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第65章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襄王即位,次年改元(公元前651年),春,周襄公行祭祀大典之后,为了嘉奖、感谢齐桓公拥立之功,决定“赐齐侯胙”,并预先将这个消息透露给齐桓公。周襄王之所以事先透露消息,有两层意思,一是让齐桓公知道,他记住了齐桓公的拥立之功,二是告诉齐桓公,如何“受胙”,要提前有个准备。
“胙”即是祭祀神灵的祭肉。在周代,有所谓“归胙”之礼,就是周天子将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同姓诸侯,即《周礼·大宗伯》说的“于兄弟有脤”。这里的兄弟,指的是同姓诸侯。“归胙”被视为周代最基本的礼仪。如果有哪个贵族祭祀祖先之后不把祭肉拿出来与其他贵族分享,就表明他没有把这些贵族当成自己的亲戚,这是最严重的“失礼”行为。相反,如果把祭祀祖先的祭肉拿出来送给异姓的贵族,就表明视其为同类,是自己人,是特别的信任和尊敬。
齐桓公得知周襄王“赐胙”,异常兴奋,欲借此大造声势,于是问策于管仲。
管仲素以“尊王”为己任,他不会放过这次“尊王”的绝佳机会,决定将此次周襄王“赐胙”办成一场盛大的“尊王”活动。
管仲对齐桓公道:“主公‘受赐’,要大合诸侯,当着诸侯之面受赐,并寻盟,修好,以求达到与诸侯之间和睦相处。”
“好!”齐桓公赞同地问,“会址定于何处为宜?”
管仲道:“齐国自从北杏之会以来,虽已八合诸侯,但多是列国兵车会议而已,今此之会,乃匡合朝王之会,非比寻常,宜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大地,筑坛会盟。”
齐桓公道:“仲父安排就是。”
管仲又道:“宋桓公御说新丧,宋世子兹父即位,是为宋襄公。闻宋襄公素有贤名,即位之时,让国君之位于公子目夷,目夷辞而不受,这才即位。宋襄公是位贤侯,主公不仿趁会盟之机,将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
“宋桓公御说除即位之初有过一次‘北杏逃盟’之外,三十年来,一直是齐国的忠实追随者,几乎参加了齐国召开的每一次盟会和组织的每一次讨伐,齐国能称霸中原,宋桓公御说功不可没。”齐桓公感叹地说,“会盟之地就定在葵丘,葵丘会盟之后,寡人要到宋桓公御说的墓前吊唁,缅怀这位齐国的老友。”
管仲命东郭牙率五百名壮士前往葵丘,择方圆八百步之地,筑起一高坛,以备结盟之用。再修筑馆舍,以备诸侯落驾。派隰朋提前一个月赶到葵丘,负责接待诸侯之事务。
会期将至,齐桓公带领满朝文武来到葵丘,诸侯都已经先行到达。先期到达的隰朋,已将诸侯分别安置在馆舍住下。
齐桓公住下之后,密对管仲道:“趁会盟尚未开始,仲父先去拜会宋襄公,表达寡人托孤之意,看他有何话说。”
管仲带着侍卫,乘着夜色,悄悄来到宋襄公馆舍,通报之后即入见。礼过之后,管仲道:“管仲夜拜宋侯,有事欲与宋侯相商。”
宋襄公道:“管相国不知有何吩咐,只要宋国能办到,一定无所推辞。”
管仲看了一眼从人道:“管仲欲与宋侯单独商谈。”
宋襄公屏退左右,屋内只剩下管仲和宋襄公两个人。管仲见左右无人,翻身跪拜道:“寡君有事欲重托宋侯。”
宋襄公忙扶起管仲道:“管相国有事只管吩咐,何必行此大礼?”
管仲道:“寡君年事已高,储君尚未确定,恐身后齐国有变,欲在诸公子中择一贤者托与宋侯,他日齐国若有变,请宋侯助之。”
宋襄公见此事重大,便与管仲一同来见齐桓公,彼此礼过之后,齐桓公道:“寡人有六个儿子,都是庶出,长子无亏,非治国之器,故寡人一直没有立他为储君。论人品、才能,公子昭更胜一筹。”
宋襄公道:“伯侯意欲若何?”
齐桓公紧握宋襄公之手道:“宋侯德高义重,今以公子昭相托,他日齐国若出现动乱,望贤侯相助我儿公子昭,稳定齐国社稷,寡人虽死于九泉之下,也觉无憾矣!”
“寡人国小德薄,实不足以担此重任,既承盟主之命,寡人定当尽全力,不负盟主重托。”宋襄公语气虽很谦逊,却一脸肃容。显然,他对齐桓公和管仲能如此看得起他,内心既意外,也很高兴。大有一诺千金之慨。
第二天,齐桓公率众文武及诸侯来到拜坛,只见拜坛高十余丈,设置南北君臣之位,列上下三层之阵,布置整齐。
齐桓公传令:在第一层坛设黄金御座,设人君南面之位。第二层坛左边设与周同姓诸侯之位,右边设与周异姓诸侯之位。第三层坛左边设上卿管仲等文臣之位,右边设大司马王子成父等武臣之位。君臣人等,皆衣冠楚楚,弁冕秩秩,分东西而立,置支坫,树左右之标,以悬钟鼓。又令二千二百五十名壮士,分为五队,各执青、黄、赤、白、黑旗,排队站列于五方,按五行之法排布。
隰朋排列好诸侯的位次顺序,推让一番后,升坛各就本位,列国群臣,比照齐臣之班,依次站列。
齐桓公起身对诸侯道:“今日天子初登大位,故寡人同大家入京朝贺,登坛北面朝王,然后立盟。”
诸侯皆拱手听命。齐桓公引领列国君臣人等,面北而拜,山呼之声,传至数里之遥。拜毕,各就本位。
管仲拾阶而上,对诸侯道:“今日乃衣冠之会,不必杀牲歃血,只是载书立誓,以定盟约。下面,请盟主宣读盟约。”
齐桓公手持帛书,大声念道:
凡我同盟之人,即盟之后,永世修好。辅佐周室,匡正王道。
第一,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第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第三,敬老慈幼,勿忘宾旅;第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第五条,无曲防,勿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有背盟者,许列国共讨之!
诸侯齐声道:“谨奉命!”
结盟刚毕,有侍者来报,周室使者已到。齐桓公与诸侯下坛迎接。
周大夫宰孔大步走过来,一侍者手持托盘跟在大夫宰孔的身后,托盘内放着一大块冒油的祭肉。
宰孔大声道:“天子初登宝位,皆赖盟主之德,今祭祀天地祖先,令孔奉胙来赐。”
按当时的礼节,诸侯在接受天子赐给的礼物时要下堂跪拜,以表示对周天子的尊重。
齐桓公听周大夫宰孔宣旨之后,正欲下堂行跪拜之礼。周大夫宰孔制止说:“天子有命:盟主年迈,加赐一等,免行谢拜之礼!”
齐桓公听大夫宰孔之言,轻声问身后的管仲:“仲父,怎么办?”
管仲轻声说:“为君不行君礼,为臣不行臣礼,乃乱国之根本。”
齐桓公点点头,仍然来到大夫宰孔而前,行跪拜大礼道:“天子之威在上,君臣之礼不可废,小白不敢不跪拜受赐!”
诸侯小声议论道:“今日方见君臣之礼啊!”
周大夫宰孔见齐桓公如此尊重王室,面呈喜色,高声道:“请齐侯受胙!”
齐桓公向大夫宰孔三叩首,谦恭地说:“谢天子之恩!”言毕起身,从周大夫宰孔手中接过天子赐胙,高擎过头,呈现给诸侯过目。
诸侯见齐侯如此尊重王室,无不叹服,齐声说道:“恭贺齐侯!恭贺盟主!”
齐桓公手托胙肉,突然大声宣布:“天子赐胙,乃寡人之荣幸,寡人愿将此荣幸与诸侯分享。”
管仲早令人取过一柄锋利的小刀递给齐桓公,齐桓公接过小刀,将祭肉切成若干块。诸侯见齐桓公分赐胙,兴奋异常,皆高兴地说:“谢伯侯赏赐。”
管仲辅佐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史称其“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一系列的会盟之中,以“葵丘之会”最盛大,它标志着齐国之霸业达到极盛。
葵丘之会,制订盟约五条,其中有两条“勿忘宾旅”和“勿遏籴”的规定。这是要求便利商旅往来,允许粮食调剂,打破闭关封锁,以利于齐国发展境外贸易。在较早举行的第三次鄄地盟会,把降低关市之税作为盟约的内容;第四次幽地之盟,规定诸侯国要修道路、同度量,一称数。都是为了有利于商品在诸侯国之间顺利流通而提出来的。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齐国的主政者管仲的绝作,他总是以齐国的政治影响力来推行其经济措施,为境外贸易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