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如何把握轻重缓急→达变定律(1)
第23章如何把握轻重缓急→达变定律(1)
办事必须把握轻重缓急的分寸。必须深谙“达变之道”,该急的急,该缓的缓。急事要急办,但不能急躁,心态要放平;缓事宜缓办,但不等于放松,要张弛有度。轻重缓急处世练达
愚笨的人坏不了什么大事,因为他自知愚笨,也就不奢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人们也不会把重任交给他;而愈是精明之人愈要自知责任重大,愈要小心谨慎才对。
西汉初,燕王卢绾谋反,刘邦派樊哙率兵去平叛。
发兵之后,朝中有人揭发樊哙谋反。刘邦听后非常生气,说:“樊哙这个老匹夫,看来是盼我早死。”他把陈平和周勃叫到病床前,吩咐说:“陈平火速传我旨意:由周勃代替樊哙统帅军队。等陈平到达军中后,就把樊哙斩首。”
二人领了皇帝的圣旨后,私下商量说:“樊哙是皇帝的好朋友,立下许多功劳,又是皇后的妹夫。皇上一时恼怒想杀他,恐怕日后后悔,所以我们还是缓一缓,不要急着杀了他,还是让皇帝自己看着办吧。”
陈平和周勃来到军队驻地,叫樊哙来接受皇帝的指示,樊哙一进来,马上被捆起来装进笼子运往京城长安,周勃代替了樊哙率兵平定燕王之乱。
陈平在回京城的路上,听说高祖死了,他担心遭到吕皇后报复,就命人先回去报告消息。不久,陈平接到命令,要他马上回官。
见到吕后,他哭得非常伤心,就在皇帝灵堂前把逮捕樊哙并好意违反圣旨的苦心报告吕后,吕后听了很是感动,说:“你回去休息吧。”陈平坚决请求在皇帝灵前守夜。
不久,吕后任命陈平为郎中令,陪伴新皇上读书,从而避免了受害。
宋仁宗时宰相吕夷简也是一位很懂得办事轻重缓急的人,下面这件小事就很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有一次,仁宗病了很长时间,没有上朝理政。一天,他的病情稍有好转,想召见主持政务的大臣们。于是坐在便殿,召中枢省、枢密院文武二大臣紧急进宫。
吕夷简得旨后,过了一会儿才起身入宫,枢密大臣催他快点走,而吕夷简却像平时一样,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宋仁宗见到他们就说:“我病了这么久,今天刚好些,非常想见见你们,你们为什么姗姗来迟?”
吕夷简从容禀奏皇上:“陛下患病,不能亲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很担忧,今天忽然召见大臣,我们再慌慌张张跑进宫,人们会误认为出了什么大事,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宋仁宗听后,认为他辅佐政事考虑周全,办事得体。
此后不久,李太后病逝,仁宗的丧服还没脱掉,吕夷简就马上劝谏宋仁宗立曹氏为皇后。范仲淹不同意吕夷简的见解,马上去晋见皇上说:“吕夷简又给陛下出了一个坏主意。”
第二天,吕夷简告诉范仲淹说:“这一类事情宫廷外的人不会知道,皇上的年龄已经大了,郭后和尚美人都因为失去宠爱而被废掉了。后宫中想凭姿色得到皇上宠爱的大有人在,不马上册封皇后,就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事。”
范仲淹听后,对吕夷简的高见佩服得五体投地。
心理要诀:
以上的几个事例说明,聪明人办事必须要懂得轻重缓急,把握事情的分寸。
聪明人由于他们平素精明干练,人们肯托付重任。因此如果他们考虑不周,所思所行草率浮躁,做事之前不把脉相关人的心理变化,他们就把握不了轻重缓急的办事分寸,就一定坏事。
当机立断免受其乱
急事不可缓办,缓办夜长梦多,容易出现变数。而缓事亦不可急办,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不管办什么事都应该掌握行动的火候。当断即断,免除后患。
汉军经垓下一役大胜楚军,在项羽自刎后又势如破竹,平定了项羽封地内的各处抵抗势力,尔后把军队驻扎在定陶休整。此时获胜天下已成定局,为了防止韩信的势力大过自己,大胜之际祸生肘腋,精明的刘邦又一次采用突然袭击方式,进入韩信军中,在韩信不防备的情况下,把韩信的兵权收了过来。
刘邦此举是为了防止军事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垓下围剿项羽的战役,主要是通过韩信指挥的,如此的战功,自然会赢得各路诸侯们的敬畏。而在战后,韩信还拥有三十万兵马。项羽一死,能够与刘邦决一胜负的就只剩下韩信一家,而其他的诸侯们都不会对刘邦造成这个威胁,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刘邦又一次收了韩信的兵权,这样做当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韩信也本应主动这样做。韩信未这样做,刘邦就只好亲自做。当然,这样做的负面作用在于有可能使韩信心中埋下了不满的种子,也给韩信最后的造反埋下了祸根。在天下已经基本平定的情况下,精明的政治家必须收回兵权,以防变故。因而从政治上来考虑,刘邦的所作所为起到了保证大局稳定的作用。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刘邦能够用非常的手腕,成就非常的大事,所以在当初需要用到韩信的时候,他就极力与韩信保持良好的关系,即使韩信对自己不忠,也能以大局为重,把韩信所要求的东西给予韩信,使韩信对自己忠心耿耿,帮助自己来完成统一大业。而一旦天下已定,四方升平,刘邦就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韩信有拥兵自重之心,对自己已经构成了一大威胁,而且很难保证韩信不会生成背叛之心。防患于未然,什么时候都不会是错的。所以刘邦便在韩信生出反心之前,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刘邦先是分封韩信为楚王,这样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可以使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因为韩信在刚开始的时候,请封齐王的时候,就是打着“暂时代管”的旗号,现在韩信被改封楚王,他自然也没有什么话好说。同时韩信齐王的封号被剥夺了,这说明刘邦对于齐地的百姓还是不放心。
齐地土地肥沃,民风强悍,把韩信这样一个善于用兵的人放到兵源充足的齐地,无疑是养虎遗患。刘邦在项羽死后,已将韩信作为自己第一个要防范和打击的对象。尽管韩信在关键时刻未曾背叛,那是情义之必需、君臣之应有,韩信所表露出的种种迹象,皆以借刘邦调兵之机要求封王为开端,引起刘邦反感,自然不会再将他留在齐地。
所以,这几个命令一下达,韩信虽然得到了楚地,却失去了齐地和兵权,明升暗降可谓得不偿失。这样,韩信如果想反刘邦,起码需要再次准备一段时间。
心理要诀:
从刘邦自始至终对韩信的由重用到解除兵权来看,他完全对韩信的去留问题掌握了主动权。可以说,刘邦就是深知轻重缓急的办事高手,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从来不心慈手软、犹豫不决,而是用当机立断的方法来避免因自己的疏忽心理带来的无穷后患。
这也警示我们:一不论办什么事,都有一个时机问题。一着主动,则万事皆宜;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在时机到来时,一定要夺取主动,万不可徘徊犹豫,当断即断,免受其乱,这是成大事者敢做敢为的智慧。
该急的事不急办,时过境迁;该缓的事不稳缓,忙中出错。因此,不论是急事还是缓事,都得把握好分寸。只有把握好办事的轻重缓急,才更能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权衡轻重三思后行
做事以前,一定要先想一想,做好应有的计划,绝不可贸然行事,不可凭主观的直觉来判断,之后武断行事。
汉魏时,朝廷对羌中鲜卑人归降的多安置在塞内各州郡。后来鲜卑人势力日益膨胀,经常在关内寻衅闹事,挑起民族矛盾。杀害地方官,侵扰附近村落,渐渐成为祸害。
晋代时,侍御史郭钦给出了正确办理这件事的方案,他请求朝廷乘平吴的余威,把鲜卑人分散到内地或边疆,加强交通要塞,真诚地对待少数民族。朝廷对这个处理方案没有采纳,后来终于出现了五胡闹中华的混乱局面。
通常只有乘开国的势头才可扬威边疆,错过机会去办就很难有所作为。宋初不能立威于契,终使金、元外族之祸持续不断;明太祖朱元璋向北驱逐金、元,威风行于沙漠戈壁;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多次征服胡人,并重修万里长城以御之,这样办事可谓深谋远虑。
北宋时,西夏主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擒获了李母。宋太宗想把她杀掉,犹豫不决,请枢密使寇准商议此事。商议定后,寇准回家路过相府,将结果告诉宰相吕端。吕端问:“这件事准备怎样处理?”寇准告之:“准备斩首,以惩戒凶逆。”吕端说:“如此未必合适。”他于是进见皇帝说:“从前项羽欲烹高祖父太公以示威于高祖,而高祖却说愿分得一杯羹。举大事者是不顾父母的,何况李继迁是个不孝之子呢。陛下今天杀其母,明日能抓住李继迁本人吗?如若不然,只能增添其对宋的仇恨。臣以为,应将李母安置于延州,好好服侍,以招来李继迁。他即使不降,也可用此事拴住他的心。”太宗听罢称赞,以此为理。后来继迁母死于延州,继迁死后,其子投诚。
《韩诗外传》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楚庄王欲动员大军攻打晋国,并武断地决定:“此事我已决定了,敢再谏者死!”此时,孙叔敖挺身而出,冒死劝道:“我院里有一榆林,前天,我在林中偶见一只蝉,正欲去饮露水。这时其身后却有一只螳螂,正做捕食之势。然而螳螂也没有发现有一只黄雀早已瞄上了它。同时,树下一孩童却正张着弹弓向黄雀瞄准。而那孩童忽略了脚边的一个大洞。他们都只为眼前的利益所惑而不顾身后的危险呀!现在晋国未衰,而大王欲讨之,情形不也是一样吗?”听了这段话,楚庄王终于收回了成命。
心理要诀:
当人被某事某物所惑时,往往会不顾利害得失匆匆行动,从而不免受挫。相反,兼顾利害得失者,无论办什么事都不会陷入困境。聪明人办事,在注意其利益的同时,他们也深知凡事有利必有弊的道理。所以他们往往能正确权衡事情的轻重大小,兼顾事情利弊得失。
通常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心思只顾及在眼前的微小的利益得失上,而忽略了观察周围其他的事物对眼前利益得失的影响,而恰恰是这种鼠目寸光的办事方法往往会造成全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抓住机会手疾眼快
机会是成事的空当。不会钻这个空子就不会占据成功的席位。所有成就大事的人都具备看准了时机便下手做的胆略。
1875年春天。美国实业家亚默尔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看报纸,一条条的小标题从他的眼睛中溜过去。突然,他的眼睛发出了光芒,他看到了一条几十字的时讯:墨西哥可能出现了猪瘟。
他立即想到:如果墨西哥出现猪瘟,就一定会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州传人美国,一旦这两个州出现猪瘟,肉价就会飞快上涨,因为这两个州是美国肉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他的脑子正在运转,手已经抓起了桌子上的电话,问他的家庭医生是不是要去墨西哥旅行。家庭医生一时间弄不清什么意思,满脑子的雾水,不知怎么回答。
亚默尔只简单地说了几句,就又对他的家庭医生说:“请你马上到野餐的地方来,我有要事与你商议。”
原来那天是周末,亚默尔已经与妻子约好,一起到郊外去野餐,所以,他把家庭医生约到了他们举行野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