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如何打动对方→情绪定律(2)
第30章如何打动对方→情绪定律(2)
情绪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思想情感,但它却往往会被外界的事务所控制,并随之摇摆不定。如果你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你未来的人生就会是一片美好的前程。约翰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求职。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里。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狭窄的舷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地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主管只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让他送回去。他又快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同样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送给主管。
当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的时候,主管看着他,傲慢地说:“把盒子打开。”他撕开外面的包装纸,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侣。他愤怒地抬起头,双眼喷着怒火,射向主管。
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干了!”说完他往下看看扔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里痛快了许多,刚才的愤怒全释放了出来。这时,这位傲慢的主管直视他说:“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做承受极限训练,因为我们的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就要求队员身上一定要有极强的承受力,可惜,前面三次你都通过了,只差最后一点点,你没有喝到自己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遇到别人对你发火时,你不能见火就冲动起来,这样只会火上浇油,结果不会太好。
一天早上,一位怒气冲冲的顾客冲进迪特毛料公司创始人迪特的办公室。他是为了150美元而专程从外地到这儿来的。事情的起因是,这位顾客因为购买迪特公司的西装毛料,欠了该公司150美元。公司信托部门给他写了几封信催促他把账结了,可是他却忘了这笔欠款,而且认为是公司弄错了。于是便收拾行李来到芝加哥,要弄个清楚。他说他不但不出这笔钱,而且一辈子再也不买迪特公司任何东西。
迪特耐心和气地听着顾客的牢骚,直到客人说完,他才平静地说:“我要谢谢你到芝加哥来告诉我这件事。你帮了我一个大忙,因为如果我们的信托部门给你增添了麻烦,他们也就同样可能干扰了别的顾客,那就太不幸了。相信我,我比你更想听到你所告诉我的。”
迪特接着说,“你是一位十分仔细的人,只有一份账目,不大可能出错。而公司职员要管几千份账目,应该容易出错。请放心,这笔账将就此消除。既然不再买我们的毛料,那么,我就向你推荐别的毛料公司。”
迪特还和以前一样,请顾客共进午餐。顾客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吃完以后,回到办公室,顾客出人意料地和迪特签订了一个很大数量的订货单。
事情结束了。双方都感到很愉快。可是不久,迪特意外地收到了一张150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致歉信。原来,那位顾客回家后又重新看了账单,发现有一张放错了地方而把它忘记了。
后来,这位顾客和妻子生了一个男孩子,还把孩子叫做“迪特”。从这时开始直到这位顾客22年后去世,他一直是迪特公司的顾客和朋友。
心理要诀:
常言道: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多吸收故事中主人公的经验,不必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
我们不提倡无原则的让步,但有些事不必要那样“火上浇油”,那只会使事情更糟,只会破坏你跟别人的感情。假如你发起脾气来,对人家发作一阵,你固然非常痛快地发泄了你的情绪。但那个人怎样?他能分担你的发泄吗?你的争斗的声调、仇视的态度,能使他容易同意于你吗?
想发怒的时候要尽量克制自己!你不要动不动便怒不可遏,而应当平静地处理问题。如果你晓得发怒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和健康,那么最好约束一下自己。
心理暗示迫其自保
如果问人家:“你最喜欢什么颜色?”答案当然各有不同。但是如果事先告诉他:“今年流行绿色。”那么即使是喜欢“红色”或“咖啡色”的人,也有可能会转而喜欢“绿色”了。
今年流行绿色。这句话就是一种“提前暗示”。尤其对那些没有明确想法的人,要让他们顺从自己,“提前暗示”是极其有力的武器。
美国前总统华盛顿有一匹好马,这匹马浑身毛色发亮,体态健壮,声音洪亮,行走矫健,华盛顿十分喜欢这匹马。有一次,他发现自己的马在临近的一家农场的马棚里,很明显是这个农场主偷了他心爱的马。他叫来了警察,告诉警察,这匹马是自己被偷的那匹。但是,这家农场主却不承认这匹马是偷的,一口咬定是自己的马。显然,偷马的农场主不可能自愿地归还这匹马。
华盛顿走到这匹马的跟前,用手遮住了马的双眼,对农场主说:“如果这是你的马,你一定知道这匹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农场主几乎来不及想,一听说这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忙说是右边的一只眼睛瞎了。华盛顿拿起遮在右眼上的手,示意警察看看它是否是瞎的,警察一看,眼睛完全正常。这位农场主着急起来,忙说,马的左眼是瞎的,刚才是我一急说错了。华盛顿又拿起了自己的左手,把马的左眼给警察看,警察一看马的左眼也没有瞎,农场主又急忙说,我又说错了。偷马的农场主还想填补自己的漏洞,但是警察却说话了:“刚才的问题表明这匹马的主人不是你,这匹马是你偷来的,华盛顿先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你必须立即还给华盛顿先生。”
这位农场主只得红着脸把马还给了华盛顿。
处理这件事表现了华盛顿很高的智慧。这匹马是他的,但是偷马人也说是自己的,对警察来说,究竟马是谁的,没有相应的证据,则不是很明确,华盛顿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证明这马确实是自己的,而诱使农场主自己“说了实话”。华盛顿撒了一个谎,编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虚假的问题。
心理要诀:
以错的或者是不存在的前提来作为心理暗示来诱使对方回答,能扰乱对方的判断,并产生错误的选择。
这个问题对农场主来说,如果马是他的,他就完全能够回答,如果他不能回答,这马就不是他的。这个问题就是马的眼睛是否是瞎的,马是农场主偷来的,他不熟悉马,也因为做贼心虚,所以华盛顿一提出瞎眼这一子虚乌有的问题时,他就马上中了圈套,把假问题当成了真问题,乱猜一通,这正好暴露了自己的虚假。
有意避开正面交锋,完全不用直接劝说,能迫使对方通过自己的感悟、联想和推理,自觉地放弃旧我,确立起新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借以来求得保全。
任其发泄表示同情
在办事的过程中,如发现对方有怨言,可以让其尽情地发泄出来,然后再伺机处理,这样就容易理顺工作,对双方都有好处。
大岛正准备就任西屋电气公司经理的时候,忽然被一家旅店的老板——一个瘦小的老头儿大骂了一顿。大岛却在大骂之下发现了一个将有可能使他成功的策略。
原来,这个怒气冲天的旅店老板并没有当面骂他,而是将一封措辞极严厉的对电话公司不满意的信寄给该公司。于是,公司便派大岛去调查、调解此事。
后来,大岛回忆说;“当那老头儿听说我是电话公司里来的人,面色立刻铁青起来。我想,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这老头儿火一样的怒气息下去。”
他接着说:“当时我决定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听,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在他终于把那些埋怨电话公司的话说完后,我也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有针对性地稍稍地说了几句。”我说完之后,旅店老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话倒还中听,不过我埋怨的是那混蛋的电话公司。”
大岛接着说:“我很感谢您中肯的意见,但是如果您不说您的问题已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我是不能回去的。”
“好的,”他说:“就看在你的份上,我答应,以后我再也不写信到你们电话公司里去了。这样行不?”
那老头儿果然很守信,以后再没写信到我们公司去了。在这次经验中我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当一个人要发泄他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中途插嘴,这样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去发泄好了,发泄完了,他也变得舒坦了,而你呢,却从他的言语中找到了制胜他的办法。
对于一般人来讲,即使错了,也不肯轻易向当事人立即承认错误,要他们心服口服地认错,得费一番心思。他们如果是位较有地位的人,就更难使他们引退了,这完全是“自尊心”在作怪。
如果我们一开头就急于证明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愚蠢的,那么我们自己也做了件傻事,其结果只能是使他们坚持己见。如果我们对他们表示出应有的尊敬和同情,了解他们的真实企图,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出他有可能步入的误区,我们就比较容易使他们屈尊降贵地来迁就和尊重我们的意见。
同情是办好事的一剂良方,生活中如能给对方以同情,常常就能换得对方的同情。
东京电器公司的清水敏夫,是官方的劳工纠纷仲裁员,他曾向人们讲述过他是怎样对付职工的愤怒和诉说的。他说:“将两方面的争辩者召集起来之后,他们两方所常常渴望的是官方对他们的‘同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从不说哪一方的某个人是否有错。这便使他们感到你能够了解彼此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承认他们所讲的有一定的价值。简单一点就是说:如果某某人得到别人的山羊,那么,你就应该替失去山羊的人说几句话贴心和惋惜的活。”
他还说:“无论是一种合法的调解还是一个不合法的仲裁手续,我的态度始终是先静静地听他们诉说,鼓励双方都将自己心中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甚至与本案关系不大或无关的内容我都让他们讲完。我认为这点很重要,这样做能使他们感到得到了一个公平的处置。末了,我还要说一句: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不等到他们以为我在解决问题,其实我的仲裁早已调解好了。”
事情正是如此,大多数人都特别需要别人的同情,许多有才干的管理者和客户服务人员都能深明这一点,对那些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对人和事情充满敌意时,表示同情的心理,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很可亲近的。
心理要诀:
故事中愤怒的老头正是认为自己的自尊心受了损,所以才会对经理大岛发泄怒火。
所以,在办事过程中,不管对方的怒气多么凶狠或者多么无知,惟一能使他平静的办法是:静静地听他诉说,要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表示你理解他的心情,即使你不能同意他的观点,但也要表示极大的理解与同情。
活跃气氛掌控情绪
生活中,有些人快人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口无遮拦,张嘴便说,也不经细细思量。假如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大家彼此比较了解,知道这是你的个性,可能还算是你的可爱之处;假如在陌生之地,不熟悉你的人中,不分场合地点,不分谈话对象,一律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会造成情绪上的冲突。
清末陈树屏有急智和快才,善于用几句话解开纠纷。他在江夏任知县的时候,清朝著名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好。
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二人。宾客里有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
陈树屏知道,他们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闹很不满,但是又怕扫了众人的兴,于是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逊地说:“江面上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争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