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如何掌控事情大小→方圆定律(1) - 说话讲技巧 办事有方法 - 金跃军 才永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6章如何掌控事情大小→方圆定律(1)

第26章如何掌控事情大小→方圆定律(1)

做人处世要“内方外圆”,好像一颗铜钱,大原则要坚持,小事则不要太多计较,要灵活些。古人“智欲圆而行欲方”就是对“内方外圆”“圆道方德”处世态度的认同。当今,在市场经济中人际交往,善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相融合,方能营造出利于自身发展的良性环境促使事业成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件事的运作都有自己的规则,办事人员也必须遵守规则。比如必要的手续,无论繁简,该办就必须去办;比如签订的合同,无论难易,当履行的一定要履行;比如商人做生意时,政府的法令法规无论如何都要遵守。照规矩来,是使事情正常进行下去的必要保证,没有规矩,无论办什么事都会乱套。

我国清代著名的商人胡雪岩做每一桩生意时,也十分注意遵守应该遵守的商业规则,比如绿营兵军官罗尚德上战场之前,在胡雪岩开办的阜康钱庄存了一笔银子,当胡雪岩开出存折时,他坚决不要,因为一来他相信胡雪岩的信誉,二来怕自己上战场后,凶多吉少,要不要存折无所谓。但胡雪岩坚持开出存折,称这道手续不能省略。客户存入款项钱庄必须开出存折,这是照规矩办事。又比如胡雪岩与古应春等人合伙卖蚕丝,一下子赚了10万两银子,除去必要的开支外,赚来的银子所剩无几。既然是合伙,胡雪岩仍然坚持分出红利,他说,即使自己没有赚到一文钱,红利该分的还是要分。与合作伙伴均分红利,这也是照规矩办事。

正是因为胡雪岩照规矩办事,天下与他打交道的人无不信任他,所以,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照规矩办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能建立信誉。良好信誉的建立,与办事者能够坚持规矩办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规规矩矩地按照大家都知道的,也是大家都应遵守的规矩办事,才能使人信服,也才能建立起信誉。不顾章法,不按规矩办事的人,是没有人会相信他的。

第二,能保障安全。这个安全,主要是指利益上有所保障。比如犯法的事不做,做了就是没按规矩来,这样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又比如再要好的朋友,在生意上有合同该签该订的一定要签要订,该怎样签怎样订,就要照规矩去办。因为只有按规矩签订的具有法律效用的合同,才能对合作双方产生约束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双方的利益。

在世界上,犹太人有极强的办事能力,他们十分重视契约。在犹太人看来,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不可毁坏。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毁约行为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谁如果毁约,其人格是卑鄙的,他的事业必然失败。契约一旦签订,就是生效了,不但自己遵守,也要求对方严守契约,对契约绝不允许发生含糊模棱的情形,无论发生什么问题,都是不可以更改的。

犹太人在与外人打交道、做生意时,总是小心谨慎,因为他们对对方不了解,不知道对方在办事过程中是否会守约,所以他们开始不太信任对方。尤其是第二次与不守约的人交往时,犹太人根本不会相信所签订的契约。因此,在与犹太人交往中,要想博得犹太人的信任,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遵守契约,无论发生什么突变,以及特殊的环境之下,都要没有余地地做到这点,否则你便是枉费心机。

犹太人遵守约定,这是他们办事的第一条规矩,第二条办事的规矩便是绝不漏税。犹太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人都重视交税,在犹太人心中,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纳税是和国家所订的无形的契约,谁偷税、漏税、逃税,谁就是违反了和国家签的契约。违反契约,对犹太人来说是无法原谅的。请看下面的实例。

一个外国人到海外旅行,回来时将一颗宝石藏在鞋里企图不通过纳税入境,结果被当地海关查出扣留。与外国人同行的犹太人看到这种情况时,奇怪地问道:“为何不依法纳税,堂堂正正地入境?”按照国际惯例,像宝石之类装饰品的输出费,一般最多不超过8%,如果照纳输入费,堂堂正正地进入国境,若想在国内再把宝石出卖时,只要设法提价8%就行了。因此说,犹太人的依法纳税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从侧面来说,也反映了犹太人按规矩办事的特点。

心理要诀:

很多人总是怀着侥幸心理奢望躲过既定规则捞取好处,就像故事中将宝石藏在鞋里妄图避免逃税的那个人一样;而有些人则喜欢按规则办事,认定遵守规则才是一切成功的前提。话说开来,两种心理综合起来看,就涉及到了本小节的议题——做事的方与圆问题。

懂得照规矩办事的人就在无形中掌握了办事时“方”与“圆”的分寸尺度,只有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才能取信于别人,而恰恰是这种信任感才是任何人迈向成功的关键。

眼光长远顾全大局

作为一个总管方方面面的人,必须学会识大体、知大局而弃细务,这很重要。

项羽年轻的时候,读书半途而废,学剑又不了了之,于是他叔叔项梁就生起气来。

项羽说:“读书读到能够写名字就可以了,学剑又只能与一个人较量高低,我要学万人敌。”

项梁一听大喜,于是就教给他兵法,项羽果然精进不少。

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宓不齐做单父县长,齐国人攻打鲁国,单父是必经之地。

单父的老人们向宓子请求说:“地里的麦子已经熟了,请你任凭人们出去收割吧!不要管是不是他种的。让单父的百姓增加些粮食,总比留在地里,让敌人获得资助强些。”他们请求了三次,宓子都不同意。

不多久,齐兵就来了,抢走了麦子。季孙氏听说以后很心疼,派人去把宓子拐弯抹角地骂了一顿。

宓子生气地皱着眉头说:“今年没有收到麦子,明年可以再种。如果让不耕种的人趁机获得粮食,就会使他们越发希望有敌人入侵。单父一年的小麦能否收到,并不影响鲁国的强弱,如果使老百姓有了侥幸获取的心理,世风坏了,对鲁国所带来的损害几代人都恢复不过来。”

季孙氏听了十分惭愧,他说:“如果入地有门,我难道还有脸去见宓子吗?”宓子的做法对于解救危难似乎有点迂腐,但对于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则关系甚大。

心理要诀:

像宓子这样,有了长远和总体的把握,就如多了一只眼睛。这只眼睛长在身外,高屋建瓴,从上往下俯视。这样,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看到事件之内,也看到事件之外;看到现在,也看到过去将来。因此能做出英明的决策。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因此就否定心细之人,心细之人也常能细致入微地进行工作和观察,对于涉及精细事务更为适合,但是我们强调的是:心细之人通常洞察力过于高超,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因为这种人容易从小的地方观察入微,有时反而会忽略了大的问题。

所以,综合看来,要在保持长远发展眼光、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在细致地开展工作,这才是正确的做事态度。

庖丁解牛回旋有余

办事心要细,犹如来下棋,步步来思量,回旋有余地。

在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位复杂而且具备多元影响的人物。对他褒奖的人把他捧得比天还高,贬斥他的人又把他看得一文不值。曾国藩一生历尽周折,最终走出湘江大地,成为中兴名臣。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各种权利,最终取得了成功。因此,后世有人称他是“办事兼传教之人”。

曾国藩带湘军围剿太平天国之时,清廷对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不用他吧,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无人能敌;用吧,一则是汉人手握重兵,二则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建立的子弟兵,又怕对朝廷形成威胁。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清廷对曾国藩的任用上经常是用你办事,不给高位实权。苦恼的曾国藩急需朝中重臣为自己撑腰说话,以消除清廷的疑虑。忽一日,曾国藩在军中得到胡林翼传来的肃顺的密函,得知这位精明干练的顾命大臣在西太后面前举荐自己出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大喜过望,咸丰帝刚去世,太子年幼,顾命大臣虽说有数人之多,但实际上是肃顺独揽权柄,有他为自己说话,再好不过了。

曾国藩提笔想给肃顺写封信表示感谢。但写了几句,他就停下了。他知道肃顺为人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而慈禧太后,这个女人也绝非常人,她心志极高,且权力欲强,又极富心机。肃顺这种专权的做法能持续多久呢?慈禧太后会同肃顺合得来吗?思前想后,曾国藩没有写这封信。后来,肃顺被西太后抄家问斩。在众多官员讨好肃顺的信件中,独无曾国藩的只言片语。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在每件事情的处理上称得上是小心翼翼,留有余地。由于曾国藩的湘军抢劫吞没了很多太平军的财物,使得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天京人财两空,朝野官员议论纷纷,有人还上书弹劾。曾国藩既不想退出财物,也不能退出财物,在进京之后,忙办了四件事:

第一,因怕权大压主而交出了一部分权力;

第二,裁减4万湘军;

第三,因怕清廷怀疑南京的防务而建造旗兵营房,请旗兵驻防南京,并发全饷;

第四,盖贡院,提拔江南士人。此四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称誉,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追究什么,反而显示出了他的恭谨态度,深获清廷的信任。

庄子说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一次魏王观看庖丁杀牛,只听到铮铮的刀碰击骨头的声音,却看不到用刀的痕迹,没多久就把一头牛分解完了,不禁感叹道:“真是神乎其神呀!”

庖丁放下刀对魏王说:“大王刚才看到的不是技术表演,而是道。我刚杀牛时,只见牛形,两年后,不见牛形而只见其筋骨,如今我是用心感受它,就算筋骨相连的地方,我也可以找准缝隙下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高手一年中换一次刀。请看我这把刀,已用10年有余,现仍如新的一样。这是因为我懂得怎样于筋骨之处找到下刀的余地。薄薄的刀片可以游刃有余地切割,当然不会被损伤了。”

魏王听了连连点头。

心理要诀:

庖丁的不损之刀,得益于他能看清骨节间的余地。在办事时,人们能像庖丁解牛那样,充分掌握成功的余地,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事情。曾国藩绝对是这方面的“解牛”高手,他努力营造回旋的余地,使得朝廷在对他进行制裁的时候又不好意思对他整治,因此,曾国藩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行事。

人生下来就有其自己独特的个性,后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知识、教养等诸因素影响,办事时常常表现出与他人意见的不同。对立的双方各执己见,都不想低头妥协、让步,这样问题就难以解决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挂起来”,暂不解决,等时机成熟时,再着手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余地”术。会办事的人,总能营造回旋的余地。

小愚大明难得糊涂

人生在世,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就聪明,小事糊涂,不要小聪明,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