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执行到位(5) - 管理管到位就这几招 - 彦涛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章执行到位(5)

第15章执行到位(5)

3.转悠管理沟通法

转悠管理也称漫游管理或巡回管理,是一些成功企业常采用的管理方法之一。所谓"转悠",就是领导者到基层去巡视,并在巡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界人士都十分重视转悠管理,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打电话、发布文件的企业领导者越来越少。他们把"走出办公室"作为自己的信条,不仅以身作则,常年在外巡视,而且严格要求手下的小头头们也"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办公。

阿尔科公司的总裁鲍勃·安德森"转悠"成瘾。他一边"转悠",一边还要检查手下人是否也在"转悠"。当他"转悠"到某地,向某一个部门打电话时,恰好该部门的头头接了电话,他马上就来了气,对这位不下去"转悠"的小头头感到失望。

有的公司还对分部经理提出许多"转悠"的具体要求,如"转悠"的次数、对手下人员了解的程度。达纳公司的负责人麦克弗森就曾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名经理在某部门待了6年还不能全部说出手下人的姓名,麦克弗森就解雇了他。

美国联合公司董事长埃德·卡尔赫初到任时,联合公司正萎靡不振。卡尔赫刚到任,就直奔现场,向现场工作人员直率地提出许多问题,请他们做详细回答。他没有笔记本,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他从来就是记在废纸片上,塞进口袋里。他从不命令第一线人员干这干那或搞个什么改革,除非是事关安全的问题。他也不当场纠正他不喜欢的东西。他要依靠正常的管理程序来解决问题。从现场回到总部之后,他就立即采取行动。他有一种本事,能让整个指挥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很快知道他发现了问题,并且要立即解决。然后,他就同那些在巡视中和他谈过话的一线工作人员联系,让一线人员知道公司已经在采取什么措施了。他也与下面的有关职员联系,让他们认真检查,以保证新措施的执行。

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法",鼓励领导人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广大职工,为此目的,惠普公司的办公室布局采用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不称职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有利于上下左右通气,创造无拘束和合作的气氛。

各式各样的"转悠管理"都使得高层管理人员切实了解实情,切实发现各种问题和听取意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并更加密切上下级关系,因而能够保证企业不偏离"航线",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监管到位:消除腐蚀制度的"蛀虫"

韩非子是中国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先秦诸子时代,其《八奸》不但使人耳目一新,还令人振聋发聩。对于君主来说,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是谓"八奸"。"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雍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查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形形色色的员工可能让人一时难以抓到头绪。要想员工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那么企业大概至少需要认真对待以下几类"蛀虫":

(1)业务不精的人。负责技术的,不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和发展方向;负责财务的,不明白怎样规避金融风险;负责人力资源的,不清楚员工的真正需求,无法为企业留住人才。

(2)嫉贤妒能的人。有些人自己业务能力水平有限,却一心沉迷于对有才能的员工进行污蔑、陷害,处处给人挖陷阱,让人防不胜防。如果主管领导是个明白人,尚能识破他的伎俩,一旦主管领导昏庸抑或失察,则小人便咸鱼翻身,正直、忠厚之人便没有抬头的机会。所以韩非子说:"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有些人明明知道下属比自己强,但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却千方百计进行压制、隐瞒,绝不让上司知道,让那些并非池中之物的人才就这样轻易地埋没了。这些人是企业"蛀虫"中最罪大恶极之辈。

(3)目光短浅的人。这种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利益,不为公司的整体利益着想,不为公司的长期利益着想。比如,有些人表面上为公司降低成本,降低产品质量要求以压低供货商的价格,最终导致项目延时、索赔甚至失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公司的利益,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根本;有些人一味地要求员工工作热情饱满,却从不给员工任何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从而导致员工跟不上公司发展的形式,最终难以有效地完成相关的业务,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4)私活公干的人。利用公司的资源,为自己私人的业务提供便利。这些人为了降低私人业务的成本,不惜把成本和风险转嫁给所供职的企业。鲸鱼大概能带动一些小的海贝之类的附生物,然而倘若是一头嗜血的鲨鱼,则鲸鱼必死无疑。在疏于管理的公司,这种"蛀虫"其实也不少。利用公司电话煲电话粥的大有人在,以公司的车为自己办私事的也不在少数,利用公司的品牌或名声为自己谋利益者就更加不计其数了。这些人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想尽一切办法钻空子,可谓无孔不入。

(5)公活私干的人。有些人把公司的业务转移到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单位,为自己牟私利。本来要跟公司签合同的,他却利用职务之便,想方设法地把合同转移给自己。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公司的财务损失;另一方面,又损害了公司的形象,使公司失去了客户的信任。疏于管理的领导往往被这种人迷惑,表面看来,他跟客户关系相当不错,能摆平很多事情,可是实际上,公司失去的却远远超过他所贡献的。韩非子曾说:"举事有道,计其入多,其出少者,可为也。惑主不然,计其入,不计其出,出虽倍其入,不知其害,则是名得而实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谓功。今大费无罪而少得为功,则人臣出大费而成小功,小功成而主亦有害。"(6)推脱责任的人。这种人利益一定要争取,遇到事情,却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恨不得把死的说成活的,把白的说成黑的,目的只有一个,即此事与自己无关。

2003年,微软公司的一个内部"蛀虫"被捕。这个名叫理查德·格雷格的员工通过微软公司内部的购买系统,低价购买并转售了价值1700多万美元的软件,自己从中侵吞差额利润。

25岁的李方林,大学毕业后经熟人介绍到合肥一家私营企业工作。由于是熟人介绍来的,公司领导对其比较信任,让其负责为客户办理按揭贷款和保证金缴存等重要事务。工作1年后,李方林开始利用公司管理上的漏洞(公司对其没有具体的报账要求),将单位委托其存入银行的客户保证金私自取出占为己有,甚至有时候根本不把客户保证金存入保证金专用账户而直接侵吞。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李方林侵占公司客户的保证金达32万余元。虽然李方林因职务侵占罪而受到了法律的惩处,但公司却遭受了很大的损失——32万余元的客户保证金被其挥霍一空,其家人也无力为其偿还。

"加大监管力度,深挖销售仓管用人"蛀虫",用人坚持有德,欠经验应培养,无德有才不用,有德有才重用;拨正销售方向,杜绝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掌控市场主抓广告堆头促销,拉动买者带动卖者促进销量。"这是2008年椰树集团的春联。

由此看出,企业内部的"蛀虫"已经不是捕风捉影的事,而是实实在在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贪婪是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无独有偶,2007年全球第二大零售业巨头家乐福集团也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内部的反腐风暴。从2007年6月25日至8月1日,家乐福集团对其北京ccu及7家门店进行调查。经查,包括12名供应商在内的22名人员被北京警方传唤,其中8名家乐福经理被警方正式拘留,被拘留的原因是涉嫌收受供货商贿赂。在国内零售业,采购领域的灰色交易一直大量存在且极难根除,下至收货处的保安、收货员,上至采购员、店长,都不同程度地涉嫌灰色交易。

不同的岗位,存在不同的"蛀虫",企业的"蛀虫"除了前面提到的仓管"蛀虫"、采购"蛀虫"外,还有财务"蛀虫"、销售"蛀虫"、用人"蛀虫"、生产"蛀虫"等。"蛀虫"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蛀虫"的敛财手段也日益高明。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么企业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内部腐败呢?

(1)加强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它主要包括建立持续性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自我评估、改进措施等。此外,企业还要强化企业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提高对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认识,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严密。

(2)重奖重罚制度。它贯穿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重奖重罚"不但会激发广大员工、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激发了员工对监督工作的热情,真正地做到了"奖到人心动,罚到人心痛"。许多案件的揭发都来自员工的举报,对举报人实施"重奖"的措施,是揪出"蛀虫"的有力手段。"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蛀虫"也起到了震慑作用。在制度建设上,出现问题先重罚,罚出制度完善,这对于完善制度、细化管理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3)"事后追究"机制。在建筑行业,设计和施工对建筑物的责任是终身制的,"事后追究"机制有利于企业中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效地防止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行为,对于那些想捞一把的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4)"要事业,不要人情"。"工作上讲原则,生活上讲朋友。"在用人问题上,不讲人情,不讲朋友,坚持"一重用,十不用"的用人原则,把好"选人、用人、励人"三道关。针对一些特殊岗位实施特别的管理办法,如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实行轮岗制衡;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关键岗位员工的离岗有限制性规定;对易腐关键岗位(如采购、营销等岗位)实施重点防范等措施。

"蛀虫"虽小,影响甚大,过去国企体制障碍限制了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随着企业的改制,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给各项制度的实施扫清了障碍,使得"蛀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防治"蛀虫"的工作是长期的,要常抓不懈,让"防蛀"成为一种常态,谨防"蛀虫"孳生,同时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企业的"防蛀"能力,让企业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