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1) -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 赵伟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0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1)

第10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1)

1.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烹调的

烹调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据考古发现,人们掌握烹调技术,最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所谓“烹”,就是用火煮或者烤;所谓“调”,就是加上各种调料。烹调的出现很快就丰富了人们的味觉,吃东西不再像原来一样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还可以充分享受那独特的美味。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食用的食物原料,还是来源于采集和狩猎,并不充裕。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调味品,如粗盐、梅子等。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个时期的炊具已经很丰富了,有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等。不过,我国饮食文化在这个时期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当时最好的美味就是彭祖为帝尧调制的野鸡汤。

到了夏商周时期,烹调取得飞速进展。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学会了种植五谷,我国开始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为烹调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考古出土的青铜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炊具。此外,调味品也增多了,米醋和姜都已经出现。饮食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夏商周时期的人们认为,饮食和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周王朝设置了食官这样的职位,专门负责饮食。此外,吃饭的时候再也不能像原来那样大嚼大咽了,而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孔子就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从秦到唐的近一千年时间里,我国的烹调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从西域引进了很多植物,如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极大地丰富了供人食用的蔬菜种类。据《盐铁论》记载,到了冬季,西汉的菜市场上仍然有蔬菜出售。此外,饭店也开始大量出现。在唐代以前,我国的经济中心一直位于北方,很多人也都喜欢吃北方菜,北方菜系在这个时候已经崭露头角。安史之乱以后,经济中心南移,人口也大量南迁。到了元代,南北人口的比例为八比二,人们在烹调的时候,结合南方的气候特点,逐渐形成了川菜、粤菜等南方菜系。

2.贺知章金龟换酒共言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贺知章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喜欢喝酒。他和诗仙李白的结识,还有一段金龟换酒的佳话。

李白在42岁的时候,接到了唐玄宗召他进京的诏书后,兴冲冲地来到京城,不过唐玄宗并没有急着召见李白,而是让他在紫极宫先住下。

李白的到来可把已经年过80岁的诗人贺知章乐坏了。他早就读过李白的诗,非常欣赏李白身上的浪漫情怀,但一直没见过李白本人。

第二天,贺知章亲自来到紫极宫看望李白。两人很谈得来,都感到相见恨晚。贺知章问:“最近写了什么诗?”李白就把自己刚写完不久的《蜀道难》递给贺知章。贺知章看后,连连感叹,这首诗只有从天上被贬下来的仙人才写得出来啊。说完,就要去外面的酒肆摆酒为李白接风,并派人去请当时在京城里面的著名诗人。

不一会儿,当时的社会名流都到了,大家一边饮酒,一边在音乐声中欣赏李白的《蜀道难》《长干行》等诗歌,非常开心。这顿为李白接风的酒宴,一直持续到晚上。快要散席的时候,贺知章忽然惊叫道:“坏了!”

一问之下,大家才知道贺知章没有带钱。于是,好多人都争着要付钱。贺知章拒绝了,因为这是他专门为李白摆的酒宴,就从身上解下一个亮闪闪的小金龟,对大家说:“银子没有了,就用这只小金龟来付酒钱吧!”

从此之后,贺知章为李白金龟换酒的故事就在京城流传开来。在贺知章的极力推荐下,李白受到唐玄宗极高的礼遇。

3.谁是饮食养生第一人

彭祖是我国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他的传奇为后世很多人津津乐道,包括孔子和庄子。

彭祖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中,不是因为他的长寿,而是因为他给帝尧做了一碗野鸡汤。帝尧吃完他做的这碗野鸡汤后,觉得很不错,就给他一个封地,并让他做了那个国的国王。彭祖的封地位于今天的江苏徐州一带。

传说彭祖擅长养生之道,活了880岁。彭祖曰:“不欲甚饥,饥则败气,食诫过多,勿极渴而饮,饮诫过深。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癖结聚气风。”这段念起来拗口的话,其实就一个意思,吃的时候不要吃得太多。这看上去简单,其实很不容易做到。后来,道家继承了彭祖的养生学说,发展为辟谷之法。春秋时期鲁国人单豹曾到深山隐居,不穿衣服,不吃五谷杂粮,渴了饿了就喝溪水,到七十岁的时候看上去还像个年轻人一样。

不吃东西,却要长生,这自然有点不科学,但彭祖所提倡的“少吃,不要吃太饱”却是符合现代科学的。

4.烹调的鼻祖是谁

伊尹是商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美食家,对我国烹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史料记载,伊尹幼年的时候被寄养在一个厨师家里,跟着学习烹饪的方法。他长大之后,成为能烧一手好菜的烹饪大师,同时活学活用,将烹饪和治国结合起来。他曾经对商代第一个国君商汤说过治国和烹饪之间的关系,受到赏识,从而被任命为丞相,对商代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食物的精美在于其味道的调和,也就是烹调。据说,伊尹是烹调的鼻祖,他是第一个将食物“五味”(这里的五,并非就是指五样,而是说多种味道)调和的人。因此,后人会用“伊公调和”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烹调技术的高超。

伊尹认为,烹调美味,首先要认识原料的自然性质。烹饪时,用火要适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要违背火的自然原理。食物的味道是非常微妙的,要仔细用心体会;食物放入锅里烹饪,其间的变化更加微妙,用语言无法表达,也要用心感受。如果烹饪的方法得当,食物就会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高水平。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烹饪大师,但伊尹无疑是最出色的,他的烹调理论,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5.杨贵妃与贵妃鸡

去苏州游玩,在饭店点菜的时候,店员往往会推荐苏州名菜——贵妃鸡。贵妃鸡是怎样的一道菜呢?贵妃鸡选用肥嫩的童子鸡翅膀与香菇、淡菜、嫩笋、青椒一起焖烧而成,菜色鲜艳,绿、乳黄、黑、白相配,令人赏心悦目,香味扑鼻,嫩中有鲜,是当地少有的佳肴。

贵妃鸡,顾名思义,与历史上的某个贵妃有关。说到贵妃,很多人肯定立马想到了唐朝的杨贵妃。没错,贵妃鸡这道菜确实与杨玉环有着很深的渊源。

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一起饮酒作乐,神魂颠倒。喝得醉醺醺的杨贵妃说:“我要飞上天。”唐玄宗也醉了,以为她要吃这道菜,就吩咐厨子赶紧去做。厨子愣住了,因为从来没听说过“飞上天”这道菜。但皇帝的旨意不敢不听。正当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江苏的厨子想到,鸡的肌胛肉最鲜嫩,鸡又是一种会飞的动物,拿来做“飞上天”肯定不错。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大家都同意了。厨子们找来几只童子鸡,斩下它们的翅膀,与香菇、淡菜、笋片、青椒一起焖烧,色香味俱全,“飞上天”算是做成了。

当太监将“飞上天”端到杨贵妃面前时,她不禁眼前一亮,尝了几口后大声叫好。唐玄宗也尝了尝,连声赞叹,忙问是什么菜。太监回答说,这就是刚才陛下要求做的“飞上天”啊。唐玄宗回想起来,不免尴尬。这时,正吃得津津有味的杨贵妃说:“这道菜色艳、肉嫩、味香,都与我相似,不如就叫它‘贵妃鸡’吧!”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自然答应了。

后来,那个厨子告老还乡,将“贵妃鸡”的烹饪方法也带回了苏州,这道菜就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6.王允与貂蝉豆腐

江西地区有一道名菜,叫作泥鳅钻豆腐,其做法是将泥鳅和整块豆腐放在锅中煮,随着水温升高,泥鳅受不了,就往内部较为凉快的豆腐里面钻。这道菜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叫作貂蝉豆腐,又称为汉宫藏娇。它与貂蝉有什么关系呢?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带兵进京,并从此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司徒王允很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就想用计除掉他。王允想和周围的官员合作,但官员们都害怕董卓,拒绝了他。就在他无计可施的时候,养女貂蝉走到他面前,说他可以采用“美人计”,将自己送到董卓的身边,趁机铲除这个心腹大患。王允虽然舍不得貂蝉,但为了杀董卓,只好如此。果然,董卓自此之后沉浸在美色之中,对貂蝉言听计从。同时,王允又将貂蝉献给吕布,并让他几天后上门迎娶。几天后,王允苦着脸对吕布说,貂蝉被他的义父董卓抢走了。吕布听说后气不打一处来,并在不久之后将董卓杀死。

还是不知所云,对吧?别急。清代文学家袁枚是个多事的人,他在江西吃到这道菜之后,觉得雪白晶润的豆腐恰似貂蝉的冰清玉洁,而泥鳅则可比为董卓的奸猾,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司徒王允为他设计的命运。于是,他就将这道菜命名为貂蝉豆腐。

7.苏东坡与东坡肉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造诣都很高,并且对美食也很有研究,现在颇为流行的东坡肉传说就是他发明的。

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一年浙江西部连续降了好几天雨,太湖泛滥,无数庄稼被淹没。苏东坡为了帮助浙江的人民渡过困难时期,亲自带头,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灾害。杭州的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整治西湖,听说他在徐州和黄州做官时最喜欢吃猪肉,就在过年时抬了很多猪肉和酒来拜年。苏东坡不好意思拒绝,就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觉得很好吃,就亲切地称之为“东坡肉”。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应当不是杜撰。

此外,苏东坡还专门写过歌颂猪肉的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在文学史上也是一段佳话。

8.包子是谁发明的

因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演绎,诸葛亮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还是一种美食——包子的发明者。

相传,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遇到了云南的瘴气,军队难以前进。询问当地的百姓之后,才知道当地多邪术,一定要向神灵祈祷才能获胜。而按照当地的风俗,要祭祀神灵就必须杀人。诸葛亮不忍杀生,就想出了用牛羊肉代替人肉,在外面包上面,做成人头模样,用于祭祀的办法。最后,诸葛亮彻底平定了孟获,而这种里面夹杂牛羊肉,外面有面皮的食物,则被称为“蛮头”,后来才改为馒头。

自从诸葛亮用“蛮头”代替人头祭祀神灵之后,这种食物就作为祭祀品出现。不过,当时的馒头里面都有肉馅,而且个头很大。到了宋代,馒头除了作为祭祀品之外,也走上了餐桌,当时不少太学生都将馒头当成点心。不过,馒头成为食品之后,就不再是人头的形状,又因为其中有馅,被改称为包子。

9.咬萝卜“啃春”的由来

在农历立春的时候,我国北方的农村有一个习俗,就是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吃几口萝卜。这种习俗被称为“啃春”,并且有个神奇的传说。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从三皇五帝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将农业放在首位。因此,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特别注重立春。在立春这一天,统治者要祭天祈福,而平民百姓则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

一年立春前,一个村庄里的人们将田地院落收拾妥当,准备热热闹闹地迎接立春时,却暴发了瘟疫,所有的人都染上了一种说不出名的怪病。患上这种怪病的人,个个头重脚轻,好像喝醉了酒一般,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力气。

就在立春前一天,附近的一个老道来到了这个村庄,吃惊地发现村里没有一点儿鸡鸣狗叫声,也没有人声。走访几户人家之后,他才发现村民染上了这种怪病。老道也不知道怎么办,最后他走到村子东头的一棵古树下,盘腿面向南面祈祷。祈祷了半天,老道长舒了一口气,飞快地跑回道观,拿起锄头刨了一袋贮藏的萝卜,又赶紧回到村庄。老道赶到村庄的时候,已经立春了。

老道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扔在地上,之后开始祷告。他的脑海中又浮现出观音菩萨的劝导:等鸡毛动了之后,让百姓们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就会自动解除。过了一会儿,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老道惊喜万分,站起来奔向村庄里的每户人家,让他们啃吃萝卜。果然,人们吃了萝卜之后,病全都好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老道,以及救治他们的萝卜,就在立春这天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

10.为什么正月十五吃元宵

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是汉武帝的宠臣之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