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冷静自制——心平气和的女人用理性的头脑让自己温文尔雅(2)
第23章冷静自制——心平气和的女人用理性的头脑让自己温文尔雅(2)
凯利在一家服装设计公司担任业务员,主要负责把公司新设计出来的图纸推销给那些服装设计商和生产商。在工作的几年中,凯利的业绩始终非常出色,她为公司招揽了很多订单,也为公司创造了很多利润。不过,凯利心中始终有一道过不去的坎,那就是她尽管每两周都要去拜访纽约一位非常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却始终没有得到对方的认可。据凯利自己统计,她已经拜访了这位设计师整整150次。然而,次次都以失败告终。看上去,这位服装设计并非对凯利带去的草图毫无兴趣,因为他从来没有直接拒绝过凯利。然而,每次看完图纸之后,他总是说:“我已经看过你们设计的草图了,不过很遗憾,咱们的生意还是没法达成。” 凯利很疑惑,也很不甘心,因此,她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并且决定采取新的方式来处理与这位著名时装设计师之间的关系。
一天,凯利再次带着草图上门拜访设计师,唯一不同的是,凯利这次带的是没有设计完成的草图。刚刚敲开设计师的门,凯利就开门见山地说:“很抱歉,再次来打扰您!不过,这次我不是为了推销而来的,而是想请您对我带来的还没有最终定稿的草图进行完善。您完全可以按照您的想法对草图进行修改和完善,直到您认为满意为止。”这次,设计师没有让凯利把草图带走,而是把草图留了下来。他对凯利说:“草图我留下了,请你过几天再来一趟。”
几天后,凯利如约拜访了设计师,并且按照设计师的意见完善和修改了草图。结果,奇迹发生了,那位设计师不仅接受了这份草图,还主动表示要与凯利合作。面对凯利的成功,很多同事都来讨教经验,问凯利最终是如何说服设计师的。凯利却说:“不是我说服了他,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
让对方自己做出决定,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也能让更多的人接受你、认可你。
女士们,你们是不是时常觉得自己的丈夫很固执?甚至简直不可理喻?尽管你心底里其实不想和他争吵,但是听着他说出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话,你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恨不得马上就发泄出来。你觉得无论你多么努力,总是无法和他很好地沟通,有的时候还会觉得自己在对牛弹琴。实际上,人际交往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本能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假如人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考虑对方的感受,那么,人际交往间的矛盾和纠纷就会减少很多。
要想处理好与丈夫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只需要找到丈夫固执己见的原因就可以了。因为,这样你就找到了体谅丈夫、理解丈夫的钥匙。由此一来,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就可迎刃而解。
最近,丽萨非常烦恼。因为她发现她的丈夫有些不务正业,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用于侍弄花草。他用于侍弄花草的时间,每周加起来几乎有三天了。最重要的是,丽萨从来不觉得院子里的花草被侍弄得好看了,所以她常常抱怨丈夫在做无用功。每当丽萨抱怨丈夫的时候,丈夫当然也不甘示弱,由此,家庭战争便爆发了。
听完丽萨的抱怨,我意识到丽萨是一个不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人。看着苦恼的丽萨,我想,她的丈夫一定也觉得非常苦恼。因此,我一本正经地提醒丽萨:“丽萨,工作之余侍弄花草并不是罪过,你为什么不能站在你丈夫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呢?也许,这正是他的兴趣所在。”听了我的话,丽萨陷入了沉默。很久,她才若有所思地说:“的确,卡耐基先生,我的丈夫的确很喜欢花草。记得谈恋爱的时候,他就经常送一些自己亲手种的花给我。而且,他还曾经告诉我他特别喜欢花草,在侍弄花草的过程中,他能够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我想,我也许是误会他了,他并没有因为种植花草而耽误工作,只是从中娱乐自己而已。你说得对,我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剥夺他的快乐。”我对丽萨所说的话表示赞同,并且鼓励她尽快改变自己对待丈夫的态度。
事情简直是太神奇了,没几天,丽萨就精神焕发地再次来找我。原来,她改变了自己对待丈夫的态度,也同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那天,丽萨看到下班回家的丈夫换了衣服后迫不及待地走进花园,她也跟了过去,并且真诚地对丈夫说:“亲爱的,你看,在你的精心侍弄下,咱们的花园变得多么美丽啊!我想,如果咱们一起努力,咱们的家一定会变得更加漂亮的,就连邻居都夸赞咱们的花园呢!”丽萨的丈夫深受感动,他几乎满含着热泪说:“亲爱的,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我一直以为你反对我这么做,因此总是心怀愧疚。能够得到你的支持,我真是太幸福了!”“当然是真的!”丽萨毫不犹豫地说:“也许以前我的确有些反对,但是现在我改变想法了。能够在工作之余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还能把我们的家打扮得更加漂亮,我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此后,丽萨由丈夫的反对者的角色变成了丈夫的支持者的角色,她每次都很开心地和丈夫一起修剪花草,给花草施肥、除虫。有的时候,丽萨实在没有时间和丈夫一起在花园里劳作,就会真心真意地赞赏丈夫。很快,他们的家里不仅充满了花的香气,还充满了和谐温暖的柔情蜜意。对于这样的收获,丽萨简直喜出望外。
女士们,假如你们也能够像丽萨一样善解人意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你一定能够增强自己的魅力,使自己征服更多的人。
用倾听制造共鸣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专心致志地倾听正在和你讲话的人。尤其是在商业交往中,没有比倾听更能使人感受到被尊重的。
近来,我应邀参加了一次桥牌聚会。因为不会打桥牌,所以我只好无所事事地坐在一边。很巧,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士也不会打桥牌,因此,百无聊赖的我们就聊了起来。得知我曾经担任汤姆森先生的私人助理,并且曾经代替汤姆森先生做即将播出的生动的旅行演讲,那位美丽的女士激动地请求道:“啊!卡耐基先生,如果你告诉我所有你到过的名胜及所见过的奇景,那该多么好啊!”
在舒适而又惬意的沙发上坐好之后,那位女士告诉我她与她的丈夫刚刚从非洲旅行归来。我表示出盎然的兴趣,说:“非洲,那可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地方!你知道吗,我其实一直都很想去非洲看看,遗憾的是,我只在阿尔及利亚待过24小时。你在非洲遇到过野兽出没的乡村吗?你多么幸运啊!我太羡慕你了!请你告诉我在非洲的见闻吧,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呢!”
就这样,我和那位女士之间的交谈整整持续了45分钟。整个交谈期间,那位女士始终在滔滔不绝地谈论她在非洲的见闻,而没有再问起我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我想,她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专注的倾听者,她需要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便满足自己的自豪感。
聚会结束后,我的朋友惊讶地问我是如何吸引了那位美丽的女士,我告诉他我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专注地倾听而已。事实上,正如伍德福德在《相爱的人》一书中写道的:“很少有人能拒绝那种隐藏于专心倾听中的恭维。”而我所做的,则比专心更进一步。
通常情况下,那些只顾着谈论自己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顾为自己着想,而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所以,假如你想让人们在背后轻视你,嘲笑你,逃避你,那么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谈论自己,而丝毫不去倾听别人。如果你在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那么你大可不必浪费时间等他说完,而只要毫不犹豫地打断他,就能招致别人极度的反感。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需要别人的倾听。
近来,在纽约著名出版商格利伯的宴会上,我偶然遇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植物学家这个身份对我有着很强的诱惑力,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与植物学家交谈过。我毫不犹豫地坐在椅子上,听他介绍关于植物的种种知识。我自己有一个小型室内花园,借此机会,我问了植物学家很多问题,而他全都一一详细解答。
当然,这个宴会上,我完全忽略了其他人,唯独与这位植物学家谈了数小时之久。
夜深了,当我准备向众人告辞时,这位植物学家突然在主人面前对我大加恭维,说我是“最富激励性的人”、“最有意思的谈话家”。
坦白说,我丝毫不认为自己是个有意思的谈话家,因为在交谈过程中我几乎很少说话。因为我对植物学的知识了解有限,堪称贫乏。然而,我非常认真而又专注地倾听他的谈话,并且真的对他所谈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显然,植物学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谈得更加兴趣盎然。
由此可见,当我们想要真诚地恭维一个人的时候,专注地倾听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女士们,假如你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么,你们首先要成为一个善于倾听他人说话的人。就像李夫人所说的:“假如你想使别人对你感兴趣,那么你首先要对别人表现出兴趣。”实际上,你只要问别人一些他们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们谈论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你就能够成功地表现出你对他们的兴趣。
记住,那个正与你面对面进行交谈的人,对他自己、他的需要、他的问题,比对你以及你的问题感兴趣100倍。这个道理很简单,即使非洲发生40次地震,也远远无法引起人们对自己脖子上一点儿小痣的关注。
宽容使人更幸福
罗宾是著名的心理医生,住在华盛顿。一次,我专程去华盛顿拜访他。晚宴期间,他为我讲述了一个故事。
在几年前的“拯救灵魂”公益活动中,罗宾认识了伊丽莎白女士。伊丽莎白女士当时已经59岁了,虽然她来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但是罗宾能看出来她看着那些失足少年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憎恨与厌恶。罗宾很想帮助伊丽莎白女士,因此上前与她打招呼,问她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这时,伊丽莎白女士看着那些孩子恶狠狠地说:“他们都是杀人犯,凶手!”
原来,伊丽莎白女士曾经有个儿子叫乔治,乔治15岁那年,因为意外,被社会上那些游荡的不良少年残忍地杀死了。从此之后,伊丽莎白女士只要看到那些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就会想起儿子的惨死,心中自然充满了憎恨。她很想冲上去杀死他们,那些曾经杀死她儿子的凶手,而且,她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
在了解了这一切后,罗宾知道伊丽莎白女士的内心其实是极度痛苦的。他想帮助她走出阴影,以便开始新的生活。他找到伊丽莎白女士,对她说:“伊丽莎白女士,我能理解您失去爱子的痛苦,也知道您心中的仇恨有多深。其实,这些不良少年也是很可怜的,他们很小就被父母遗弃了,独自在社会上闯荡,而社会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使他们的心灵渐渐扭曲。可以说,从出生那一天开始,这些可怜的孩子就从未感受过温情的滋味。”
“那又如何?”伊丽莎白女士情绪激动地说:“这些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他们夺走了我的小乔治,使我的一生孤苦伶仃,这一点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罗宾没有放弃,依然尝试解开伊丽莎白女士心中的死结:“那只是一个意外,您应该放下心中的怨恨。我可以向您保证,只要您宽容地对待这些孩子,让他们干涸的心灵感受到爱与温情,也许,您的小乔治就会回来的!”
在罗宾反复的开解下,伊丽莎白女士最终放下了心中的仇恨。她开始试着走近这些孩子,给予他们爱和关怀。她不仅开始全身心投入“拯救灵魂”的社会公益活动,而且还常常去她家附近的少年犯罪中心,近距离地接触那些曾经令她深恶痛绝、恨之入骨的孩子。渐渐地,她发现了那些孩子隐藏在凶残与玩世不恭后另一面的真实与善良,并且开始发自内心地接受这些孩子。后来,她也像其他人一样认养了两个孩子。当那两个孩子改邪归正、步入社会后,她又认领了另外两个孩子。这种做法,使她从心底里彻底放下了仇恨,开始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失足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