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2)
第11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2)
一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大雪,而御花园里的梅花开得正好。东方朔想取悦汉武帝,就去御花园里面折梅花。刚进御花园,他发现有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赶忙上前搭救,并问她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进宫之后就不能和家人见面。每当冬去春来的时候,她对家人的思念更加迫切。想到自己不能给父母尽孝,不能与家人团聚,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后很同情她,并答应她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几天后,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卦摊。很多人都向他求卦,诡异的是,每个人求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大家都很恐慌。纷纷询问破解的办法。东方朔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将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应当让当今皇上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后就扬长而去。
通过当地官员,东方朔的红帖到了汉武帝手中:“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大惊,连忙请来东方朔。东方朔故作不知:“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皇上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以让她做好汤圆,皇上你再焚香上供,并命令京城里所有人家照办。接着,再下一道诏令,让市民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这样就能瞒过火神君了。此外,还要通知城外的百姓在那天晚上进城看灯,好解除灾难。”汉武帝听后照办了。
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里张灯结彩,元宵的父母带着她的妹妹进城观灯,在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后,他们一家团聚了。一夜过去,长安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就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天叫作元宵节。
11.寒食节与大麦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韩君平的《寒食》一诗,简练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得从春秋时期说起。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跟随他逃亡的,还有一大批臣子和贤达的人。其中,就有介之推。十九年之后,重耳依靠各种力量,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掌权后,提拔和奖赏了跟随他一起流浪十九年的随从,却忘了介之推。而介之推是一个生性淡泊的人,也不在晋文公面前表功。一段时间后,介之推便和母亲在绵山隐居起来。晋文公知道介之推隐居的消息后,非常后悔,就派人到绵山请他下山。可是,他派去的人怎么也找不到介之推,于是就想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烧山。他们以为,只要烧山,介之推就会自己逃出来,没想到他宁死不屈,被活活地烧死在山上。晋文公知道后,难过得流下泪来。第二天,他发布了一条命令,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晋国的臣民都不得烧火。
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吃什么呢?人们就只好事先准备好大麦粥等冷食,这就是寒食粥的来历。
12.唐伯虎“佯狂使酒”
唐伯虎是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才子之一,“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并没有“点秋香”,也不像电视剧里面描述的那样风流倜傥。
唐伯虎天资聪颖,却在25岁那年卷入科场舞弊案,仕途无望。此后,唐伯虎的人生就和酒联系在了一起。他年轻的时候“佯狂使酒”,年老后借酒浇愁。1509年,唐伯虎回到故乡,在苏州城北建成桃花坞,自称桃花坞主,著名的《桃花庵歌》就是在此居住期间写下的。“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从诗作来看,唐伯虎的生活态度非常安然潇洒。
一天,唐伯虎和好友张灵相约外出喝酒。他们喝了很多,直到把兜里的钱全都喝光了。唐伯虎还不尽兴,就将衣服送去典当,暂时当作酒钱,继续和张灵痛饮。之后,唐伯虎趁醉画了几幅画,交给店掌柜拿去还钱,才将衣服赎回来。为此,他俩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
贾岛是唐代诗人,刘伶是西晋文人,都非常能喝酒。在对联中,“假倒”和“留零”都是谐音,相对成趣,令人叹服。
13.杨贵妃与中秋月饼
杨贵妃除了和唐玄宗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之外,还和很多传统饮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前面提到的贵妃鸡。除了贵妃鸡之外,相传杨贵妃和月饼之间也有不解之缘。
一年农历八月十五,杨贵妃和唐玄宗李隆基一起赏月,桌子上摆着葡萄、西瓜、石榴等水果,还有十多种各式各样的糕点,有甜的、咸的,有带馅的、不带馅的,有方的也有圆的。杨贵妃拿起其中一个尝了尝,发现口感特别好,就问身边的太监这糕点叫什么名字。谁知道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做这道糕点的御厨。这时,李隆基说:“既然没有名字,爱妃就给取一个吧。”杨贵妃低头看看手中的圆饼,又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就随口说:“那就叫月饼吧。”所有的人都齐声叫好。从此之后,中秋赏月时吃的圆形糕点,就被称为月饼。
14.腊八节与腊八粥
腊八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起源和饮食风俗都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有关。
据佛经记载,在距今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为了看破世间的烦恼,放弃了王位,在竹林里面苦修了六年。为了苦修,他甚至到了一天只吃一粒米的地步。就在他因为饥饿而快要晕倒之时,他忽然想到,世人沉浸在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固然不对,但自己这样苦修,又怎么可能得道呢?于是,他决定调整修行方法,并走到离自己不远的恒河,打算在那里用清水洗掉自己因苦修而沾在身上的污垢。
恒河边有两名放牧的女子,一个叫难陀,另一个叫波罗。她们看到释迦牟尼平时苦修非常辛苦,就将肥壮的母牛赶到河中,洗浴干净,并挤出奶汁,敬献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接受了,并说自己很感激她们提供的食物,一定要修成正果,超度众生。
调整了修行方法之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下,说,如果自己这次没有修成正果,就永不起身。这样过了四十八天,到中国农历腊月初七这一天,释迦牟尼看到了种种预示。第二天清晨,也就是腊月初八,释迦牟尼终于成佛。
因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成佛,所以这一天就成为佛教里面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因为两名女子给释迦牟尼提供牛奶,中国的佛教徒纷纷效仿,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五谷和其他水果做成粥来供奉佛祖,久而久之就成了风俗。
15.海鲜主打的胶东菜
胶东半岛也被称为山东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因为三面临海,海产品丰富,当地人利用丰富的海鲜原料,调制出了以海鲜主打的胶东菜系。
胶东菜系是鲁菜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最为讲究味道。对于一个胶东菜的大厨来说,味道才是关键,而不像其他菜系一样,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因此,胶东菜没有其他菜那样华丽的外型,也没有特别复杂的烹制过程,而鲜美的味道却是其永恒的追求。
古代胶东人甚至认为,吃海鲜就要吃原汁原味的,这与日本吃生鱼片的饮食习惯有相似之处。不过,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生吃的习惯,因此,现在吃原汁原味的海鲜的人也很少。不过,尽量追求食物本身的味道,却是胶东菜一贯的主张。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胶东菜的烹制方法就要相对简单很多。一般来说,胶东菜的烹制方法有:煮、蒸、炸、煎等。
一、煮
确切来讲,这种烹制方法应该叫烀,介于煮和蒸之间。比如说,在烹制各种贝类海鲜的时候,胶东人通常将其洗干净,然后直接放入锅中,加上少量水和盐,不放其他调料,盖上锅盖,直到煮熟为止。
二、蒸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烹制各种鱼干。比如,胶东人喜欢的鲅鱼干、鲳鱼干等,都是放在锅里面直接蒸熟下酒。
三、煎
煎是胶东菜经常采用的烹制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各类新鲜鱼类。胶东人对于烹制的鱼类是否新鲜有很高的要求,在漫长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中,他们逐渐总结出了判断鱼是否新鲜的方法。一般来说,刚打上来不久的鱼,其眼睛中黑白分明;而放了很久的鱼,其眼睛则会变黄,甚至变红。
四、炸
这种烹制方法并不常见,一般用来烹制小鱼或带鱼。
胶东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菜是熘黄菜、雪花肉丸子、猪肋条肉、虾子海参等。
16.古老与前卫相结合的广东菜
在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中,广东是别具一格的。“广东人什么都能吃,老鼠、蛇、黄鳝……”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这一类的话。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广东人似乎什么都敢吃,而这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并非到了现在才出现,而是很早就有了。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官后,曾写过一些关于潮州的诗作,里面对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有涉及。在韩愈的这些诗歌中,就说到广东人喜欢吃蛇、蒲鱼、青蛙、章鱼、江瑶柱等看上去恐怖的野生动物的饮食习惯。
广东菜具有前卫的特点,但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据史籍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广东菜就已经小有名气了。那个时候,广东还没有被开发,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因为其地理位置偏南,光照和热量充足,盛产各种各样的蔬菜。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战乱等原因,有很多人南迁到广东,将中原的传统饮食和广东丰富的菜肴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广东本地特色的菜系。
广东菜发源于岭南,广义上由广州菜、东江菜、潮州菜发展而成,以广州菜为代表。它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的风味特色,同时吸收了京菜、苏菜、浙菜等外省菜和西餐的优点,融为一体,自成一家。广东菜博采众家之长,用料丰富,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其烹调技艺多样善变,以炒、爆为主,同时还有烩、煎、烤等,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说。广东菜的时令性很强,夏天到广东,吃到的是比较清淡的,而冬春在广东,吃到的菜肴作料丰富,略微重口。广东菜著名的菜品有鸡烩蛇、龙虎斗、烤乳猪、太爷鸡、盐焗鸡、白灼虾、白斩鸡、烧鹅等。
广东菜做法比较复杂,精细,费时,费人工,消费比较高,因此它的受欢迎程度不如麻辣爽口而又价格便宜的川菜。
除了菜之外,广东其余的饮食文化也很发达,如早茶和工夫茶,在各个阶层中都比较流行。
17.酷炫麻辣话川菜
在四川成都市西北郫县古城镇,有一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它里面收藏的不是奇珍异宝,也不是古籍文物,而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各种美味佳肴。这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其内部又细分为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为一种菜系专门建立博物馆,由此可以想见川菜的影响之大。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都有了川菜馆,川菜中独具特色的,以麻辣为主的火锅更是风靡全国。无论冬夏,四川或重庆火锅都是人们出去用餐的优先选择。川菜在我国八大菜系中是最受欢迎的,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受众广泛,又被称为“百姓菜”。如此受人欢迎的川菜,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四川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文化底蕴深厚,东边通向两湖,北接陕西和甘肃,西通西藏和青海,南达云南和贵州,交通优势明显。作为交通枢纽的四川,逐渐成为东西南北各种文化的交流中心,在饮食上融汇了东西南北各个风味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川菜。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辖区内河流众多,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成都平原是我国的几大粮食产区之一。至于蔬菜和各种家畜家禽,山珍野味,更是数不胜数。丰富的原料,为川菜的麻辣生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采用作料丰富,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造就了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川菜所采用的烹调方法也很多,有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其中小煎、小炒、干煸和干烧都有比较独到的地方。
川菜以麻辣为主,这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曾经是四川辖区的重庆,名列“三大火炉”之中,整个四川夏天都比较热。食用麻辣的食品,能给人提神,还可以排除一些湿气。
18.奢侈又清淡的闽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