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如何打动对方→情绪定律(1)
第29章如何打动对方→情绪定律(1)
自然界是个有条不紊、有规律运行的有机体。只要正常运转,一切都会秩序井然,按部就班。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架飞机、一台机器,如果操作正常,控制良好,就能发挥他们的正常作用。人的情绪也如一架机器一样,一旦失控,就不能正常运转,而对于办事主体的人,如何把握自己及对方的情绪则成为事情成败的关键。
逆反心理歪打正着
有些时候办事能利用对方的对立思想情绪,有意识地反过来说,反过来做,使对方与你唱反调,也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明朝时,四川有个叫杨庵的人,中了状元为官后执法无情,刚直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还屡次上书直谏,因而又得罪了皇帝。在奸臣的挑拨下,皇上非常震怒,准备对杨庵治罪,把他充军到玉门关外。杨庵知道皇帝和一帮奸臣欲置自己于死地,便对皇帝说:“臣之罪,罪该万死,皇上要将我充军,这是对微臣的宽恕,不过请陛下答应我一个小小的请求。”“你有什么请求?”皇帝问。“宁去关外三千里,不去云南碧鸡关。皇上有所不知,那碧鸡关蚊子四两重,跳蚤有半斤,您切莫把我充军到那里。”皇帝沉吟不语,挥手让杨庵赶快登程。他心想,哼!你不想去碧鸡关,我偏要你去,让你尝尝四两大的蚊子和半斤重的跳蚤咬人的滋味。杨庵刚一出关,皇帝就传下圣旨,把他们发配到云南充军。
杨庵知道皇上不会饶恕他,发配充军已不能幸免。一帮奸臣更是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果从正面请求,其结果会完全相反,碧鸡关即现在的昆明市,离杨庵的家乡很近,杨庵想回到离家乡较近的云南,他知道皇上和一帮奸臣会和他对着干,你请求向东,他偏让你向西,而自己又无法与之抗衡,于是杨庵就利用对方的逆反心理,提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请求,结果歪打正着,遂了自己的心愿。
1914年,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派陆建章把当时共和党副理事长章太炎骗到龙泉寺幽禁起来。章太炎愤怒异常,宣言绝食。袁世凯害怕事情闹大,不好向舆论界交代,情急之下安排章太炎的门生王揖唐赴龙泉寺进见章太炎。章太炎见到王揖唐后,斥责他说:“你是来给袁世凯做说客的吧?”王揖唐回答说:“我哪里敢呢?”接着两个人便道起了家常和其他琐事,说了很长时间,当章太炎态度缓和下来以后,王揖唐开口说:“听说先生要绝食而死,这有什么必要呢?”章太炎又愤怒起来,说:“我不等袁贼来杀,宁肯自己饿死!”王揖唐笑着说:“先生这样做正中袁世凯的下怀。”章太炎不解地问:“为什么?”“先生您试想,”王揖唐说,“袁世凯如果要真杀你,是十分容易的。现在你被监禁,可以知道他不是不想杀你,而是不敢杀你。袁世凯的奸诈,与曹阿瞒(曹操)等同,他之所以不敢杀你,是因为他不愿在千秋万世留下杀士的骂名。如果您自愿饿死,袁世凯既没有杀士的骂名,又除了心头之患。先生以前为袁世凯出谋划策是那么完善,而您自己怎么就不关心自己呢?”章太炎听了以后,马上起来说:“你说得对啊!看来,我得马上进餐。”
章太炎对袁世凯的幽禁十分愤怒,以绝食抗议。袁世凯害怕舆论的压力,十分着急。王揖唐自告奋勇,前去劝说章太炎进食。王揖唐作为章太炎的门生,自然十分了解先生的个性,在这种对立情绪下,他知道直接劝说只会遭到章太炎的痛骂。他先矢口否认是来做说客的,接着和章太炎套近乎拉家常,见章太炎有了笑容,才利用对方的逆反心理,故意说章太炎绝食饿死正是袁世凯所希望的,说“袁世凯既没有杀士的骂名,又除了心头之患。”
章太炎自然不愿让袁世凯达到目的,你要我死,我偏不死,“我得马上进餐”。
心理要诀:
“狡猾”的王揖唐利用章太炎的逆反心理达到了预期目的。
当我们用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与控制时,当我们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约束时,人们会产生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使之更偏离正确目标的轨道。
在办事过程中,因双方思想情绪的对立,你要他向东,他偏要向西;你从正面说理,他偏要反面理解。这种心理状况构成一种抗体,阻碍我们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有时我们与人办事时,如果从正面不能与其达成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事情的反面入手,利用对方的逆反心理和负面情绪也能达到我们办事预想的效果。
不卑不亢专心做事
自卑是害人的毒药,甚至是杀人的利器。据统计,世上有92%的人是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而不能走出生存的困境。这种人像一棵脆弱的小草一样,毫无信心去经历风雨。这就是说,缺乏自信,而在自卑的陷阱中走不过去是这些人最大的心态病,自然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能从自卑中挣脱出来,那么就成不了一个能克服消极心态的人。
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力而让旁人来证实自己。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差异,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像“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种人一样”等这样的想法。这种追求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挫折,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责。
实际上,你自己就是你自己,不必“像”别人,也无法“像”别人,更没有别人要求你“像”。因此,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去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一个自卑的胆小鬼,许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
多年以前的贝利可一点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著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吗?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作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的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他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自卑,却使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进渴求已久的现实。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当的勇气踢进了1000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地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著名球队的。
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像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像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
事实上,贝利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顾虑别人将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自卑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
心理要诀: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情绪,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也同样适用。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心态,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消极情感,是一种危机心态。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与人办事,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自认为自己不行,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不行。只要你不把事情看得太重,相信自己能够办成,就尽力去做吧。
善用激将引导情绪
与人办事,善于激将,只要使用恰到好处,适时适度,效果是妙不可言的。
张仪因久不得志,穷困潦倒,一日到苏秦府上拜见苏秦。好几天后,苏秦才出来见他,并只让他坐在家仆们坐的堂下,仅赐给仆妾们吃的饭食,而且还几次故意责备张仪,说他穷酸,不想和他打交道。张仪听后气愤不已,离开了苏秦,前往秦国。
在张仪去秦国的途中,却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与他结伴同行,送给他许多金钱。张仪到达秦国后,依靠陌生人资助的钱财得以拜见了秦惠王,并很快被秦惠王拜为客卿。这时,那位同伴向张仪告辞要走了,张仪问其缘由,那人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和关心你的是苏君(即苏秦)。他当时担心秦国伐赵而使合纵抗秦的计划破产,认为只有你才有能力去左右秦国的国策,所以他当时用语言刺激你,使你来到秦国。而后又私下派我跟着并接近你,供你给用。现在你已被秦王聘用,我就算完成了任务,该回去告诉苏君了。”张仪听后大为感慨。张仪后来凭他的智慧和才能,说服秦王,使秦军15年未越函谷关一步,为苏秦合纵之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激将法中的直接刺激方法最为有效。这种方法通过故意贬低对方看不起他,说他不行,借以激起对方求胜的欲望,也能使其超水平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当马超领兵攻打葭萌关时,诸葛亮告诉刘备,只有张飞、赵云二人是马超的对手。刘备建议让张飞去迎战。诸葛亮说:“主公先别说话,让我去激激翼德。”
果然,张飞主动请缨去迎战马超,诸葛亮却假装没有听见,只是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能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顿时恼怒地大叫:“军师为何小瞧我?我曾经一人独对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畏惧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笑着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虚实,他若知道虚实,你岂能占到便宜?马超英勇无比,他渭桥之战差点杀了曹操,我看就是云长来了也未必能胜得了他。”
张飞说:“我现在就去取马超项上人头,如若不胜,甘当军令。”
诸葛亮见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点头答应了。张飞得令,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二百多个回合,当时虽未决出胜负,却使马超产生敬畏之心,几天后,率众归顺了刘备。
激将法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间接刺激的方法。它以张扬、称赞他人他物的方式,间接贬低对方,以激发对方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从而为我所用。
曹操北定中原,举兵南下时,刘备派诸葛亮去吴国拜见孙权,游说吴国与蜀国两家合力抗魏,诸葛亮深知,如果直接要求吴蜀联兵,一定使孙权以为刘备有求于他,事情会不好办。最好的方法是用激将法激他。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后,说:“我看曹操兵多势众,东吴弹丸之地不是对手,将军何不向曹操投降称臣,以求暂时的安宁?”孙权听了很不高兴,反问诸葛亮,为什么刘备不向曹操投降称臣?诸葛亮回答道:“古代的田横仅仅是齐的壮士,尚能守义不辱,何况我主是帝王之后,盖世英才,岂能屈居奸贼屋檐之下?”诸葛亮这一招果然管用,孙权最终同意孙刘联盟,共抗曹操。而诸葛亮也就此圆满完成了出使江东的使命。
激将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能激起某人对某种事物的极端情绪,从而使他义无反顾的去成就某事。这是一种精妙绝伦的办事方法。
心理要诀:
与人办事,在方法上决不可死套一个模式,应该随着办事的对象及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方法,适合于某人某事,但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对有些人,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相待,就能打动他;但在同样情况下,另外一些人可能“敬酒不吃吃罚酒”,你磨破嘴皮,他就是不答应你的请求,此刻如果你改变策略,突然给他一个强烈的反刺激,用超常的手段去激励他,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少安毋躁克己服人
要懂得,愤怒容易坏事,还容易伤身,人在强烈愤怒时,恶劣情绪会致使内分泌发生强烈变化,这些大量的荷尔蒙或其他化学物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轻易地发怒,这在大多情况下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冲突,得不偿失。
培根说:“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忍耐、心平气和的性情,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好事情全都炸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