桢商量,想另外找一个山长,丁宝桢自然同意。张之洞将目光停留在川内找寻,偌大的一个四川省,要找一个人担任尊经书院山长还真不容易。

这天,张之洞去四川总督衙门拜访丁宝桢,将这一忧虑对丁宝桢说了。

丁宝桢淡淡地说:“学政勿忧,我这里有一个山长人选。”

张之洞心中一凛,问:“何人可以担任山长?”

丁宝桢郑重地说道:“湖南湘潭名士王闿运可以担任山长。”

张之洞喜道:“就是貂裘举人王湘绮?”

丁宝桢微微一笑,答道:“正是。”

“我少年时听先生胡文忠公说过,此人的诗文写得极好,他在长沙府考秀才第一,中举人第一,一肚子学问,可惜被肃案牵连,至今没有得到朝廷的一官半职。只是湘绮远在湖南,请他到四川出任尊经书院山长,不知他愿不愿意?”张之洞担心王闿运不会来四川。

丁宝桢听后无限感慨,说道:“王湘绮国士无双,他和你的先师胡文忠公交情匪浅,湘军主要将帅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等与他都有往来。前些年,郭嵩焘担任广东巡抚,曾邀请他到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后来曾文正公邀他去南京,请他写《湘军志》;曾文正公任直隶总督时,他去过保定,由张裕钊陪同一起考察过莲池书院,对书院的办学进行过系统研究,据说这一段时间他在家乡修史写志。我对湘绮知之甚深,学政大人亲自去信,诚邀他来蜀讲学,出任尊经书院山长一职,他未必不来。”

张之洞听完非常高兴,说道:“总督大人一番话,让下官茅塞顿开,下官马上修书一封,寄往湘潭。”

丁宝桢提醒他说:“信中你要说明你曾经受业胡林翼。”

张之洞拱手说道:“就依总督大人所言。”

丁宝桢也写了一封信给王闿运,邀请他到四川共襄蜀中发展大计。

其实王闿运也没有闲着,他一直在长沙写作《湘军志》。几年时间里,王闿运将《湘潭县志》《东安县志》《衡阳府志》《桂阳府志》基本修完了,积累了丰富的修志经验。当《湘军志》写到一半时,他接到了四川总督丁宝桢和四川学政张之洞的来信,邀请他去四川出任成都尊经书院山长。

王闿运收到丁宝桢的来信以后非常高兴,他也没有想到丁宝桢升迁如此之快,山东巡抚任上没做几年就荣升四川总督了。但是手头上还有几件事情没有做完,不能半途而废。一是《桂阳府志》还未结尾,二是《湘军志》还在创作之中,三是仓促之间入川,家中事务还未来得及安置,就写信给丁宝桢,说要等半年以后诸事完毕再入川。

却说王闿运又收到张之洞来信,还是有一点意外。在武昌时,胡林翼曾经和他谈过这位天才少年,这些年来,他也不知道张之洞这么有出息,不仅高中探花,而且还出任四川学政,真是后生可畏。各省学官唯有四川学政是个肥缺,主要是因为四川人口多,州县也多,生员自然多。四川有一百多个县,这些生员来考举人,录取的人数自然就多,录取的举人多了,这些举人孝敬给学政大人的银子自然就多。在京师,很多人想放一任四川学政,张之洞是京师清流派中坚人物,清流派左右朝野的舆论,又是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因此,四川学政就让张之洞去做。做官也是讲究出身的,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大学士,做官做到大学士这一层也是最高境界了。张之洞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也为他日后进入内阁打下了基础。

半年以后,王闿运修完了《桂阳府志》,带着《湘军志》手稿及其他随身行李离开了湘绮楼。他从长沙上船,泛舟洞庭到了岳阳,又溯江而上,到宜昌再换船,经西陵峡、瞿塘峡、巫峡抵达重庆,然后从重庆进入成都。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光绪四年十二月,王闿运抵达成都,直奔四川总督府。丁宝桢知道王闿运到来,放下手头上的一切公务,亲自来到大门口迎接。两人一别数年,见面之后都非常高兴。

丁宝桢执着王闿运的手问:“湘绮,我写信给你,你推了半年。为何张学政修书,你就立马启程了呢?”

王闿运解释道:“当时实在是有事走不开,《湘军志》的手稿我都带来了,这本书是曾文正公交代的,事情来龙去脉你也清楚,一拖数年。这次到成都,我还要全力以赴将这本书完成,否则愧对曾文正公。”

丁宝桢听罢,松开手顺口接道:“也是,这些年多少人眼巴巴地等着这本书问世,想一睹为快。但是湘绮惜墨如金,至今一个字也不拿出来给大家看,你说是不是?”

“写史需要谨慎,文字还是要仔细琢磨的,不能夸大某些大人物的功劳,也不能抹杀个别小人物的功绩。董狐、司马迁、班固的史笔,让多少人为之惊叹!这本书我还是要秉承事实,不唯虚,不唯利,实事求是,该歌颂谁就歌颂谁,该鞭挞谁就鞭挞谁,毫不留情。”王闿运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丁宝桢笑道:“曾文正公将这个权力交给您,千秋史笔,由后人去评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也会在后面给你撑着。只要有我丁某人在,就有湘绮的栖身之地。”

两人来到宫灯璀璨的西花厅,宾主重新坐下来。王闿运讲话也不绕弯子,直奔主题:“湘学花开西蜀,能重振蜀学,当然最好不过。总督大人未雨绸缪,想得极为周到。”

丁宝桢欠身说道:“您我都是亲家,说话也就不见外了。从今天起,您就住在总督府,继续带着你女婿读书,将来有时间,将嫂夫人和我那未来的儿媳一起接到成都,你看如何?”

王闿运拍了一下椅子的扶手说道:“好!待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再派人将她们接来便是。”

丁宝桢想得很周到,问道:“今晚去成都青羊宫吃小吃,如何?”

王闿运心存疑虑,问道:“去那个地方吃小吃,老百姓认出您这个朝廷一品大员怎么办?”

丁宝桢笑道:“我多带几名便衣侍卫可保无虞,青羊宫有一处总督衙门接待客人的地方,若有朝中显贵和地方大员来四川,都在那里设宴。”

王闿运拱手说道:“就依亲家。”

成都青羊宫如同长沙火宫殿,以小吃闻名。四川菜以麻辣出名,以小煎、小炒、干炒见长,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名菜有回锅肉、鱼香肉丝、灯影牛肉、夫妻肺片、水煮牛肉、清蒸江团、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丁宝桢是贵州人,王闿运是湖南人,对辣特别钟爱。当天晚上,两人青衣小帽坐着两顶小轿,在几名亲兵的保护下悄悄地前往青羊宫。

这几天,尊经书院热闹非凡,来自全省各地的秀才、举人经过州县保荐,前来尊经书院报名入学。此次,尊经书院共招收256名秀才,56名举人,分秀才班和举人班,秀才班又分甲、乙、丙、丁四个班,每个班50多人,举人班分两个班,每个班28人,所学课程主要是八股文、试帖、书法等,还开设新课程,如算学、几何学、地舆学等。

光绪五年二月十五日,是尊经书院开学典礼的日子。这天,通往尊经书院的路口都被四川总督衙门派出的绿营兵给封了,所有进出人员凭盖有尊经书院大印的通行证才能出入。尊经书院门口,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红顶子、蓝顶子花花一大片。书院专门接待人员统一安排他们到开学典礼会场就座,各州、县都设了专门座位,士子们熙熙攘攘,一路上议论纷纷,都不知道谁出任尊经书院山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