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章伏阙上书 - 武勋子弟被皇帝命令科举出仕后 - 区区某某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072章伏阙上书

第072章伏阙上书

此刻御街,人声鼎沸。

年少年老,皆有。前来的所有人皆情绪激动,“学生请皇上纳谏!”

话语整齐划一,恍若军号,本应该带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无奈为首之人举着幡,面带都有些狰狞,喑哑凄厉的喊着,似乌鸦哀鸣透着些萧瑟。

多少有点丧。

因此宫门口的侍卫们只觉众人是跳梁小丑。边警惕着,他们拔刀威慑:“再敢迈步,杀!”

值守的将军面色沉沉,缓慢加了一句:“若有冤屈,去敲登闻鼓!”

此话一出,学生们皆是发出不屑的嗤笑声。举幡的黄之敏更是言语不屑,居高临下的瞥着将军:“从古至今学生伏阙上书,才是鸣冤屈彰显正义的渠道!登闻鼓,那还是百姓喊冤手段。”

侍卫们差点直接挥刀。

给能耐的,还有个三六九等分?

黄之敏扫过眼前武夫的愤怒茫然,回想着自己此行的目的,一擡手止住众人的呼喊,含笑道:“为免有些误会,学生今日就给你们好好讲讲什么叫王咸举幡太学下!”

说完也不等对面武夫们什么神色,他便自顾傲然的诉说起来。

毕竟除却让武夫听得懂外,也有不少跟着他们这些忠勇学生一同而来的老百姓。这些老百姓个个愚不可及,极其容易被左右思绪,因此他得让人先入为主,将王咸举幡伏阙上书这典故,这重要性聊得透透彻彻的!

的确胆大的老百姓们:“…………”

百姓们眼里带着些好奇,竖耳倾听着。毕竟又不是宫内的事情,在宫门口闹事,很显然就跟公审一样,是让人愁热闹的。

自觉经验丰富,知道什么能看热闹的百姓们纷纷竖起耳朵,静静的听着。

扫过一群无知愚蠢百姓的神情,有人带着嫌弃捏了捏鼻翼,逼着自己注意力集中到前方诉说典故的棋子身上。

压根不知自己被形容成棋子,黄之敏字正腔圆:“汉哀帝时,丞相孔光纵容下属肆意妄为,行驶在帝王专用的驰道,还言行无忌,耀武扬威道……”

略微修饰了些用词用语,竭力描绘着仗势欺人的奸佞。

但黄之敏表示他这些添加的内容只是便于老百姓理解。至于其他内容,史书上都是有详详细细,白纸黑字的介绍:当时负责监察京师的司隶校尉鲍宣不畏强权,制止孔光一行的违法行为。岂料孔光怀恨在心,禀告帝王,让鲍宣以“亡人臣礼、大不敬、不道”之罪被下令逮捕,判死刑。

如此颠倒黑白,枉顾律法,当时不过是博士弟子的王咸毫不犹豫在太学举起幡旗,高呼:“要救鲍司隶的在我这面幡旗下集合!”

话还没落下便集合了一千多名太学生。

这些太学生们团结一心,一同拦下孔光上朝的去路,邀请他一起在宫门口,伏阙上书,上达天听,请帝王明辨是非。

“最后哀帝下令免除鲍宣的死罪!”黄之敏铿锵有力说完典故后,一声比一声高:“这便是名垂青史的王咸举幡,开太学生清议的先河,也是伏阙上书中最最经典的战役。从此之后,学生成为政治清明的象征。因为每逢黑暗时期,有宵小欺上瞒下时,便有学生勇敢的站出来,伸张正义,纠正冤假错案,逼迫奸佞权臣。正所谓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

听得歇斯底里的叫喊声,值守的将军环视不远处越聚越多的老百姓,真“老”百姓,深呼吸一口气,气沉丹田,高声冷喝道:“如你所言那西汉,千百年前的王咸都高呼自己的名字,你们这些人呢户碟呢路引呢?太学生的学贴呢?国子监的学生贴呢?没有这些东西,也敢借着先贤的名义,图谋自己的利益?”

“以我看,还不如先前敲登闻鼓敢告崔琇这个五岁娃娃的郭彬!”

迎着接连响起的质问声,老百姓们纷纷表示认同:“老朽看了那么多回热闹,都知道规矩,要带着路引。万一皇上一开心,又与民同乐请吃饭呢。得验明正身才能吃饭啊!”

“就是啊,我落后两步就是回家拿路引,免得等会吃不到饭。知道没,我听说今天还是庆祝皇帝收义子的大宴会。这群人没准就是借此机会生事。不过还是我机警,我把我孙子也带过来了,到时候沾沾义子的气息,乖乖能被皇帝收为义子啊。”

“听说是战神的长孙!你就别想了。”奉命隐匿人群的死士们,不屑道:“这身份高贵者呢,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阴阳怪气什么玩意啊?就是荣国公的孙子我才敢带孙子过来啊。荣国公能耐大着呢,跟他有关的事情,哪回不是有理的?不管如何,都能安心看热闹,不会被牵连!”

“就是,世子爷是龙是凤不是很对吗?没战神,三十几年前北狄直接南下三城。对,我记得,那时候也有一群学生乌压压的,一样叭叭叭的叫唤,说要和亲换太平。没种的很!”

打算带节奏的死士们:“…………”

不死心的又强势强调了好几回战神,结果老百姓压根没一个人提及拥兵自重这些词汇。当即死士们有些慌乱,擡眸看向隐匿人群,头戴斗笠的主子。

被注目的人缓缓擡手摘下斗笠,露出自己俊美的容颜。此时周围若是宫宴上的朝臣,但凡是个中年人,都会直接一愣,下意识的脱口呼唤出对方的身份——昌平驸马爷黄子仁。

但很可惜目前无其他人知晓身份。

黄子仁借着斗笠轻轻扇风,驱散百姓奔波身上的汗味,但神色却十分和善,开口:“大爷,这……这不是说明德帝跟荣国公不对付吗。你们这么议论,就不怕被迁怒吗?”

“听你这口音外地人是吧?”大爷瞧着神色俊貌,看着又温文儒雅的黄子仁,含笑道:“也没什么好迁怒。这学生可以乌压压的一大片在宫门口闹事,我们老百姓说几句就迁怒吗?”

“这才叫没天理吧?”

黄子仁闻言笑笑。

但笑意不达眼底,透着锋芒。

这……这十六年未回京,京城的老百姓可真愈发能耐了。

不过他这回回京,会慢慢改变的。

带着些笃定,黄子仁目光幽幽的注视着巍峨的宫墙,似能透着宫墙看到此时宴会大殿的一举一动。

此刻,大殿内

喜得一大胖儿子,明德帝还是心情挺愉快的。且因为强调家宴,所以他也没显摆帝王的权威,早早的入座,跟率先入内的宗亲们推杯换盏。

嗯,宗亲们大多没职务。

不像朝臣,得点卯处理要紧事后才能来赴宴。

瞧着喝的开心,神色一点没变化的明德帝,崔瑚焦虑:“皇帝爹,您要不去处理要紧事?我看徐大人的神色好严肃的。

“且伏阙上书我听过,我祖父当年他们处理见血了!”

被扛着一起来禀告的崔琇听得见血一词,猛得抽口凉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