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19)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十九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19)

第十八回总督败走田家镇雪琴布衣投湘军鄂东一带战云密布,江忠源与郭嵩焘一起赶到湖北田家镇,加紧布防。

石祥祯的进攻速度很快,五天后攻占九江。他留下林启容镇守,继续西进,十天后攻占鄂东田家镇对岸的要隘——半壁山。

张亮基、左宗棠一起离开武昌,赶往田家镇,与江忠源会师一处。在田家镇,张亮基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

张亮基宣读了咸丰的上谕——长江中游,武昌最为紧要,若有疏忽,两湖震动。着骆秉章、曾国藩先派兵勇战船,差一得力战将驰援武昌。与张亮基会师一处,扼守军事要冲,不得有误。

左宗棠马上建议:“田家镇一战不能避免,湖北绿营、江防军、新宁楚勇加起来不过三千,长毛赖汉英、石祥祯、韦俊、罗大纲四路人马加起来有三万,从四面围攻官军,如此一来,田家镇成了死地。西边荆州将军官文,他必然借口守荆州要紧,不会出兵支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胜保的绿营远在直隶、山东,走到田家镇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江西方面自顾不暇,绝对没有能力支援湖北。如此一来,张中丞只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抵抗长毛。”

张亮基一听,非常着急。

江忠源的目光正好落在张亮基脸上,连忙安慰他说:“可以向曾大人求救。恩师曾经答应湘勇训练成伍后交与我统率,征战湘、鄂、赣,当今之计,只需张中丞为一纸文书,请曾大人出兵。”

左宗棠想起曾国藩在关键时候没有得到张亮基的声援,最后只得无奈离开长沙,便说:“只怕你的恩师不一定出兵。”

江忠源已经有了主意,说:“那好办,我再向朝廷上一道奏折,请他出兵。”

曾国藩接到朝廷让他率兵出征的军令后,对众将说:“朝廷可调湘、鄂、皖、赣四省绿营兵共同合击长毛,湘勇水师尚未成军,一时无法赶到田家镇。”同时,也火速给江忠源送去一封回信。

江忠源、郭嵩焘收到曾国藩来信,相互传看。信中说军队内部地方观念严重,各省绿营与地方团练之间矛盾较大。出兵之初,朝廷依惯例征调将领,将帅统领的不是自己的原班人马,士兵之间互不认识。桂阳之战,三个绿营兵在集市打了一个湘勇,镇筸兵又在三江口杀了几个湘勇,增援江西时他们各记前仇,相互报复,胜则争功,败不相救。就是孙武再生,也不能使兵勇一心协同作战。岷樵以前向朝廷上奏折,欲调云、贵、湘、鄂绿营兵六千人,另招勇丁四千,凑足一万人马。六千士兵,必然有一至二名将领做统领,如果各领三千人马。统领以下又有营官、哨兵、队长若干人,这些营官哨佐就有很多平庸之辈。我在湖南训练湘勇万名,必然选拔湖南本地人,以通晓兵法战阵的读书人为营官,以仁礼之法加强训练,激励他们忠义血性。未开战时谋划于前,开战后奋勇杀敌,胜则攻,败则救。如此,方可与敌言战。

咸丰听说曾国藩没有立即出兵,便将他批评几句。湖北巡抚崇纶看不惯张亮基、左宗棠、江忠源、郭嵩焘等汉人纠集在一起,也是处处掣肘。

江忠源还未来得及使用曾国藩的治军之法,太平军在田家镇将新宁楚勇包围起来。

张亮基接到信后,尽起黄州大营绿营兵三千人马前往田家镇,走到梅川时遭到胡以晃拦截,两军混战一场,互有胜负。张亮基在大冶扎下营寨,与困守田家镇的江忠源遥相呼应。

崇纶收到江忠源的告急信后幸灾乐祸,不派一兵一卒,也不调拨粮饷,还给朝廷上密折,说张亮基带走黄州大营全部人马,在梅川临阵不战,空耗粮饷。

朝廷不知前线战况,令张亮基速向田家镇靠拢,与江忠源合兵一处。其实崇纶手中还有一支抚标营,有三千人马,抚标营将领阿格尔济是崇纶亲信。崇纶害怕日后朝廷追究责任,令他率一千人马去黄州,名为驰援田家镇,实则断绝张亮基退路,所携粮饷枪械都解押到黄州知府衙门,而不解往黄州大营。

左宗棠已洞察崇纶意图,知道张亮基、江忠源在田家镇凶多吉少,便拿着湖广总督的兵符赶到湖北提督衙门,调湖北水师前往田家镇。水师统领萨都满见有总督大人印信,拨五百人马、十几只战船给左宗棠。左宗棠拜谢,率军沿江东下,进至兰溪。

张亮基固守大冶,粮草断绝,陷入绝境,各地救兵不至,十分狼狈。曾天养闻讯大喜说:“若能打死或生擒湖广总督,远胜夺取田家镇。”遂率大军出武穴,与胡以晃一起夹击张亮基,又令陈玉成前来助战。张亮基抵挡不住,退往漕河,半路上遇到陈玉成。

陈玉成,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幼时父母双亡,后来随叔父扶王陈承瑢参加了金田起义。陈玉成一身好刀法,骁勇异常。因善于包抄和杀回马枪,被称为“三十检点回马枪”。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顶盔贯甲,身穿黄袍,率一支骑兵做先锋,所向披靡。他经常腰挂弓箭手持大刀,冲锋陷阵,一匹赤炭马跑累了,再跳往另一匹千里雪,出入如飞。

张亮基遭遇陈玉成,结果可想而知。

总兵金国琛前来抵挡,未及三回合就被陈玉成一刀削掉了一根手指,落荒而逃。张亮基从未碰到如此强敌,掉头就跑,众将士护着他一路狂奔。前面一条河流挡住去路,河上十几只战船沿河排开,后面尘土飞扬。张亮基魂飞魄散,正在焦急之间,船舱内走出一人,青衣布袍,燕颌虎背,正是左宗棠。他喊道:“张大人不要担忧,快快上船,湘阴左季高在此等候多时了。”

张亮基听到呼唤,大喜过望,急忙上船。陈玉成追到河岸时,左宗棠令弓箭手放箭,冲在前面的太平军士兵中箭倒地,湖北水师撑开战船,顺着蕲水南下。

陈玉成沿岸追赶,终究没有船快,不到半个时辰将追兵抛在后面。

张亮基进入船舱,心神稍定,拜谢左宗棠说:“今天如果不是遇到先生,我命休矣!”

左宗棠辞谢,两人又说了些掏心窝子的话,聊到别后情形,张亮基咬牙切齿,深恨崇纶。

船到蕲州,张亮基突然想起了江忠源,便说:“江岷樵孤军陷在田家镇,我等必须冒死前去营救,否则对他不住。”

左宗棠为之一动,忙说:“大人不能涉险,由左某前去田家镇,大人到兰溪等我消息。”

张亮基谢道:“有劳先生。”

却说陈玉成追到蕲州,不见张亮基踪影,探马来报,说官军十几只船只顺江而下,去向不明。陈玉成闻言顿悟,传令将士速往田家镇。太平军连续奔跑了一天,一个个累得不行。听到陈玉成将令,大家不敢停留,跟着他沿江急追了二十余里,远远看到江上十余艘船只,打的都是官军旗号。

陈玉成换了一匹战马,持刀急追,回头看时,大队人马已落后面,只有数百人跟着。看看天色将晚,前方出现一片芦苇地,他正要派人前去探看,只听一声锣响,无数支利箭射来,不少太平军中箭倒地。陈玉成手背受伤,就地一滚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只听到头顶上“嗖嗖”响箭如飞蝗,后面将士中箭者惨叫声不断。

良久,箭声乃止。陈玉成起来检视人马,已经伤亡过半,不敢再追,传令退兵。

伏击太平军的自然是左宗棠,他离开蕲州以后,在芦苇荡伏下一支奇兵,陈玉成果然中招。之后,左宗棠传令官军速往田家镇。

这些天,郭嵩焘连肠子都悔青了,他将前途和命运押在江忠源身上,哪知江忠源打起仗来凶悍无比,是个连身家性命都不要的主,完全不像一个举人。郭嵩焘不想将性命搭上,几次想走,均被太平军截回。往日的书生意气没了,三更半夜还睡不着,干脆披衣起床,前去巡营。

新宁楚勇都睡着了,这些好儿郎跟着江忠源没少吃苦。除岗哨以外,四周静得怕人,郭嵩焘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听鼓声正是四更。

此时,西南江面上驶来一队战船,对着太平军大营发炮,炮弹落地处火光冲天,太平军阵地大乱。江忠源听到炮声,知道救兵到了,吹起号角大集官军,朝西南方向冲进太平军大营,逢人便杀。

新宁楚勇很快冲到江岸,江上的船只纷纷靠岸,船上军士大喊:“江大人快上船。”

江忠源亲自断后,待众军士上船后,他与江忠淑才最后登船,太平军追到江边时,船已到了江心。

江忠源、郭嵩焘见过左宗棠,大声言谢:“若非季高相救,我等葬身田家镇了!”

左宗棠点头回道:“都是一家人,不用客气,速至兰溪与张大人合兵一处。”

江忠源令各船清点人马,已十去其七,田家镇失守。

次日早晨,江忠源到了兰溪,见过张亮基。劫后余生,大家非常高兴,张亮基将其安慰一番,官军数处人马集在一起还有两千,江忠源决定整军再战。

田家镇一役,湖北江防军又败,咸丰震怒。隔了半个月,朝旨下来,严责张亮基,将其调任山东巡抚,对付捻军。江忠源因功升为湖北布政使,闽浙总督吴文镕接任湖广总督,郭嵩焘也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江风阵阵,江水呜咽。郭嵩焘的心情坏透了,几个月以来,跟着江忠源东征西讨,每战皆败,十分狼狈,顾影自怜,准备一走了之。但他又回想起与江忠源的交情,遂赋诗一首——

觅得疲驴试短衣,尺书屡招敢颊违?

此生戎马真非分,半夜星辰尚合围。

江忠源收到诗后,极力挽留,怎奈郭嵩焘去意已决。

张亮基去山东,邀请左宗棠同往,左宗棠死也不愿去山东,只说回老家。

郭嵩焘、左宗棠两个湘阴老乡分别告辞了故交,一起离开兰溪,回到湖南。

张亮基离开黄州之日,众将士都来为他鸣不平。张亮基说:“我是败军之将,丧师失地,朝廷没有将我充军发配,而是调我去当山东巡抚,我感激都来不及,大家又为我抱怨什么呢?况且我已向朝廷上表谢恩了。”

十月十五日,寒露惊晚秋,太平军旋即乘胜连克黄州、鄂州,二十日占领汉口、汉阳,江忠源率军前来争夺,太平军不支。不久,石祥祯部退出汉口、汉阳,留下黄再兴、石凤魁驻守黄州、蕲州,主力回师皖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