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德服郑侯 - 管仲:他为霸业而生 - 余耀华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3章德服郑侯

第63章德服郑侯

郑文公在周惠王的怂恿下,决定背齐投靠楚国,在举行结盟仪式前,连夜逃盟。当他听说齐桓公当时就欲奉世子郑讨伐郑国时,心里却又害怕了,对是否投靠楚国,举棋不定。楚成王闻郑侯于首止逃盟,欣喜若狂,对臣下道:“郑国逃盟,必成楚之盟友。”于是派人到郑国去暗通郑国大夫申侯,叫他从中周旋,使郑与楚修好。

原来,申侯本是楚文王的旧臣,其人能言善辩,贪得无厌,阿谀奉承,欺下媚上,甚得楚文王宠信。楚文王临死之前送给他一块璧,对他说:“只有寡人了解你,你好利而不知满足,寡人可以不怪罪你,但以后的君主一定会严格要求你,你肯定不会被免罪。寡人死后,你快离开楚国,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政狭法峻,不会容忍你。”

申侯在安葬了楚文王之后,逃到郑国,得到郑厉公的宠幸,复为大夫。正因为这层关系,楚国的大臣很多都与申侯是旧识,所以,楚成王欲打通关节,使郑国背齐从楚,便派人至郑,重金贿赂申侯,使他促成此事。

申侯得到楚国的贿赂,密奏郑文公道:“主公首止逃盟,是尊王命而行,并无不妥之处,既已背齐,何不投楚?”

“唉!”郑文公叹了口气道:“首止逃盟,寡人考虑欠周,不但没有阻止诸侯会盟,反而激怒齐侯,闻诸侯将伐郑,寡人将如何是好?”

“开弓没有回头箭。”申侯道,“能与齐国相抗衡者,唯楚国而已,既已得罪齐国,主公应尽快与楚修好,不然,齐、楚两国皆为郑之仇敌,郑国危矣!”

郑文公仍是犹豫不决。申侯劝道,“主公,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郑国没有能力与两大强国为仇,既已背齐,却又不投楚,此非明智之举呀!”

郑文公终于下定决心,密使申侯赴楚,与楚修好。

郑国背叛齐国,于首止之会逃盟,与楚国修好,当然为齐国所不容。齐桓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54年)正月,齐桓公联络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曹昭公一同出兵伐郑,大军一举包围了郑国的新密(今河南密县东南)。

郑文公见诸侯兵马大举来犯,知是不敌,召大夫孔叔和申侯商议,孔叔仍坚持自己的主张:“请主公与齐重修旧好,臣愿为使,向齐桓公解释,这是一场误会。”

“这个主意不行。”申侯马上站出来反对道,“首止弃盟以后,郑国刚与楚国修好,酒尚未凉,却又要弃楚投齐,郑国岂不是成了反复无常之国?”

孔叔正欲说话,郑文公道:“不用说了,寡人决定,申侯马上出使楚国,请楚国派兵支援。”

楚成王得知齐桓公率诸侯伐郑,本欲坐山观虎斗,申侯持郑文公之亲笔手书到了楚国。楚成王同相国子文一起接见了郑国大夫申侯。礼过之后,申侯呈上国书,请楚侯出兵救郑。

“联军势大,即使楚国出兵,恐怕也难占到便宜。”楚成王模棱两可地说。

申侯见楚成王态度暧昧,急促地说:“郑国之所以投靠楚国,就是看在楚国有能力与齐国相抗。现大兵压境,楚国若不出兵相救,臣如何回国向郑侯复命?”

“申大夫别急。”相国子文道,“楚侯并未说不出兵,只是尚未想出善策以救郑。”

“对!”楚成王赞同地说,“齐军气势正盛,不可力敌,寡人正欲谋一善策,以解郑国之围。”

相国子文思索半天后道:“臣有一法,可解郑国之围。”

“什么办法?”楚成王问道。

申侯也瞪着双眼,紧张地看着子文。

“围许救郑。”相国子文解释说,“许是齐国的盟国,长期追随齐国,昔召陵之战,许穆公抱病赴齐国之盟,死于军中,对齐国可谓是忠贞不渝,齐桓公甚是同情。楚国若出兵进攻许国,齐国与中原诸侯不会不救。他们若救许国,郑国之围就自动解除。”

“好!”楚成王高兴地说,“一石二鸟,真乃良策也!”

许国(今河南许昌东面)是周初所封的姜姓诸侯,它介于郑国和楚国之间。楚国要争霸中原,首先要打破郑国这个缺口,而要征服郑国,要越过一向追随齐国的许国。越过许国进攻郑国,则犯了兵家之大忌,幸亏许国是一个小国,不能构成对楚的威胁,但它毕竟让楚人进攻郑国之时有所顾及,不能全力投入。如果能征服许国,对于楚国来说,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因此,许国是楚国的一个心病,迟早是要用武力来解决的。由于许国是齐国的追随者,如果攻打许国,齐国等中原诸侯必定来救,这样,郑国之围就自动解除。而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同齐国正面交锋。

齐桓公正与诸侯攻打郑国,听说楚国包围了许国,果然撤出新密战场,日夜兼程赶往许国救援,郑国之围自动解除。

楚成王得知诸侯联军已撤离新密战场增援许国,暗暗高兴,但却不急于撤去许国之围,他想乘诸侯联军到来之前灭掉许国。无奈许僖公率举国之兵奋力坚守,楚国一时倒是奈何不得。眼看不能一举灭许,诸侯援军越来越近,楚成王害怕与诸侯联军正面交锋,只好撤军退到武城(今河南信阳东北),许国之围自解。诸侯联军见楚军撤兵,也就罢兵而去。

楚国极力争取郑国,齐国对郑国也是抓住不放。对郑国的争夺,就是齐、楚之间的直接较量。郑文公逃盟,齐国率诸侯联军伐郑,由于楚国围许救郑,诸侯救许而归。如此一来,不但郑国的背叛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还使郑国投向楚国的怀抱。齐国组织的这次兵车之会,实际上是失败了。齐桓公当然不会善罢甘休。第二年(公元前653年)春,齐桓公又以讨申侯为幌子出兵伐郑。

申侯是郑国之大夫,齐桓公为何要以他为借口伐郑呢?这不得追索到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的“召陵之会”五合诸侯之后,诸侯北返,陈国大夫辕涛涂私自对郑国大夫申侯说:“诸侯之兵北归,若经过陈国与郑国,郑国为东道主,免不得要有破费。如果让诸侯国东行,说是向东夷示威,然后沿着海边回国。这样,郑与陈就可以节约一大笔费用开支。”

申侯认为这个计策很好,表示支持。于是,陈国大夫辕涛涂进见齐桓公,劝说齐桓公往东行,齐桓公也同意了。

正当齐桓公欲选择东行路线时,申侯密奏齐桓公,说辕涛涂劝伯侯东行是别有用心。齐桓公便问有何用心。

申侯献媚道:“召陵之会,诸侯国军队已经很疲惫,如果东行,遇到敌人,恐怕难以应敌。如果经过郑、陈,有两国供给军队的粮草,这不是很好吗?陈国大夫辕涛涂就是不愿意陈国出这笔费用。”

齐桓公认为申侯说得有理,又很乐意地接受了他的建议。为表彰申侯的忠心,齐桓公将郑国的虎牢(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赏给了申侯。同时,将陈国大夫辕涛涂抓了起来,并在返程时,又以诸侯之兵讨伐陈国。

陈国大夫辕涛涂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被申侯出卖之后,发誓要报此仇。在第二年的“首止之会”时,他装着很热情地找到申侯说:“虎牢是齐桓公赏赐给申大夫的,申大夫为何不将此城筑得漂漂亮亮的,以留下不朽之名,让子孙世代不忘。”

申侯不知是计,叹了口气说:“筑城需要一大笔费用,我哪儿有呀?”

“钱不是问题。”辕涛涂拍着胸膛说,“申大夫是齐侯的红人,谁受过赏城之殊荣?你是唯一。只要你愿意,我帮你找诸侯,拉点资助不是问题。”

贪婪的申侯果然中计,喜滋滋地接受了辕涛涂的建议。辕涛涂在诸侯间游说,果然得到一笔不小的资金。申侯用这笔钱,将虎牢修饰得漂漂亮亮。虎牢修好之后,申侯对辕涛涂非常感激,岂不知,他的厄运也从此开始。

当申侯把虎牢修好之后,辕涛涂致书郑文公,说申侯以国媚齐,独享虎牢之赐,而且还修得非常好,是欲以虎牢为据点,作叛国的准备。后又以国媚楚,使郑国得罪齐国及诸侯。以至郑国兵祸不息。申侯是祸国殃民之贼。

郑文公本来对首止逃盟之事后悔不已,辕涛涂之言,说中了他的心病,因而对申侯起了猜忌之心。

齐桓公讨伐陈国之后,才知道是申侯从中捣蛋,故而对申侯恨之入骨。按常理,凭这样的事情,是不足以引起国与国之间兵戎相见。齐桓公伐郑,只是上一次惩罚其逃盟无功而返的继续,讨申侯只是一个借口而已。

齐国再次出兵伐郑,郑国上下一片惊慌,郑文公急召大夫孔叔商量应对之策。孔叔劝说道:“谚语说得好:‘心则不兢,何惮于病。’一个国家,若既不能强以自立,又不能弱以下人,这就是灭亡之道。国家危在旦夕,请主公还是归服齐国吧!”

“寡人知道齐军为讨申侯而伐郑是个借口,真正的目的仍然是上次首止弃盟。”郑文公无奈地说,“给寡人点时间,让寡人再想想。”

孔叔催促道:“兵临城下,将至壕旁,事情已迫在眉睫,哪里还有时间去慢慢考虑!”

郑文公也知情况紧急,咬咬牙,叫来侍卫作了一番安排,然后派人传旨,召见申侯。申侯闻齐国伐郑,借口是除奸佞申侯,如坐针毡,正自心惊,突闻侍者传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见郑文公。刚进殿,郑文公劈头盖脸地问:“申侯,申大夫,齐军又来犯境,你可知道?”

“臣知道。”申侯不知郑文公的用意,试探地问,“臣愿再赴楚国讨取救兵。”

郑文公冷笑着说:“不必了,寡人向你借样东西,即可退敌。”

“什么东西?”申侯紧张地问。

“借你项上人头!”郑文公也不待申侯回答,大喝道,“将此乱臣贼子拖出去斩了。”两旁刀斧手闻声而出,立即将申侯推出斩首。

申侯被斩首之后,郑文公令大夫孔叔带上申侯的首级至齐军阵前拜见齐桓公,将申侯的首级献给齐国,孔叔跪对齐桓公说:“寡君昔误听申侯之言,与齐国反目。寡君知罪了,特诛此乱臣贼子,今将首级献上,请君侯赦免逃盟之罪。寡君有言,愿重归旧盟,听候齐侯差遣。”

“孔大夫快快请起。”齐桓公知孔叔素有贤名,见其态度诚恳,抚慰道,“寡人也知道郑侯弃盟,是受奸人挑唆,今既除奸佞以谢罪,请归旧盟,寡人欢迎。”

孔叔深深一揖道:“齐侯宽宏大度,不计前嫌,外臣代郑侯谢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