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天下湘军第三卷东南带甲》(12)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五十三章《天下湘军第三卷东南带甲》(12)

第十二回袁甲三饮马临淮苗沛霖称雄淮北周天爵死后,朝廷任命袁甲三代领其军。

袁甲三,字午桥,河南项城人。进士出身,他接到朝廷命令,屯军安徽颍州、亳州。朝廷又命令陕甘提督舒兴阿率一支陕甘军屯驻河南周口,不久,诏命舒兴阿统军皖北,牛鉴领陕甘军驻淮阳。

河南巡抚陆应榖剿捻不力,被朝廷夺职,诏命英桂担任河南巡抚,统领舒兴阿、牛鉴、袁甲三。不久,调江南大营参将郑魁士到安徽宿州,征调陕甘兵马到河南,由英桂统一指挥剿捻事宜。

袁甲三自河南永城进军安徽亳州,张乐行在安徽涡阳雉河集大集捻军,袁甲三获知,进攻张乐行。捻军东走阜阳颍州,安徽、河南两省官军夹攻捻军,都没有成功。

张乐行,字洛行,安徽涡阳人。生在地主家庭,非常富有,年轻时热爱武术,喜欢结交四方英雄豪杰。他开过酒坊、粮行、赌局,贩卖私盐,支持大家抗粮、抗差,地方恶霸侯永清、豪绅宋梦熊都是其打击的重点对象。

咸丰二年冬,十八股捻军在雉河集秘密聚义,张乐行与龚得树、冯金标、张凤山等歃血为盟,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准备武装起义。

两年以后,捻军势力发展到豫东、皖北。

苏北、鲁南、豫东群雄竞起,兵部给事中袁甲三多次招安张乐行,没有结果。他领兵进攻亳州,先后攻破白龙王庙、燕家小楼,在雉河集擒住苏天福,声称要活捉张乐行。

张乐行有恃无恐,与清军决战浍河。袁甲三败走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镇),张乐行夺回雉河集,占领丰县,进逼开封。

咸丰七年春,春寒料峭,张乐行率军进攻河南光州、固始,与陈玉成、李秀成会师于霍丘城外。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被封为征北主将。从此以后,捻军一律蓄发,改换太平天国旗帜。

次年五月,安徽、江苏一带大旱,民不聊生,官府横征暴敛。张乐行从六安率兵北上,经正阳关、峡石口,占领怀远、临淮和凤阳,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镇大败湘军,杀死李续宾。

咸丰十年,捻军出征苏北,占领清江浦(今淮阴),张乐行被洪秀全封为沃王,他将涡阳尹家沟定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

尹家沟在涡阳城西八里处,靠近涡河,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后人尹纯友有诗为证——

涡川湖水绕村流,美里百家临诸洲。

桥卧横波雾失翊,村仿倒影疑蜃楼。

捻军纵横淮河南北,东掠苏北丰、沛,北蹂鲁南曹、单,进而频窥山东济宁。正如曾国藩所说:“河南的长毛、捻匪鱼龙混杂,东至清淮,西至确山,两千余里,没有一寸干净的地方。”

张乐行率领捻军东走徐州,大掠而归。安庆、南京被太平军攻占以后,安徽蒙城、亳州、寿州一带的捻军借机闹事。袁甲三代领安徽宿州知府,与提督善禄不和。朝廷将二人开缺,任命武隆额为安徽提督,屯兵亳州,总理江苏、河南、安徽三省平捻事宜。

张乐行、李兆受率两股捻军横行苏、豫、皖三省,已经闹出很大的动静,让绿营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张乐行进攻河南商丘,然后又分为五股,东向山东,游离于徐州、宿州,山东曹州、河南商丘一带,官军毫无办法。朝廷又将武隆额革职,诏命河南巡抚英桂代领其军。

朝廷命令安徽提督善禄在河南永城搜捕捻党,桐城捻军自当张乐行将战马分给各部捻军以后,有两千余名捻军领到战马。只等待张乐行一声令下,大家便群起响应。

河南汝宁、信阳的捻军提前起义,进攻正阳,陆应榖亲自到汝宁坐镇指挥。捻军又派兵进攻永城,桐柏知县潘树霖率官兵抵抗,被捻军所杀。捻军攻下桐柏以后,又围攻夏邑、商丘。捻军行军速度很快,一日一夜狂飙数百里,商丘是河南省城开封的屏障,失了商丘,开封不保。陆应榖匆忙离开汝宁,前往开封防守。

咸丰十年春,朝廷重新任命胜保督军河南,关保为副将;傅振邦督军徐州、宿州,田在田为副将;德椤额督军山东,哈勒洪阿为副将;袁甲三为钦差大臣专门督军安徽,翁同书、副都统穆腾阿为副将。

捻军攻克了清江浦,淮海道吴葆晋、副将舒祥被杀。漕督联英、河督庚长一起在外喝酒作乐,听说清江浦失守,逃往淮安。

江苏最丰腴的地方是里下河、五家营,这两个地方处于咽喉地带,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江浦一丢,两地皆失。江苏官场震动,人人自危,朝廷将漕督联英,河督庚长罢官。

不久,捻军撤离清江浦。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率捻军进攻河南巩县、洛阳。山西、陕西两省戒严,朝廷将胜保罢官,任命毛昶熙为河南团练大臣,郑善为河南团练副大臣,归关保指挥。

朝廷让胜保协助河南巡抚英桂,亳州捻军与袁甲三对峙,南边延至霍邱、寿州,西北至舞阳、叶县,内乡捻军进攻宜阳、崇县,英桂到禹州、新密督师,河南烽火连天。

太平军、捻军联合进攻河南固始,据安徽六安,分九股四处攻城略圩,袁甲三疲于应战。

袁甲三收复六安,捻军东走,南攻安徽全椒、来安、滁州,北攻徐州、宿州。河南巡抚英桂身染疾病,不能出战。

胜保、袁甲三会师正阳关,商量如何招安李兆受、苗沛霖,削弱捻军。

李兆受,河南固始人。在三河镇参加捻军,归张乐行领导。

咸丰五年春,李兆受率领七千人马进攻霍山,在麻埠、流波疃等地与徽宁池太广道何桂珍交战,被何桂珍的六百人打得一败涂地。

李兆受所部人马本是乌合之众,干脆投降何桂珍,跟着他进攻其他捻军,打了几个胜仗,还经常纵兵抢掠,引起地方不满,被告到朝廷。

安徽巡抚福济命令何桂珍在英山秘密处死李兆受,李兆受闻讯,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在英山小南门置酒,然后伏兵城外,说准备解甲归田,离开英山回河南老家种地。他派人去请英山县令苏秀槐、道员何桂珍,两人不知道是计,率英山县大小官员四十七人前来送行,薛之元、唐禧菁、黄雅冬等突然带兵将他们包围,又将何桂珍、苏县令等官员抓起来一起处死,然后投奔太平军,被封为七十二检点。

为了效忠李秀成,李兆受招来蓝旗旗主韩碧峰、韩秀峰以及孙葵心、刘天祥等数万捻军前来投奔,张乐行、龚得树通过李兆受的穿针引线,也先后投奔了太平军。

李兆受加入太平军以后,他的部下有不少人旧病复发,吸食鸦片,到处抢夺财物。陈玉成闻讯大怒,要斩李兆受。李秀成自然不同意,调李兆受防守滁州。陈玉成不依不饶,将李兆受盯得很紧,李兆受很不自在。

正阳关会议结束以后,胜保屯军颍州,遏制商丘的捻军,陕甘军守武关。

朝廷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总领安徽军务,袁甲三专门征讨鄂、豫、皖三省捻军。苗沛霖亦受胜保、袁甲三的节制,平定怀远各圩。

胜保率军至清流关,李兆受率领其弟弟以及大小头领十余人前来谒见胜保,胜保将李兆受改名李世忠。李世忠以天长各圩归顺,号称一万七千人。袁甲三将李世忠兵马列为豫胜营,不给军饷,令其贩卖淮盐养军。

此时,湘军已克复九江,进兵舒城、桐城、庐州,兵锋正盛。捻军前来围攻苗沛霖,不克,很快就离开了淮水。

咸丰九年春,张乐行率捻军攻击李世忠、苗沛霖部,争夺皖北。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人。捻军兴起时,苗沛霖前去投奔,张乐行非常高兴,把他视为座上宾,礼遇有加,又让其充当红笔师爷。苗沛霖根本不想当师爷,又看不起张乐行这些草莽英雄,不久,他离开捻军,到寿州找到知州金光筯,毛遂自荐,要求担任地方团练练总。金知州没有答应,苗沛霖非常失望地回到家乡,在族人面前大谈外面的见闻,提出“筑寨、积粟、治兵”的御捻主张,但族人并不理解。

苗沛霖怀才不遇,继续当私塾先生,等待机会,他在《秋霄独坐》一诗中写道——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

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鸣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几年以后,机会终于来了。

咸丰六年正月,捻军进攻蒙城、颍上,所向披靡,在凤台县武家集与当地团练交手,把那里的团练打得大败而逃,土豪乡绅损失非常惨重。这时,大家想起了苗沛霖,请他出来当团总。苗沛霖盼望已久,欣然答应。

苗沛霖在家乡豪绅的资助下组建苗家军,“出则布阵,入则为营,编以队伍,齐以金鼓,束以号令”。他的妻子儿女都会骑马射箭,每次战斗,苗沛霖全家都会上阵杀敌。

苗沛霖将苗家圩变成一座壕沟深挖、寨墙高筑的军事城堡,与捻军作战接连获得胜利,势力发展很快,皖北、豫东都来学习经验。

一时间,河南沈丘、项城一带的圩寨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数千圩寨都是苗沛霖的势力范围,两年以后,苗家军拥有十几万人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