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天下湘军第三卷东南带甲》(13)
第十三回洪秀全重振天国李秀成围魏救赵话说石达开离开天京以后,洪秀全启用了林绍璋、蒙得恩。
江南大营乘机攻占镇江、浦口、六合,进逼天京。洪秀全撤销两个多事的兄长的职务,任命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韦俊、杨辅清为前后左右中五军主将,使混乱局势得到稳定。
咸丰八年七月,大暑时节,李秀成在安徽凤阳大集诸将,约期会战来解天京之围。随后,陈玉成、李世贤进军庐州,连克庐江、桐城、舒城,拿下庐州后又挥师东进。一个月以后,与李秀成会师滁州,在乌衣大败清军,直取浦口。
向荣、和春专注南京,对于南京上游的安庆、庐州不屑一顾,就是江北的江浦、六合、和州、无为也一概不管。
朝廷令其援皖、援江北,冯子材率五千人马出镇江,支援江北大营。陈玉成、李秀成率军在小店设下埋伏,冯子材率的五千人马几乎全军覆没,仅带三百余骑逃回江南。六合、浦口两战,若珠的五千人马在扬州被歼,张国梁大败于浦口,德兴阿全军覆没,江南大营损失一万多人马,精锐损失过半。
正当陈玉成、李秀成在江北与湘军交战的时候。天京局势又紧张起来,原来是江南大营向天京发动了新的一轮进攻。
林绍璋、蒙得恩两人的才智与东王、翼王有着天壤之别,诸王都不听两人指挥,就在此时,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
洪仁玕,名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人。洪秀全的族弟,金田起义以后,洪仁玕率五十人去广西,没有找到洪秀全。咸丰二年四月,他到达香港,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六年后离开香港北上,于咸丰九年三月二十日到达天京。此时天京内讧,翼王出走,朝中无人,洪仁玕得到重用,他是天王最早拜上帝会的成员之一,资格跟冯云山相当。
洪仁玕给洪秀全带来了《资政新篇》《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宝制》两篇文章,洪秀全看后,赞叹洪仁玕在香港六年时间没有白过。
不到一个月,洪仁玕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取代了林绍璋、蒙得恩。为了加强洪仁玕的权威,天王将其文章用圣谕颁行天下,将政务都交给干王。同时他封了一大批国姓王,他们分别是:信王洪仁发、勇王洪仁达、恤王洪仁正、巨王洪和元、宗王洪利元、元王洪科元、长王洪瑞元、见王洪现元、唐王洪瑭元、同王洪同元、次王洪锦元、定王洪钰元、汉王洪釪元、封王洪春元、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瑛王洪春魁、琅王洪魁元。
为了平衡各派势力,让众将为天国出力,一部分人被封为异姓王,他们是:偕王谭体元、裕王李继达、来王陆顺德、扶王陈得才、启王梁成富、遵王赖文光、端王蓝成春、湘王黄子澄、孝王胡升文、守王方海宗、佑王李远继、昭王黄文英、对王洪春元、烈王李万材、誉王李瑞生、会王蔡元龙、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陈业坤、李王胡鼎文、广王李恺顺、祥王王隆芸、贵王陈得胜、列王方正宗、翰王项大英、直王林德英、从王陈德隆、导王陈仕荣、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嘉、佐王黄和锦、柬王赖桂芳、咸王陈荣、宗王汪起贤、怀王周春之、保王洪容海、陪王谭富等。
洪秀全封陈玉成为英王,杨天佑为幼东王,胡万胜为幼豫王,李永保为请王,吉文元为祝王,庐六为嘏王。
太平军叛将李世忠原是李秀成的部下,已经投靠了朝廷,见李秀成没有封王,从中挑拨是非,私下派出亲信来到太平军浦口大营,游说李秀成投靠朝廷。李秀成在浦口接待了李世忠的密使,时李秀成全家已被秘密转移到了浦口,消息一出,天国震惊。洪秀全估计李秀成必反,下令将九江一带全部封锁,传令将士严阵以待,断绝李秀成与江北的一切来往。
李秀成见天王起疑,亲赴天京解释此事,又率军攻击李世忠,夺取了李世忠江北沿岸炮台和城池数座,让天王消除了疑虑。洪秀全为此特地用黄缎书写了“万古忠义”四个字,封李秀成为忠王。
当洪仁玕在为天国鞠躬尽瘁,陈玉成、李秀成在浴血沙场的时候,洪秀全又过上了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
咸丰九年十二月,大雪时节,洪仁玕召陈玉成、李秀成等将领进京,共同商讨破敌大计。
洪仁玕将众将睃巡了一遍,开口说道:“各位,天京目前最大的威胁是江南大营,江南大营主帅和春、主将张国梁如同一对催命的无常鬼,整天在天国面前晃来晃去,天国要将他们收拾了才是!”
陈玉成平时与干王关系不错,斗胆说道:“我军若从正面进攻江南大营,不但难破,而且要付出惨重代价,还不一定能达到目的。”
洪仁玕横了一眼陈玉成,若有手所指地诘问:“英王智勇双全,难道就让敌人掐住我们的脖子不成?”
陈玉成苦笑道:“没有很好的办法攻破江南大营。”
众将纷纷献策,已是一片沸腾,只有李秀成一声不吭。洪仁玕很奇怪,问:“忠王可有良策?”
李秀成见问,嘴角嚅动了几下,欲言又止道:“末将有一策,会后单独面陈干王。”
洪仁玕觉得有戏,点头应允。
散会后,洪仁玕单独留下李秀成。李秀成说出心中设想:“干王,解开天京之围,破江南大营,可用围魏救赵之计。”
洪仁玕一听有门,问:“何为围魏救赵?”
李秀成说:“天国可发一支军队,远距离奔袭杭州,杭州绿营兵少,浙江巡抚罗遵殿想不到我军会攻打杭州,必然向江南大营求救。待江南大营发兵救杭州时,我军突然返回天京,各路人马一起猛攻江南大营,天京之围可解。”
洪仁玕点头称赞,将这个计划上奏天王,得到天王同意。
李秀成来到芜湖,派他的弟弟侍王李世贤率军进攻湖州。湖州是浙江重镇,战略位置重要。太平军出现在湖州,湖州守将急忙向江南大营告急,和春派张国梁率两万人马前往湖州救援。
咸丰十年二月,李秀成率领一千精兵,换上清军衣帽,一行人朝皖浙山道开始攀登。他们越过天目山,连下安徽广德,浙江安吉、长兴等地,直捣杭州。
杭州城防空虚,只有八旗兵八百人,绿营兵一千人。浙江巡抚罗遵殿兵力单薄,派人向江南大营求救。
浙江是朝廷财赋重地,丢了杭州城,后果不堪设想。和春只得再次分兵驰援杭州,派总兵张玉良率两万人马离开江南大营,驰援杭州。
罗遵殿,字有光,安徽宿松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咸丰九年正月,由湖北布政使升为浙江巡抚,与胡林翼私交很深。
两江总督何桂清十分讨厌罗遵殿,张玉良率两万人援浙时,经过苏州,何桂清令王有龄在苏州留张玉良视察城防,实际是有意拖延救援时间。王有龄是江苏布政使,江南大营每年粮饷有一半出自王有龄之手。张玉良自然不敢得罪,在苏州停留两日。
李秀成来到杭州,用大炮轰破天波门,冲进城里杀死浙江巡抚罗遵殿,占领杭州。杭州失守,朝廷震惊,和春连连被朝廷问责。
当张玉良赶到杭州时,杭州只是一座空城。杭州城墙上面遍插太平军旗帜,城内已无一兵一卒,张玉良兵不血刃地收复了杭州。
李秀成在杭州城只待了三天,悄悄从余杭孝丰山小路赶到安徽宣城,在郎溪县建平镇与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等几路太平军会师,号称十万,分五路直扑江南大营。
和春、张国梁招架不住,小水关大营本部被突破。幸亏冯子材接了一仗,两人一起率军逃往丹阳,清点手下人马,人数不足四千。要在这个小小的丹阳城抵挡李秀成的数万大军,张国梁信心不足。
根据和春的部署,张国梁对防守丹阳作了精心设计,针对太平军进攻的方向,他将主力布置在西门、南门一线,分别是西门两千人,南门一千人,北门五百人,东门不设防。余下的人马留在身边,给和春壮胆。
李秀成将指挥部设在丹阳城西二十里的一个苏南绅士家中,这次大破江南大营,主帅和春与主将张国梁全部逃脱了,丹阳一战,务必将敌人全歼。
汪海洋作战一向勇猛,他将钢刀一举,向李秀成请战说:“忠王,丹阳城这两个祸害,让末将带兵去剿了他。”
李秀成点头同意,派林绍璋绕到丹阳东门外埋伏,防止清军退走上海,又派李世贤进攻南门,自己率大军阻截镇江援兵,安排完毕才传令进兵。
汪海洋率军打到丹阳,和春出城拒战。太平军发动进攻,清军反击,长矛、短刀、弓箭全部用上,双方很快搅在一起。和春在大战中临危不惧,张国梁备受鼓舞,单骑冲入太平军阵地,一杆长枪神出鬼没,太平军非死即伤。
太平军人多,越斗越勇,清兵抵挡不住,张国梁杀出重围,跟和春合兵一处。太平军如潮水一般压来,汪海洋高呼:“活捉和春!活捉张国梁!”
和春还想死战,张国梁说:“和大人快撤吧,我来断后。”
张国梁说这话时已经迟了,两人已陷入太平军重重包围。汪海洋弯弓射出一箭,正中和春左臂。和春忍痛拔出箭头,逃到苏州浒墅关。太平军一拥而上,将和春团团围住,和春闭关死守。
官军兵败如山倒,张国梁不敢在城内停留,往东狂奔。东门外一片混乱,溃兵像一群无头苍蝇到处乱飞,当官的不管当兵的,当兵的更不管老百姓,众人一齐往吊桥方向逃跑。张国梁随乱兵出城,刚到尹公桥,失足掉进护城河。堂堂江南大营主将,就这样在水中不断挣扎,没有一个人前来搭救。不久,水中冒出一串串水泡,张国梁再也没有浮起来。
丹阳一战,官军全军覆没,李秀成命人收拾张国梁尸体,有人不理解。
李秀坦率地说:“两国交兵,各为其主,生前为敌,死后就不是仇人了。”
张国梁,字殿臣,广东高要人。绰号“大头羊”,年轻时跟随罗大纲占据山林水泽为盗,后来被广西按察使劳崇光招降,升为把总。太平天国起义以后,随向荣援救湖南,作战勇猛,在益阳、湘阴、武昌等地多次打败太平军,一路尾追太平军直至南京孝陵卫,成为江南大营主将。太平军进攻江南大营,石祥祯亲自挑战江南大营第一名将张国梁。张国梁按时赴约,双方交手时不到十个回合,石祥祯生擒张国梁,飞马返回天京。岂料张国梁使诈,拿出匕首,乘着石祥祯不注意,一刀捅了过去,反败为胜,这段故事被好事者编入《铁公鸡》折子戏。从此以后,张国梁大名远扬,被向荣倚重。
十天以后,太平军攻破苏州浒墅关,和春害怕被朝廷问责,畏罪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