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如何掌控事情大小→方圆定律(2) - 说话讲技巧 办事有方法 - 金跃军 才永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7章如何掌控事情大小→方圆定律(2)

第27章如何掌控事情大小→方圆定律(2)

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保之术,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也。因此有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它也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作为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对下属如果采取令人人自危的考察术,就必须审察有度。唐太宗有一次为了审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贪官污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国库绢去试贿。有一个管宫门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说要处死。于是裴矩就对太宗说,这种考察方法不义,是陷人于法。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给他的,反过来又说人家受贿,这不是用计害人吗?这样下去,将来还有谁敢上朝做官呢?太宗听了,自感无言以对,于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过错,以安抚人心。

所以古人说:洞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说的就是精于察人而产生的副作用,即“好丑在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而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这也可说是古人在辩证法上的“活学活用”了。所谓“大智若愚”就可作如是观吧。

心理要诀:

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糊涂处世,收敛智慧,让人认为你无足轻重进而忽略你的存在,但在关键之时,不动声色先发制人,使对方不知云里雾里,这才是办事的高手所为。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因势利导主动造势

“因势利导”法是指在一些局面危急的事件中,如果要赞成或反对某种观点,应该时刻注意周围群众的情绪,尽量调动起群众的情绪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不知不觉中,使对手感到精神压力,使之无回击之力。具体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在林肯当律师时,有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指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

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因为月光照亮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里。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惊人的谈话:

“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下山,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对时间记得不够精细,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听了林肯合情合理的陈述,听众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呼声一齐迸发出来。福尔逊顿时傻了眼。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肖伯纳走上舞台,接受观众的祝贺,肖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一个人对他大声喊叫:“肖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大吃一惊,大家以为肖伯纳一定会气得浑身发抖,用高声的抗议来回答这个人的挑衅。谁知道肖伯纳不生气,反而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说着,他指着场内的其他观众说:“但可惜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演出吗?”两句话,引起全场一阵响亮的笑声,紧接着响起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在掌声中,那个故意挑衅的人灰溜溜地走出了剧场。

心理要诀:

问清当时的情形,讲明道理以引导之,是办事的常理,林肯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地营造有利于自己求证的局面,最终得出了福尔逊在做伪证的事实。因此说运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有时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方便。

在第二个事例中,肖伯纳充分表现出了他的应变能力,把观众的力量借用过来,借助听众中的附和、喝彩、鼓掌声,给自己以极大的支持,有力地反驳了那人的故意挑衅,把他引向群众的对立面,从而站不住脚。

运用因势利导的战术,贵在主动造势,以此营造一种有利于说服对方的局面,使对方进入自己设置的思维模式。

小事隐忍大事精明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须统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而摆脱不出。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则大胆地使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人——管仲。正是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即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要杀我,当该和主君一起被杀,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意外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齐国统治山东半岛一带,从整个中国来看,只不过是东边的一个小国。如何使这个小国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问题。

他决心要先整顿“法制”,谋求中央集权的强国富民政策。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因而必须实行以法为基准、赏罚分明的政治,以达成严格的君民统治。而富足民生,拉拢人心更是成为明君之大道。此外,还需同时致力于远播威名于四海的工作。这些思想不足是小国思想,也是称霸天下的统治思想。

齐国与鲁国相邻,由于国界绵延相连,武力冲突不断。齐桓公五年,齐国打败鲁国,鲁国只得割让自己一块土地求和。鲁王与将军曹沫一起前往齐国谈和。议谈中,曹沫突然站起来举起短剑抵在齐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视着桓公说:“我鲁国是个小国,如今由于大王的侵略,国土越发狭小,无论如何请齐王退回所夺去的土地。”

“我答应。”桓公只得听命。

“那么,就在这里订下归还土地的盟约吧!”

由于短剑抵在桓公胸前,谁也不敢插手,于是签订了归还土地的盟约。

桓公为了保命才归还土地,并非真的要归还,于是在鲁王离去后,立即向群臣说:“盟约另行书写,绝不让出占领地,原有盟约无效。”此时管仲劝谏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样做必定因小失大。轻易破坏既定的法则,失信于诸侯,将会失去天下最重要的后盾,千万不要迷恋于这样小的土地。”

桓公立刻冷静下来,接受管仲的建议,收兵而返。这件事很快传到邻近诸侯的耳朵里,大家传颂齐王的果断,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齐国的信誉大大提高了。

齐国北方的燕国受到异民族——山戎的攻打,因而求救于齐国。齐桓公出兵征讨山戎,燕王为了感谢,亲身把桓公送回齐国境内。这在当时是违反礼法的行为,因为越境送别只限于对待公子。桓公在自己与燕王之间挖了一道鸿沟,把燕王所到之齐地都给了燕国。

桓公赠给燕王一部分领土,小小的恩惠却得到很大的利益,诸侯听说桓公所为,均归顺齐国,齐桓公霸业乃成。

“一年之计,如植谷。十年之计,如植树。终身之计,如植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为谷,一分耕耘十分收获是为权,一分耕耘百分收获是人才。”

这是管仲留给后世的著作《管子》中的一节。

桓公在位43年,管仲在桓公死后两年也去世,这期间管仲一直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你无须负起任何责任,却把你的理想通过我来实现,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但是能为天下做点事,也是应该无悔了。”管仲临终时对最好的朋友鲍叔牙说。

“我感谢你所做的一切,因为你使我没有性命之忧就实现了理想!”鲍叔牙如此回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