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管仲妙计灭令支
第54章管仲妙计灭令支春秋时期,对中原构成严重威胁的是“南夷”和“北戎”。后人称当时的情况是“南夷与北戎交,中国不绝若线。”所谓“南夷”,主要是指楚国;而“北戎”,则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即“狄”,又称“戎狄”。
北方的戎狄,在春秋时期尚处于游牧阶段,它们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往往是毁城破室,掳掠一空,带有巨大的破坏性。所以,春秋时期的华夏族人,对戎狄都很憎恨,往往以禽兽视之。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管仲一生致力于恢复周代秩序,他不但对周王室怀有特殊的感情,而且对夷狄也极为排斥。他针对王室衰微、蛮夷猾夏的情况,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把中原华夏诸国归集到齐国的旗帜之下,完成齐桓公的“霸业”;另一方面,通过“尊王攘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尽量恢复周代的社会秩序。既然要“攘夷”,就不能坐视夷人(泛指蛮、狄、夷、戎)对中原的侵凌,就必须要有所行动。
燕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重要封国,建都于蓟(今北京市西南)。它是周王室控制燕山南北和辽河一带戎狄部落的军事据点,也是周王室的北部屏障。
燕国的北面,是所谓的“山戎”,意即生活在山区的戎人。山戎是北戎之一族,建国于令支。其西为燕国,其东南为齐国和鲁国。令支界于三国之间,恃其地险兵强,对中原霸主既不称臣,也不纳贡,屡犯中原。过去曾侵略齐国,齐襄公请郑公子忽出兵帮忙,被郑国所击败。
春秋时期,山戎也在南下,齐桓公称霸中原时,山戎已经南下到燕山以南。山戎的南下,直接威胁到燕国的生存。
山戎国主听说齐侯被周天子赐封为方伯,便统领戎兵万骑,侵扰燕国,欲截断燕国通往齐国的交通之路。燕庄公抵敌不住,遣人向齐国告急,请求齐桓公出兵救燕,帮助燕国把山戎赶回到燕山以北地区。
齐桓公接到燕国的紧急呼救后,问计于管仲。管仲道:“当今为患中原者,南在楚国,北有戎,西有狄,这都是中原安全的隐忧。齐国作为中原的盟主,有责任维护中原的安全。即使戎人不侵犯燕国,也要考虑惩罚他们,何况他们兵犯燕国,燕国又紧急呼救呢?齐国正可乘此机会,发兵北进,一举歼灭山戎,以除后患。”
齐桓公二十年(公元前666年)冬,齐桓公决定出兵救燕。将国事委托给大司田宁戚管理,命相国管仲为帅,大司马王子成父为先锋,鲍叔牙、隰朋等大臣随驾出征。选定吉日良辰,祭旗发兵。
王子成父率百乘战车先行,战车上插着两面杏黄大旗,一面旗上大书一个“齐”字,一面旗上写着“大司马”三个字。
大队人马随先锋部队之后,两面杏黄色大幡赫然在目,一面绣着“侯伯”二字,另一面则绣着“尊王攘夷”四个大字。齐桓公与管仲身披铠甲同乘一车,隰朋及其余大臣乘车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向北进发。
鲁庄公在齐、鲁交界的济水迎候齐桓公。齐桓公请鲁庄公一同出兵救燕。鲁庄公同意一道征伐山戎。待齐军过去之后,鲁庄公又后悔了,他惧怕北伐路途遥远,没有如约发兵。
再说令支国主密卢,率兵侵犯燕国已一月有余,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大肆抢夺财物,掳掠女子。得知齐桓公率兵北上援燕,带上从燕国洗劫到的财物和女子,仓皇北逃。
齐桓公兵至蓟门关,看见的只是硝烟弥漫、一片狼藉、残破不堪的断城废墟,并未见半个山戎之兵。
燕庄公率朝中大臣与百姓,箪食壶浆,出城三十里迎待齐军。昔日威风十足、以傲慢出名的燕庄公,此刻犹如丧家之犬,失魂落魄,狼狈不堪。见齐桓公战车驶来,率领燕国臣民跪于道旁恭迎。当齐桓公的战车走近时,燕庄公羞愧地道:“无颜罪君,叩见方伯存国活命之恩。”
齐桓公急忙下车扶起燕庄公道:“燕侯请起,不必多礼!”
“寡人身为一国之君,无力抵御入侵之敌,致使燕国生灵涂炭,寡人愧对燕国臣民。”燕庄公感激涕零地说,“燕国有难,侯伯亲率兵车,跋山涉水而来,大恩大德,寡人与燕国子民没齿难忘。”
“寡人身为侯伯,受王室之命,理当扶危济倾。保卫中原,是职责所在。燕国有难,也是大齐之难,唇亡齿寒嘛!”齐桓公问道,“怎么不见一个贼冠?戎人现在何处?”
燕庄公道:“戎人在燕肆意烧杀抢掠已有数十日,闻侯伯大兵将至,昨日已闻风而逃。”
齐桓公感叹地说:“山戎太过蛮横,竟将燕国糟蹋到如此地步,气死寡人也!若未离去,寡人定当杀他个片甲不留。”
管仲道:“山戎掠夺燕国大量的财物和女子,得志而去,未曾折损一兵一卒,齐兵如果退去,戎兵必然又来。”
“仲父的意思是……”齐桓公问道。
管仲一挥手,果断地说:“大军继续北进,讨伐山戎,永除北方之患。”
齐桓公问身边的鲍叔牙:“太傅以为如何?”
鲍叔牙不假思索地说:“按仲父的意见办。”
“好!”齐桓公大声说,“传令三军,安营扎寨,休兵三日,继续北进。”
“请问燕侯”,管仲说,“山戎国都在哪里?距燕国有多远?”
燕庄公不认识管仲,向齐桓公看了一眼。齐桓公指着管仲道:“齐国管相国,寡人之仲父。”
“久闻管相国之名,如雷贯耳,只是无缘拜见,今日相见,实乃三生有幸。”燕庄公听说是管仲,不敢怠慢,忙深深一揖,谦恭地回答,“山戎驻扎在令支,距燕国约二百四十余里。”
齐桓公道:“不灭山戎,中原不得安宁,寡人也于心不安。只是这山戎之国,山高路险……”
燕庄公不待齐桓公说完,抢着说:“侯伯欲伐山戎,为中原除害,寡人愿率燕国兵马为前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保证侯伯直捣山戎老巢。”
“燕国惨遭山戎洗劫,已经是伤痕累累,寡人怎忍心让燕侯为先锋!”齐桓公有些不忍地说。
“不!”燕庄公坚持道,“伯侯长途跋涉,支援燕国。现又要讨伐山戎,燕国惨遭山戎洗劫,更要为讨伐山戎出力,以报遭劫之仇。”
齐桓公道:“燕国军队可为后军,以增壮声势。燕侯随寡人同车,派土人为向导,让齐军在前冲锋陷阵。”
管仲问道:“听说东面离此八十里之地,有一无终国,素来与山戎不睦,可有此事?”
燕庄公惊问道:“仲父初来乍到,怎么对北方的地理、国事知道得如此详细。”
“仲父虽然为齐国相国,却熟知天下各国之事,山川、河流,人文、地理,仲父无不了若指掌。”齐桓公不无得色地说。
“佩服!”燕庄公双手一揖道,“离燕东行八十余里,有一小国,国名无终,虽也是戎人,却不依附于山戎,同样也屡受山戎侵害。”
“可否招安无终国,使之为向导?”管仲问。
“这倒是个好主意。”燕庄公赞同地说,“无终国为戎人,对当地地理环境更为熟悉,若能使他们为向导,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帮助。”
隰朋奉命,带着大量的珠宝财物来到无终国,向无终国国主无终子说明来意,请他们派兵助阵,共同剿灭山戎。无终国本就吃了山戎不少的苦头,只是山戎太过强大,只能忍气吞声,无力抗争。闻齐军要讨伐他们的死敌山戎,举国上下已是高兴得不得了。得知隰朋的来意,无终子当即满口答应,并派大将虎儿斑率领骑兵二千,随隰朋到齐军阵前听调。
齐桓公重赏虎儿斑,令其为开路先锋。号令全军,向山戎纵深进军。
大队人马前进二百余里,只见山路越来越狭窄,地势越来越险要,齐桓公问身边的燕庄公:“这是什么地方?”
“此地名叫葵兹,是戎人出入的必经之路。”燕庄公回答。
“仲父”,齐桓公以商量的口吻问道,“山路险峻,车辆难行,粮草、辎重行进都很困难,如何是好?”
管仲想了想道:“将辎重分出一半,屯聚在葵兹。令士卒伐木筑土为关,老弱病残者留在这里,由鲍叔负责据守葵兹,负责前军的粮草供应。其余人马就地休整三天,由精壮之士组成精兵,日夜兼程前进。”
齐桓公问旁边的鲍叔牙道:“太傅以为如何?”
鲍叔牙想都不想地说:“按仲父的意见办。”
却说山戎国主密卢,闻中原霸主齐桓公率兵北上,早已是闻风丧胆,不待齐军进入蓟门关,便带领全部人马撤回令支,尽情享受从燕国掠夺来的财物和女人。等待齐军离去之后,再行出动。谁知回令支不久,就有探子来报,说齐军大队人马已杀奔令支。齐侯发誓要剿灭山戎。密卢并不以为意。他认为,齐国虽然兵强马壮,但战车在山区难以行动,不如骑兵灵便快捷,再说,齐人对这里的地形不熟,进入山区,便成了盲人瞎马,犹如老虎陷入泥坑,有劲也使不出来。他根本没有想到,管仲能想出以戎制戎,请无终国助同作战的妙策。
密卢正在打着如意算盘,探子又来报,说齐军已到达葵兹,正在伐木筑关,屯聚粮草。密卢倒吸一口冷气,暗自心惊:“齐侯果然厉害,葵兹乃山戎对外的唯一出路,若把葵兹堵死,山戎可就要困死令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