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如何处理非常规事情→移情定律(3) - 说话讲技巧 办事有方法 - 金跃军 才永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如何处理非常规事情→移情定律(3)

第22章如何处理非常规事情→移情定律(3)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有很多,最出名的是明朝英宗年间的事。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被瓦剌所俘,这就是有名的“土木之变”,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英宗,逼近北京,形势紧急。于谦就对使者说:“依靠社稷神明保佑,我们已有新皇帝了。”

使者见明朝已经另立新君,并且做好了坚守京城的准备,没有办法,只得归还英宗。

楚汉争霸时期,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想以此威胁刘邦,于是扬言说要烹刘邦的父亲。刘邦说:“我们曾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了你父亲,也分我一杯肉汤吧!”

正是因为刘邦表面上的毫不在乎,他的父亲正因此才能得以安全返回,这也可以算是孤注一掷吧。

心理要诀:

由此可见,要是于谦、刘邦等人不顺水推舟、迷惑对方的办事方法,只是简单地针锋相对,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玉石俱焚,甚至是单纯的失败。

对方的性格与心理,是我们办事的最佳突破口。无论和什么人打交道,我们都应先摸清对方的脾气禀性和那时的心理情绪,据此顺水推舟、对症下药,就很容易“药到病除”,办事成功。

装疯卖傻进退有路

民间有“好汉不吃眼前亏”的说法,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因机而变,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硬逞英雄,非但无人喝彩,而且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更是将困境之中的应变之术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恶势力欲置他于死地的紧急关头,他干脆就装起疯卖起傻来。

相传孙膑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期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来,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妒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到魏国被召为驸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等到孙膑来了魏国,就利用手中权力迫害孙膑,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他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他心计周密,知道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癫,整日在街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在庞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报仇雪恨。

心理要诀: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装疯卖傻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一举而两得,不失为恰到好处的应变招法。

“装痴作呆”、“装疯卖傻”都是一种临危之时,隐其锋芒,韬晦待机的应变战术。运用这种战术的分寸在于“装假”必须“成真”、“装疯”必须“真傻”,必须做到天衣无缝,才能真正起到欺瞒和迷惑对方心理而又保护自己的作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突发性的事件,瞬间令你身处惊险、危险的境地。任何人无法估计它何时来临,所以任何人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

惊险场合对于机智者来说,只需一个巧思,即可化险为夷,最后也只是有惊无险,平安无事。随时能因对象的变化,灵活应对,做出出人意料的反应,往往被人认为是明敏果断、超人一等。

北宋时,李允则担任雄州刺史,这段时间,他一直愁眉不展。当时,辽人在城外虎视眈眈,城池又年久失修,特别是原来的瓮城,现在显得十分狭窄。不修,将来一旦有战事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修吧,辽人会以为宋军在备战。本来朝廷刚刚与辽人讲和,和平来得不易,辽人会抓住这一点,乘机寻衅闹事,甚至会使战事重开。

这天,他一个人出去散步,顺便在街上和百姓聊聊天,了解一些民情。他问当地人:“最近日子过得怎么样?”

见刺史大人问,有人答道:“还好。现在不打仗了,可以安心做些生计。”

“有什么不顺心的吗?”刺史问。

“没有。就是城北的小偷多些,上次……”

李允则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回到府衙,下令在北城门外的东岳祠造个大大的香炉,还有其他的供器。

造好的那天,李允又说:“现在是太平盛世,要弄得热闹些。”

于是,官府雇了一些吹鼓手,在城里大吹大擂,人们都挤在道路两旁看热闹。进香的人也忙着向祠里敬献金银布帛。手下人问刺史:“大人,人多事杂,是不是要加强一下人手,防备一下盗贼?”

李允则却说:“不必了,我自有分晓。”

第二天,就有入来报,东岳祠里新造的器物竟然被贼人偷走。

这还了得!李允则下令各处张榜,捉拿盗贼,故意弄得满城风雨。百姓们都说,刺史这次办事,是雷声大,雨点小。半个月过去了,居然连个盗贼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为什么抓不到贼人呢?李允则解释说:贼人是从北面来的,偷了东西,当然跑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抓贼,而是防贼。他下令在城北再修一道城墙,来防备盗贼。

辽人开始见宋人在修建城墙,很慌,仔细打探,原来是防贼的,就感到好笑:“光靠修墙就能防贼吗?笑话!”

这样,他们就不再在意了。

城墙修好了,城壕也疏浚了,还筑起了月堤。三月三日禊日的那天,李刺史召集大家在界河举行划船比赛,还请北边的辽人来观礼。辽人看得有趣,却不知道李大人是以此来练习水战。州北边原来有很多陷马坑,城下还有哨楼,可以望到十里以外。李允则说:“辽国和我们已经讲和了,留它何用?”

就叫人把哨楼拆掉,把陷马坑填平,改为军兵的菜园。他还命人修复水井,开通沟渠,开垦菜地,修筑短墙纵横于其中。还种上荆棘,使这块地方更加难以通行。然后又整治大街小巷,把佛塔建到北面,州里的百姓早晚登塔,可以望到三十里以外。李允则还下令凡有空地,一律种上榆树。久而久之,榆树长满了塞下。

部下说:“大人,现在盖起房子,百姓就不用愁木料了。”

李允则笑了笑说:“这样做是使这里适于步战,而不利于骑兵交战,哪里只是为了多些建房子的木材?”

李允则用的是瞒天过海的计谋。李允则很有远见,他的远见在于他意识到宋国和契丹之间的战争难以避免。因此加强城池的边御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你的防守能力不断加强,才会消除对方进犯的念头。但李允则同样意识到,在这种情势下,双方都极为敏感,一点稍稍过分的举动就会重新燃起战火,这又适得其反了。

所以,既要加强防备,又不能让对方有所怀疑,于是李允则就借防盗、赛船等正当的借口来筑墙、练兵,还以拆了用来瞭望的哨楼,平了陷马坑来表示对辽方不加设防,但迁到北边的佛塔看得比瞭望的哨楼要远得多。种树之类的事也是为了使骑兵的活动不便。不知不觉间,宋军的防御能力得到了加强。

还有一个十分相近的例子。

何承矩镇守澶州,瓦桥关与辽国相邻,何承矩担心没有关河的阻碍,敌人一旦进袭,就可以长驱直入。他就计划在靠近水泽的地方,积水作为要塞。但他又不愿惊动敌人,就修筑了一座观景台,水中种着荷花,每天在那里泛舟饮酒,咏荷花,画荷花。渐渐地,水塘多了,处处是天然的水关。人们都以为他在附庸风雅,殊不知他为宋国设置了天然的屏障。

心理要诀: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巧借其活动而达到军事目的,又小心地维系了双方脆弱的和平,李允则和何承矩真正是煞费了苦心。

有时候,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明目张胆地去做,容易引起别人的过分关注,以至阻挠、甚至是公然的反对。这时,就需要用别的借口来掩盖,不让别人产生怀疑,不会造成事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