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如何把握轻重缓急→达变定律(2)
第24章如何把握轻重缓急→达变定律(2)
美国军事家巴顿曾经说过:挑选管理者,要挑选那个能够把事情管好而不是做好的人。吴王征召各诸侯国盟会,卫侯来迟了,吴国人就包围了卫侯的馆舍,准备把他抓起来问罪。
子贡听说后,来见吴国太宰,对他说:“卫国的国君来之前,必然要与众官员商议,众人必然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下,所以来得晚了一点。那些主张来的人是你的朋友,那些反对来的人,是你的仇敌。如果你抓了卫国国君,是打击了朋友而有利于仇敌啊。”
吴国太宰心悦诚服,就放弃了抓卫侯的想法。子贡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与之相反的是事必躬亲。对普通人而言,事必躬亲是个人风格,无可厚非,但对于领导者来说,事必躬亲却是管理的大忌,对于整个集体的运转可能是致命的。
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什么都亲自过问,一竿子插到底,实际上是越俎代庖,那还要手下的人干什么呢?更大的危害还在于,事必躬亲一方面使下级感到不被信任,另一方面还会使下级的下级不听上司的话而直接亲附于你,从而造成职责不明,政令不通,人际纠葛不清,矛盾斗争尖锐。
所以,事必躬亲实际上是领导无能的代名词。正是想通了这些道理,丙吉才能够“问牛不问人”,知大节,识大体。
问题在于,很多领导人,包括英明的领导人都想不通这一点。
诸葛亮七出祁山时,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凡是处罚二十棍以上的都要亲自过问。他老对手司马懿听说后,不以为然地说:“吃得少,又事必躬亲,哪里是长久之计呢?”
当然不只是司马懿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手下也有人曾对诸葛亮直言相劝,认为“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管理工作有自己的规矩,对下级之间的工作不能越级代劳),并以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为例加以论证。
当然,诸葛亮也有他的难处,所以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说到底,还是不懂得秉要执本的重要性,只不过反映在对下属信不过而已。
心理要诀:
“秉要执本”一语出自《汉书·艺文志》,寓意为:坚持根本,抓住关键。秉要执本是统治的权谋,做事的艺术。那些不会说话、办事时抓不住重点的人,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结果事事做的一团糟,做不出成绩,因为他不懂得秉要执本,没有抓住根本。
很多人之所以想凡事都亲自过问,最主要的心理原因是感觉不放心,对任何人不相信或者主观地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权威,没有他就无法开展工作,这种思想是相当错误也是相当可怕的。
作为管理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操心,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问题大都是相对而言的,除了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外,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忽略,如果要先解决掉所有的问题才行动,那就什么也做不成。
探察时局审时度势
对人和社会的本质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如果对此认识不清或流于肤浅,便只能归结到天真、幼稚之列,其后果必然是处处碰壁,一事无成了。
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最初为了谋取功名,竟用了三千枚竹简上书朝廷,以求重用。
汉武帝赏识他的才华,遂招他入朝。
东方朔为官之后,判若两人,却是故意表现自己的贪鄙。
皇帝赐宴之后,剩下的肉他总是揣在怀中带走,赏赐给他的绸缎,他却用来娶漂亮女子,且是一年便休,还要索回先前给人家的东西,遂后再娶。
这种作法,惹来一片非议。有人指责他说:“先生博古通今,自命不凡,怎会干这种为人不耻的事呢?先生如此行事,就不怕有损声名,丢掉官位吗?”
东方朔说:“时代不同了,人情世故却是一样的。春秋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人才便显得十分重要。如今天下太平,政通人和,贤君和庸主都能安于其位,人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礼贤下士,那是君主有所需要才做出来的姿态,我怎敢当真呢?更何况嫉贤妒能的人比比皆是,我又怎敢表现我的才能呢?”
终其一生,东方朔虽官位不高,却是风平浪静,无灾无难,其智慧故事也广为人知。
东方朔能与世俯仰,曲尽其势,他的办事原则就来源于对人心世道的深切考察,令人深思。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说的也是人要认清社会的本质,办事才有依据。这就是“审时”。
办事还要度势,没有正确地把握住势,谋事就无从说起,即使硬要去做,那么也会脱离实际。所谓纸上谈兵讲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楚庄王准备攻打晋国,就派豚尹去楚国打探动静。
没多久,豚尹回来,对楚王说:“现在还不能进攻。晋国的君臣忧患在先,安乐在后。况且那里还有一位贤臣,叫沈驹。”
第二年,楚庄王又动了这个念头,再派豚尹去探察。
豚尹回来了,高兴地说:“行了。最初的那位贤臣死了。一些拍马屁的人都围在国君的身边。它的国君喜欢游乐,不讲礼节。下面的人处境危险,抱怨上面。上下离心离德,大王兴师讨伐,晋国的百姓一定会支持大王。”
楚王听了他的话,兴兵伐晋,一切果然和豚尹说的一样。
豚尹第一次到晋国去探察情况,回来他分析了局面,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第二次去,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了与上次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是势发生了变化。正确地分析势,顺应势,是谋事的前提。
心理要诀:
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能够冷静分析出客观实际情况,并能很好控制内心情况的人。
虽然说掌握办事的方法、技巧很重要,但是能够审时度势,把握事情的轻重缓急并能在特定时期很好地把握自己内心情绪则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里,度是分析、揣度的意思。度势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还要看清这种态势的下一步演化。什么是势?势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势态。正确地把握住势态,然后根据这种势态调整心理状态去谋事,才会有获胜的把握。
宽严相济游刃有余
俗话说,做事要讲人情,对于一些非原则的事务,应学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明智的举措,就是说,要游刃有余地处理事情,而不要对任何事情都一棒子打死,进而发生不该发生的错误。
曾国藩曾经向人传授宽严相济行事的经验,他举了一个例子。
李世忠是投诚过来的湘军将领,因战功显赫而官至一品,为人暴戾险诈,很不驯服,其部下也经常为非作歹。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对待这样的部将的呢?
他用的是二宽二严处世方法,也就是两个方面宽容,两个方面严格。
宽容的方面,一是在金钱上对李世忠慷慨大方,绝不计较,资金充裕时动辄拨给他几十万上百万,视金银如粪土;资金困窘时宁可自己受穷也要对他解囊相与。二是不与他争功,一齐打了胜仗以后多归功于他,有保荐的机会也优先照顾他。
严格的方面,一是与其保持距离,尽量少打交道,不与其攀交情,避免频繁往来,来往的书信简明扼要,一句话不多说;二是明辨是非,凡是李部手下与百姓争斗而告上来的,一律分清是非曲直,绝不袒护,要求李严加惩治。
曾国藩自己总结说:“宽者,利也,名也。应严者,礼也,义也。四者兼全,而手下又有强兵,则无不可相处之悍将矣。”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着软弱。它实际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不意味着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的是队强硬手段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等竞争。
明朝人况钟从小吏提拔为郎官,由于杨士奇、杨溥、杨荣的推荐,做了苏州知州。皇帝召他到朝堂,赐给他皇帝自己签署的文书,授予他不待上奏、自行处置事务的权力。
他刚到苏州,管事人拿着公事案卷来上呈,他不问下吏对事情处理得是否得当,便判个“可以”。这样,下吏们便藐视他,认为他没有能力。接着衙门中发生的弊病、漏洞就越来越多。有个管事人赵某,他千方百计地欺凌况钟,况钟也只是口头上“嗯嗯”而已。
一个月以后,况钟令手下人准备好香烛,把掌管礼仪的礼生也叫来,所属官员全都聚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