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如何处理非常规事情→移情定律(2)
第21章如何处理非常规事情→移情定律(2)
巧借外力突破常规我们在遇到难事、束手无策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外部的力量。单靠常规办法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可以寻求一种外部的媒介,通过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荀子曾经说过“君子善假于物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几位大将的兵权后,又担心他们聚敛的财产太多,于是他给这些大将每人赏赐一块土地,让他们建造房屋,结果他们每人都花费了数万两银子。房子盖好后,宋太祖又摆下酒宴,请他们来喝酒。当大家喝得酒兴正浓之时,宋太祖宣召每位大将的子女们搀扶着他们的父亲回家。太祖亲自把他们送到大殿门前,并对他们的子女说:“你们的父亲已经答应各自献给朝廷十万缗钱了。”
几位大将回去酒醒之后,问家人自己是怎么回来的,是否在皇上面前失礼。他们的子女告诉自己的父亲他们曾答应献给朝廷钱财的事。几位大将虽然怀疑自己喝醉了是否真说过这样的话,但第二天还是全都上奏表示要如数上缴十万缗钱。
宋太祖深懂谋略,当年他在酒桌上杯酒释兵权,巧妙地削夺了几位大将的兵权,避免了隋唐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现在,他又以酒为媒介,通过差不多相同的手段,为朝廷从这些重臣中间聚敛了一大笔钱财。按照常理,大臣由朝廷发放俸禄,如果大臣不是因为犯罪被抄家,他们的家产都是属于个人的,皇帝虽然是最高统治者,也没有权力从大臣那里获得钱财。宋太祖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没有公然违背这一准则,但是他十分高明,想出一个说大臣们醉酒之际自愿向国家进献钱财的方法。虽然这样的手段不够光明正大,但是却很有实效,大臣们果然乖乖地交出了钱财,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我们不一定要学宋太祖采取的这种谋术,当然,是指借鉴他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这种方法。
善于运用这种手段的还有宋代的丁谓。
丁谓曾官居宰相,后来被贬崖州(今海南)。崖州在当时是偏远之地,他一心想着说服皇帝,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他的家眷住在洛阳,他写了一封家书,派人送给洛阳太守刘烨,请刘烨代为转交。他还特别嘱咐奴仆:“一定要等到刘烨接见各位同僚的时候,再将这封信送交。”
刘烨当众收到信后,觉得事关重大,不敢隐瞒,便立即将这封信转呈宋仁宗。仁宗看到信中丁谓一再自责,回顾朝廷给他的厚重恩惠,训诫家人不要对朝廷心怀怨恨,于是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将丁谓转徙雷州。
丁谓的名声很不好,但是说到谋略,确实有胜人一筹的地方。他写这封家书的时候,已经准备好后续的行动,所以写作的内容是有预谋的,就是写给宋仁宗看的。如果直接上书仁宗,目的很可能被识破,也许会遭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借助曲折手段来呈交给皇帝,自然可以洗脱自己耍弄奸计的嫌疑,而且信件的说服力更强,不会引起仁宗的疑心。由于是通过第三者转呈,宋仁宗就很难发现这封家书的真实目的,丁谓的计谋果然马到功成。
心理要诀:
故事告诉我们:利用外力,有时使事情迂回了一下,有时使事情模糊了一些,有时使事情得到了美化,这里面的门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啊。
突破常规,巧借外力的办事方法就是巧借外力之名达到自己真实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人心自明,但由于外力的原因,他人只好屈服在外力之下,而因此就达到了办事人的办事目的。
随机应变明哲保身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要处理好这类事情,必须学会随机应变,这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刘备处在低谷时期,只有暂时投向走红运的曹操。而他暗地又参与了灭曹的组织,只好装痴,将自己的计划隐藏到深处,屈作一个菜农。不然稍稍露出蛛丝马迹,就会遭杀身之祸。曹操击败吕布,夺取了徐州,刘备因自己势单力薄,只好隐藏下自己大展宏图的夙愿,暂时依附于曹操。
曹操原本对刘备不放心,消灭吕布后,让车胄镇守徐州,把刘、关、张一同带回许都。既然归顺于他,也就得给些甜头,于是曹操带刘备进见献帝,论起辈分,刘备还是献帝的叔叔,所以后来人家叫他“刘皇叔”。
一次刘、曹开怀畅饮,天南地北闲聊起天来。曹操为什么单单要请刘备来喝酒呢?原来他也是趁酒后话多的时候,探测刘备的真心,看他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力不甘人下,有称王称霸的雄心。
当酒喝得正来劲的时候,曹操发话了:“玄德,您久历四方,见多识广,请问,谁称得上是当今的英雄?’,
刘备没有提防曹操突然谈这个主题,一时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搪塞道:“我哪配谈论英雄呢?”
可是曹操决意要自己说个究竟,刘备心里已对曹操的用意猜出八九分。于是开始装糊涂了,他略加思索说:“淮南的袁术,已经称帝,可以算作英雄吧!”
曹操一笑说:“他呀,不过是坟中的枯骨,我这就要消灭他!”
刘备又说:“河北的袁绍,出身高贵,门生故吏满天下,现在盘踞四个州,谋士多,武将勇,可以做英雄吧?”
曹操又笑了笑说:“袁绍外表很厉害,胆子却很小;虽然善于谋划,关键时刻却犹豫不决。这种干大事怕危险、见小利不要命的人,可算不得英雄。”
刘备又说:“刘表坐镇荆州,被列为‘八俊’之首,可以算作英雄吗?”
曹操不屑地说:“刘表徒有虚名而已,也不能算英雄!”
刘备接着说:“孙策血气方刚,已经成为江东的领袖,是英雄吧?”
曹操摇摇头说:“孙策是凭借他父亲孙坚的名望,算不得英雄。”
刘备又说:“那益州的刘璋能算英雄吗?”
曹操摆摆手说:“刘璋只仗着自己是汉家宗室,不过是个看家狗罢了,怎么配称英雄呢?”
刘备见这些割据一方的大军阀都不在曹操眼里,只得说:“那么像汉中的张鲁、西凉韩遂、马腾这些人呢?”
曹操一听刘备说出的尽是一些二流的名字,禁不住拍手大笑说:“这些碌碌的小辈,何足挂齿呀!”
刘备听得摇摇头说:“除了这些人,刘备我孤陋寡闻,可实在不知道还有谁配称英雄了。”
曹操停住笑声,盯着刘备说:“英雄,就是要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所谓大志,志在吞吐天地;所谓良谋,谋能包藏宇宙。”说罢,他仔细观察刘备的反应。
刘备佯装不知,故意问道:“那谁能称得上呢?”曹操指指刘备,又点点自己,神秘地说:“现在称得起英雄的,只有你和我呀!”
一听这话,刘备不由得心中一震,吓得手一松,筷子掉到了地下。此时,恰巧闪电一亮引出一串震耳欲聋的霹雳,轰隆隆炸得天都要裂了。刘备弯腰拾起筷子,缓缓地说:“天威真厉害,这响雷几乎把我吓坏了!”
曹操通过对世间英雄的一番议论,观察到刘备闻雷时丢掉筷子的情景,还真以为刘备不但是个目光不够远大之人,而且是让惊雷震掉了筷子的胆小鬼,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心理要诀:
自此,曹操对刘备的戒心也就松弛了许多,最终使得刘备寻得脱身到徐州的机会。刘备正是一味装呆作痴,隐真示假,随机应变,给曹操一种朦胧的感觉,使自己的利益、性命在巧妙的应变中得到保存。
消除对方对自己的戒备,这无疑对我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做工作开展业务有相当大的益处,也是机智的生存、发展手段,正是竞争者对自己的不同程度上的藐视而使自己寻得新的发展空间。
顺水推舟迷惑对方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有的人喜欢听奉承话,给他戴上几顶“高帽”,他就会使出浑身力气帮你办事;有的人则不然,你给他戴“高帽”,反而引起了他敏感性的警惕,以为你是不怀好意;有的人刚愎自用,你用激将法,才能使他把事办好;有的人则脾气暴躁,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跟他说话办事就不宜拐弯抹角。
无论如何,要学会顺水推舟来做事。
春秋鲁成公时,晋人扣留了郑成公,妄图用郑成公来威胁郑国。怎么办呢?答应晋国的无理要求?那是不可能的;拒绝?但是自己的国君在晋国手里啊。这时,郑国大夫公孙申说:“我有一个法子,我们出兵围攻许,向外国作出改立国君的样子,晋人看到我们的国君没有价值后,肯定会让我们的国君回来。”
于是,郑人就围攻许,表示并不把国君被扣当作要紧之事。晋国大夫栾书说:“郑人改立国君,我们扣留一个郑成公,有什么好处?不如讨伐郑国,让他们的国君回去,借机讲和。”于是,诸侯讨伐郑国,让郑成公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