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9)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九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9)

第八回冯云山桂平传教洪秀全金田起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广州大批水勇、搬运工人失业,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他们为了寻找活路,秘密结社。两广、两湖、福建、江西的会党趁势而起,扩充势力。

广东有不少失业水手沿珠江西上,会党借机由广州向南宁转移。珠江两岸山高路远水长,历来是朝廷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之一。

李沅发在新宁起义失败,千里迢迢逃到紫荆山投靠冯云山,而这个冯云山又有什么来历呢?

冯云山,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人。世住禾落地村,家道殷实,自幼喜读经史子集、对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典章历法等也非常精通。冯云山参加过科举考试,落第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与同馆塾师洪秀全年纪相近,气味相投,两家相距不过三里,故而经常往来。

洪秀全,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家住官禄村,七岁上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其父洪镜杨是村中的长老,有一定的声望。某年夏夜,他和几个小伙伴到池塘游泳,看到明亮的星星倒映水中,波光翻滚,满塘生辉,遂口占一联——

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

早登鳞阁力挽三代乾坤

洪秀全相貌瑰奇,满腹经纶,相面者说他将来有大富大贵。官禄村人不相信,邻村的赖员外却深信不疑,将女儿赖莲英许给他。然而洪秀全三次到广州参加童生考试,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心中的失望悲愤可想而知。

明清时,童生经县、府、院试及格者称为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可以免除徭役。秀才一、二等及三等前三名可参加明年乡试,没有取得秀才资格的,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童生。村中父老都看好洪秀全,认为他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父洪镜杨说:“不怕中得迟,只要中得快。广西布政使汪朗,道光十二年中举,十三年中了状元。阮元在院试第一场就淘汰了,乾隆五十四年中秀才、举人,入京会试,点了翰林,次年留馆,两年后外放浙江学政,再过三年升浙江巡抚,他从中举到担任巡抚只用了六年时间。”

与他同时代的花县老乡骆秉章,运气就比他好得多。洪秀全青少年时期都把这个家乡人当作楷模,希望将来在科举仕途上有所建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洪秀全在科举考试中没有碰到欣赏他的伯乐,很长时间都是郁郁寡欢,又不甘心失败,时常愤世嫉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迎春花开的时候,二十五岁的洪秀全最后一次参加广州院试。在贡院街遇到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人传教士梁发,阅读了他的《劝世良言》后深受启发。洪秀全在坐船回家路上,忧愤异常,吟诗一首——

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

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

诗中说自己是潜龙在渊,要颠倒乾坤,但这次考试结果还是以落第告终。

“为什么倒霉总是我?”洪秀全回家以后昏迷不醒,接下来大病一场,醒来后精神恍惚,他对家人说,“我快要死了,有负父母养育之恩。这几天魂游天庭,见到了金碧辉煌的金銮殿,有一群天使来迎接我,我的五脏六腑都被他们换洗了一遍。有一位身材高大,穿黑衣披金发的老人给了我一颗金印和一把宝剑,淌着眼泪对我说:‘今天召唤你来此地,是要让你知道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是我的子民,要由我去教化,吃穿都是我给的。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由我创造,世人却不知道知恩图报,反而将我创造的东西当作石头木偶,世人怎么没有心肝呢?你不要去效仿他们。’说完以后老人便推了我一下,我大梦醒来才知道我很快就要死了。”说完很快晕了过去。

半夜时分,洪秀全悠悠醒来,看见一蛇一猫一鸡来床前叩拜,便端坐到天亮。村外雄鸡破晓,那三样动物忽然不见。洪秀全遂吟诗一首——

鸟向晓合必如我,太平天子事事可。

身照金乌灾尽消,龙虎将军都辅佐。

原来那三样动物是龙、虎、凤。洪秀全醒来后自称得道,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牌位,称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稣的亲弟弟。这件事情别人不相信,冯云山、洪仁玕却深信不疑,三人一起商量准备干一番事业。经过一段时间考虑,洪秀全决定创立“拜上帝教”。冯云山、洪仁玕接受了洗礼,成了他的第一批会员。

洪秀全将他的名字拆了很久,认为“火秀”非常土气,改名秀全。他认为“秀”即“优秀”,“全”即“人王”,意思是姓洪的要做一个优秀的“人中之王”。

过了一个多月,他又写了一首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处,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暮春三月,岭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季节。洪秀全带领冯云山、冯瑞嵩、冯瑞珍等人来到连县白虎墟,以八排为据点开始传教。冯瑞嵩、冯瑞珍不愿意吃苦,主动回家。于是,冯云山跟洪秀全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两人找到了洪秀全的表兄黄盛均,在赐谷村周围传教。黄家经济困难,难以承担两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洪秀全迫不得已,返回广东。

冯云山心机灵巧,又不甘心失败,决定去桂平继续传教,经过桂平县北的新墟古林社,投宿于路边一家小店。老板张永绣见他是个老实人,介绍他给人挑泥挖土、割禾、打谷,冯云山来者不拒。

一天,他到监生曾槐英家当帮工,一阵南风吹来,冯云山不觉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曾槐英正在竹床上乘凉,听了十分诧异,抬头一看,见此人生得眉清目秀,三绺掩口长髭须,身穿一件粗布衣衫,便问:“你知道《南风歌》吗?”

冯云山一捋胡须,回答说:“此诗为舜帝南游时所作,《礼记窑乐记》有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窑辩乐》也有记载。”

曾槐英扭动了一下肥胖的身子,说道:“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冯云山不假思索道:“南风徐徐,可以解除我子民的温热;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予我子民财富。”

“你是哪里人?应该读过书吧?为什么到新墟来做工呢?”曾槐英有些诧异,不解地问。

“我是广东花县人,教过私塾,考过秀才,久慕紫荆山奇山秀水,想来看一看。现在路费用尽,无法回去,又人生地疏,不做工我们也无缘相会。”

“哦!广东花县,花县赌花钱,花花世界花花过。”曾槐英随口说出上联。

“唉!古林新墟,草纸打草稿,草草文章草草书。”冯云山随即应对下联。

曾槐英略一沉思,又试道:“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冯云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好!”曾槐英放声大笑,“先生饱读经史子集,又懂天文地理,口才很好,人才难得。”两人一见如故,曾槐英将冯云山尊为客人。不久,又把冯云山推荐到大冲首富曾玉珍家做塾师,冯云山从此衣食无忧。

紫荆山有一座山叫平天山,那里的穷人很多。他们长年生活在大山里,砍木烧炭,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冯云山经常独自一人去平天山,跟他们聊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烧炭佬都喜欢他。其中就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与他后来关系重大。此人是谁?那得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月的一天说起。

这天,浔州江口码头来了一只红船,一群人带着家伙上了岸,在码头上寻了一片空地,摆开场子,敲锣打鼓,表演各种武艺。锣鼓一响,里三层外三层很快围满了人,红船弟子各展绝艺,引来阵阵掌声,十分热闹。

只见一个红衣女子出场,身材苗条而矫健,带着风尘颜色,椭圆的脸孔透着青春红润,大眼睛,长睫毛,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她不慌不忙朝众人施了一个礼,道了一个万福说:“各位父老乡亲,小女子杨云娇初到贵地,人生地疏,不懂江湖规矩,只不过求一口饭吃,请大家给个方便。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在下表演的是绳技,谢谢各位!”

施礼完毕,只见她紧了一下红衣带,飞镖出手,一袭红衣随着银镖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镖扎一条线,指哪扎哪,变幻莫测。不少看客被杨云娇的美貌和绳技迷了心智,喝彩声不断,不断往地上抛铜钱、抛碎银子,几名红船弟子到地上去捡。场内跳出几个大汉,为首的叫黄二虎,是江口有名的地痞流氓。他走到场内,一只脚踩在一个红船弟子的手背上,场子内外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黄二虎怪笑着说:“哪里飞来的野鸡野鸭,到江口来扒食,也不知道拜码头,岂不是要坏了江湖规矩?”

执事者一看麻烦来了,赶紧上前打躬作揖赔礼道歉。黄二虎见对方认怂,以为柿子软好欺负,说:“饶你也可以,这见面礼本大爷可以不要,只要那红衣女子陪大爷去酒楼喝上几杯花酒,你们就可以滚蛋了。”说完一脸淫笑。

执事者苦苦相求,黄二虎一巴掌打过来,骂道:“别给脸不要脸。”很快,执事者嘴角上有鲜血流出来了。

杨云娇捡起银子,对黄二虎说:“让我陪大爷喝酒也可以,先放了他人再说。”

黄二虎当然同意,执事者一边收拾摊子,一边使眼色。一个红船弟子会意,飞报船老大。

杨云娇解开绳镖说:“我等红船弟子走江湖卖艺,不过凭本事混口饭吃,哪有青天白日之下强迫民女去陪酒的道理?有本事赢了我手中这根绳镖再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