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如何共享利益→双赢定律(1)
第32章如何共享利益→双赢定律(1)
精于人情世故的人都希望在自己办事在“赢”的同时也要让别人赢,任何只追求单赢的处世之道都不是长久之计。争取双赢,将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人心灵相通、目标相同、和谐共处。嫉贤妒能成功大忌
嫉妒心强的人的普遍心态是:“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如此吹捧他。如果我也有他那样的机会,我会比他做得更好。按理这个机会应该是我,我怀疑他暗地里做了手脚。我要揭穿他的老底,让他再也得意不成,我一定要这么做,但要做得天衣无缝。”
一旦他们行动起来,即使你是无辜的,恐怕也得或多或少地受到伤害,这样你很可能会再也不敢轻易表现自己的才能,无法与之合作,甚至无法在原来的社交圈子里待下去。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怎样做才能正确地应对这类人呢?
战国时,张仪和陈轸都投奔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可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心,因为他觉得陈轸有才干,比自己强很多,担心时间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偏喜陈轸。于是他就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进谗言。
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时常让陈轸来往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可现在楚国对秦国的关系态度并不比从前友好,反而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在全心全意为自己谋利,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还常听说陈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您的臣子,怎么可以这么做呢?我不愿意同这样的人一起共事。况且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倒不如杀掉他。”
听了张仪这番挑拨,秦王自然很恼怒,马上传令陈轸进见。一照面,秦王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我,我好为你准备车辆呀!”
陈轸一听,摸不着头脑,只是两眼直盯着秦王。很快他便明白过来,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
秦王心想果然如此。对张仪的话更加相信了,他缓缓地说:“那张仪的话并不是虚构了。”
陈轸心里完全清楚了。原来是张仪在捣鬼!他没有马上正面回答秦王的话,而是定了定神,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仅是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从前,殷高宗的儿子孝己非常孝敬自己的继母,故而天下人都希望孝己能做自己的儿子;吴国的大夫伍子胥对吴王忠心耿耿,以至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臣子。所以说,出卖奴仆和小妾,如果左右邻居争着买,这就说明他们是忠实的奴仆贤良的小妾,因为邻居非常了解他们才争相去买;一个女子,因为同乡的小伙子争着要娶她为妻,这就说明她是个好女子,因为同乡的人比较了解她。反过来如果我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忠心一片,却被怀疑,我不去楚国又到哪呢?”
秦王听了,觉得有理,点头称是,不仅不再怀疑陈轸,而且更加重用他,给了他更丰厚秦王听了,觉得有理,点头称是,不仅不再怀疑陈轸,而且更加重用他,给了他更丰厚的待遇,相反对张仪冷淡了许多。
嫉妒心强的人在正常竞争机制中不愿付出努力。而一旦别人做出成绩时,他又感到愤愤不平。想当然地认为理应属于他的东西却归你所有,心里总感到无法平衡。这些人心怀不满,对于你所得到的东西,他们也想要。除非你能消除他们这种情绪,否则他们将竭尽全力打击报复你。
在任何地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努力做出成绩,却总是处心积虑地打击那些凭自己实力做出成绩的人。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嫉贤妒能者,你需要认真思考对待的人。
心理要诀:
在嫉妒面前,不少人放弃自己的追求,使自己停留于一般和平庸,混同于普通,甚至是落后。有些人在嫉妒的压力下,不得不缩回自己刚刚施展开的手脚,压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从而在这种嫉妒的压力下垮下来,而很少有人像故事中的陈轸那样,面对张仪的妒忌而设法反击。
你应切记,他们的嫉妒,以及由这种嫉妒所造成的种种指责和攻击,都是以变相的方式表达无能。也就是说,这种嫉妒实际上是以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通过贬低他人的成功和长处,来掩盖和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可以说它是对你的成绩的一种反面形式的肯定,而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客观的批评。也正因为这样,你完全不必介意和在乎这些嫉妒,反而应该非常坦然和自豪地与之相处。
真正的强者是不应该被这些小人的嫉妒所打垮的,我们在承认嫉妒对人的严重打击的同时,还应当尽量忍受他人的嫉妒。并且把别人的嫉妒当成是自己的一种荣幸和骄傲,有句话说得好:“不遭人妒是庸才。”
精诚合作获得双赢
在成功的路上,大凡明智的人都懂得联合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历史上六国联合抗秦,都得互保,而联合一旦破裂,就都被强秦所灭。
汤姆逊是一位演员,刚刚在电视上崭露头角。他英俊潇洒,很有天赋,演技也很好,开始扮演小配角,现在已成为主要角色演员。从职业上看,他需要有人为他包装和宣传以扩大名声。因此他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公司为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关他的文章,增加他的知名度。
不过,要建立这样的公司,汤姆逊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偶然一次机会,他遇上了爱莎。爱莎曾经在一家最大的公共关系公司工作了好多年,她不仅熟知业务,而且也有较好的人缘。几个月前,她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关公司,并希望最终能够打入公共娱乐领域。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星、夜总会的表演者都不愿同她合作,她的生意主要还只是靠一些小买卖和零售商店。当汤姆逊把他的想法告诉爱莎后,爱莎一拍即合,与他联合干了起来。
汤姆逊成为了爱莎的代理人,而她则为他提供出头露面所需要的经费。他们的合作达到了最佳境界,汤姆逊是一名英俊的演员,并正在时下的电视剧中出现,爱莎便让一些较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把眼睛盯在他身上。这样一来,她自己也变得出名了,并很快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娱乐服务,他们付给她很高的报酬。而汤姆逊不仅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大笔的钱,而且随着名声的增长,也使自己在业务活动中处于一种更有利的地位。
心理要诀:
通过爱莎和汤姆逊的相互协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格局:汤姆逊需要求助于爱莎,获得为自己做宣传的开支;爱莎为了在她的业务中吸引名人,需要汤姆逊做自己的代理人。你看,他们彼此合作,弥补了个人能力的缺陷,完成了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业。
合作是件快乐的事情,有些事情人们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做成。不合作不仅他不能得,你也不能得。精诚合作,1+1大于2,这样明显的道理,一旦被掌握和运用,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推动力,让应用它的人信心倍长,获得成功。
将心比心理解他人
由相似吸引原理可知,当人们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相似时,有互相喜欢的趋势。当我们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时,互相之间就会找到很多共同的语言,从而增进了双方的关系。
鲍勃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矶。当飞机飞行在3百尺高的地方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鲍勃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在紧急降落之后,鲍勃第一个工作是检查飞机用油。不出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
回到机场,鲍勃求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痛苦不堪,一见到鲍勃眼泪便沿着面颊流下。他不但毁了一架昂贵的飞机,甚至差点造成三人死亡。你可以想像鲍勃当时的愤怒。这位自负、严格的飞行员,显然要对不慎的修护工作大发雷霆,痛责一番。但是,鲍勃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人,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一51飞机。”
果然,那个机械工由于这位负责人的举动,一反沉闷、困顿的心情,很快顺利地完成了修护工作。
心理要诀:
试想,假如这个世界上多出现鲍勃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工作效率将会有多么大的提升啊!
许多思想家一直在思考人类关系的法则。他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一条称为道德上恒久不变的自然法则:“金律”,亦即“恕道”。“恕”者“如心”也,也就是让我们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意思。
让我们尽量去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让我们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时,就容易找到那个潜伏着的理由,同时也找到了顺利解决问题的钥匙。
人格高尚尽显魅力
有人把人格魅力比作花香,“梅檀香风,可悦众心。”又说:“花香不会逆风而飘尽……然善人之香气可逆风飘散,正人君子的香气是洋溢四方的。”又说:“道风德香熏一切。”道德就是人格魅力的本体,诚信则是人格魅力的表现,而手段、点子,只是一种飘忽不定、甚至令人生厌的假象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广结广交,有人寡情寡交;有人身边人才荟萃,有人却是光杆司令的原因。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后,骄奢淫逸,民不聊生,各路豪杰和农民起义军纷纷兴起,与王莽政权斗争。结果,王莽政权被推翻了。然而在王莽政权倾覆之后,各种豪杰为争皇位,又打得不可开交,其中一支由刘秀领导的队伍。刘秀采纳了部下邳彤的建议,用大司马的名义,召集人马,又招募了4000精兵。他的部将任光向天下宣告说:“王郎冒充刘氏宗室,诱惑人民,大逆不道。大司马刘公从东方调百万大军前来征伐。一切军民,归顺的,既往不咎;抗拒的,决不宽容!任光派骑兵把这个通告分发到巨鹿和附近各地。老百姓看到了通告,纷纷议论,把消息越传越远。王郎手下的兵将听到了,都害怕起来,好像大祸临头似的。
刘秀亲自率领4000精兵,打下了邻近好几座县城,势力渐渐大起来。没过多少日子,又有不少地方首领,看到了通告,率兵前来投靠刘秀。刘秀向巨鹿发起了攻击。
不久,刘玄也派兵来征伐王郎。两路大军联合在一起,连续攻打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有攻破巨鹿城。有几位将领对刘秀说:“咱们何必在这儿多耗时日呢?不如直接去攻打邯郸。打下了邯郸,杀了王郎,还怕巨鹿城不投降吗?”刘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留下一部分兵马继续围攻巨鹿,自己带领着大军去攻打邯郸,接连打了几个胜仗。王郎的军队支持不住了,就打开城门,献城投降。刘秀率领大军进入邯郸,杀了王郎。
刘秀住进了王郎在邯郸修建的宫殿,命令他手下的人检点朝中的公文。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县的官吏和豪绅大户与王郎之间往来的文书,内容大多数是奉承王郎,说刘秀坏话,甚至帮助出主意剿杀刘秀的。对这样的文书,刘秀看也不看,把它们全都堆在宫前的广场上,并召集全体官吏和将士,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些文书全都烧掉了。有人提醒刘秀说:“您怎么就这样烧掉了呢?反对咱们的人都在这里头呐,现在连他们的名字都查不着了。”刘秀对他们说:“我烧掉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人说明,我不计较这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好让大家都安心,让更多的人拥护我们。”
劝说的人这才明白过来,刘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对过自己的人,那些人就会心安理得地服从刘秀,而不会因为害怕刘秀报复,投入反对刘秀的营垒。大伙都佩服刘秀的深谋远虑和开阔胸怀。一些过去反对刘秀的人,见了刘秀的这种举动,反而愿意为刘秀效力了。
合作不能靠命令来维护。人们在完成合作的任务时,如果仅仅是因为害怕,或者出于经济上的不安全感,那么,这种合作很多地方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因为,这样做便把合作的精神忽略了,而正是这种精神——心甘情愿的合作态度——对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要诀:
没有道德修养则无诚信示人,无诚信示人则无人格魅力,无人格魅力则人缘寡寥。回顾历史,仔细分析正是因为刘秀赢得了人心,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最后终于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一个人获得成功之前,他必须以高尚的人格得到人们的尊敬,否则,他就无法赢得别人的合作。锋利的言辞,冷漠地对待他人的权利和感情,有意无意的怪癖——所有这些恶劣的人格,都将使这个人得不到人们的尊敬,至少是很难得到人家的尊敬。
有些人生来就有与人交往的天性,他们无论对人对己,处世待人,举手投足与言谈行为都很自然得体,毫不费力便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喜爱。可有些人便没有这种天赋,他们必须加以努力,才能获得他人的注意和喜爱。但不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努力的,他们的结果无非是博得他人的善意,而那获得善意的种种途径和方法,便是‘人格’的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若总是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什么事情都得听他的,都必须按照他的意见办事,时间一长,谁能受得了?最后,一定是以合作失败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