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裴行俭征虏
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表面上接受唐朝分封,背地里却与吐蕃勾结,入侵安西。高宗想要发兵征讨,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担当这个任务。当时,裴行俭又被高宗重用,提拔为吏部侍郎。裴行俭一人奋然献议,说道:“现在吐蕃非常强盛,李敬玄失责,刘审礼殉难,怎能又为西方生事呢?如今波斯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泥涅斯在京师做人质,何不派人把他送回,到时候从突厥、吐蕃两国经过,相机行事,说不定能不劳而定呢!”高宗同意他的建议,随即派裴行俭送波斯王回去,并封他为安抚大食使。原来,波斯国在突厥西南,汉晋时本是个强国,后来到南北朝时,势力渐渐衰弱。突厥强盛,经常蹂躏波斯,波斯更加困苦。西方又有一个大食国,陈宣帝时,出了一个谟罕默德。他新创一个教,自封为教主,教徒非常多,他们以传播宗教为名,侵略邻近的国家,波斯就首当其冲被他们攻击。贞观初年,谟罕默德死了,他的后人还是多次侵扰波斯西境。波斯东面被突厥侵扰,西面被大食进逼,几乎快要灭国了,幸亏突厥被大唐歼灭,东面没有了顾虑,但是西面还是被大食进逼。于是,波斯派使臣到大唐进贡,请求大唐保护。
后来,波斯王伊嗣俟被大食国追击,逃到吐火罗,不久过世了。他的儿子卑路斯,跟着父亲避难,后来被吐火罗发兵送回。大食国虽然暂时没有攻打波斯,但是他们始终不肯罢手。没办法,卑路斯只好向大唐求援。当时,高宗正派使臣到西域,分设州县,于是,高宗在疾陵城建立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为都督;卑路斯让儿子泥涅斯到大唐做人质。调露元年,卑路斯去世,泥涅斯应该回国继承王位,于是,裴行俭想乘着护送泥涅斯回国的时机,袭击西突厥。高宗同意了裴行俭的建议,随即派裴行俭送波斯王回去,并封他为安抚大食使。然后,裴行俭又奏请高宗,调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将,和他一起出行。
大军到达西州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裴行俭故意放出风声说等天凉再前进。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害怕唐军袭击,于是派人去侦察,听说唐军暂时不前进了,就渐渐地放松了警惕。裴行俭召集安西四镇的酋长,故意对他们道:“我生平最喜欢打猎,今天正好想出去放松一下,你们谁愿意和我一起去?”酋长们历代以打猎为生,听说要打猎,都愿意跟着去,连酋长的子弟们,也都欢呼雀跃,要一起去。裴行俭又说道:“你们既然愿意跟我一起去,那么就要听我的指挥。”大家又齐声答应。于是,裴行俭挑选了一万番兵,让他们在前面开路。裴行俭走到离阿史那都支营帐十多里的时候,裴行俭派人去向阿史那都支问安。阿史那都支突然看到大唐使臣,一开始心中非常不安,后来见使臣很和气,又听说裴行俭是来打猎的,而且带的都是当地的番兵,所以就放心了。于是,阿史那都支率领五百多亲兵,去拜见裴行俭。裴行俭假装热烈欢迎,但是暗中设下埋伏,等待阿史那都支的到来。阿史那都支一到大营,裴行俭就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没费多大力,就把他们全部拿下。阿史那都支还有一个主帅名叫遮匐,在西面防守,裴行俭亲自率领骑兵杀过去。遮匐猝不及防,也只好束手投降。裴行俭捉住两个酋长,大功告成,就留下王方翼驻守安西,修筑碎叶城,并在石头上铭刻文辞,记述功绩。自己押着两个酋长凯旋回京。
高宗很高兴,在宫中赐宴裴行俭,当面夸奖他:“你不远万里,孤军深入,兵不血刃,抓住夷族叛党,可以说是文武兼备。”于是高宗封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阿史那都支等,在狱中监禁,死于狱中。
不久,高宗又封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讨伐东突厥。原来,裴行俭出使波斯时,单于大都护府(原云中都护府)忽然发生叛乱,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擅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背叛大唐,塞北的二十四个州酋长一起造反响应他。高宗派单于府长史萧嗣业,及右领军卫将军苑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人率军出征讨伐。刚开始,萧嗣业等人百战百胜,渐渐地,萧嗣业等人有些忘乎所以。一天夜里,雨雪交加,沙漠中没有一个行人,萧嗣业认为敌军不会来犯,于是就放松了警戒,在营中大摆酒席。谁知,这时突厥兵全部出动,杀入唐营。萧嗣业在慌乱中先行逃走,其余的唐军顿时溃乱,死的死,伤的伤。最后,苑大智、李景嘉等人引兵断后,萧嗣业等人才逃回了都护府。
接到战败的消息后,高宗非常生气,大发雷霆。萧嗣业被流放到桂州,苑大智、李景嘉被免官。高宗又派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与丰州都督程务挺,幽州都督李文暕一起,率领三十万大军,奔赴北方,去平定单于府叛乱。
唐军到了朔州,裴行俭对部将道:“行军作战要讲究战略战术,萧嗣业有勇无谋,所以战败,我们千万不要像他那样。”于是,裴行俭假装安排三百辆粮车,每辆车里埋伏五名战士,全都拿着短刀强弩,蜷伏在粮车内,外面用几百名老弱残兵看护着,慢慢地往前走。另外,裴行俭还在险要地方埋伏精兵几千人,接应这支假粮车队伍。突厥的骑兵登高遥望,看到有粮车到来,立即上前攻夺。护粮的老弱残兵全部弃车逃走,任由番兵把粮车抢走。番兵赶着粮车来到有水草的地方,一边解下缰绳喂马,一边到车上取粮,这时,埋伏在车上的战士冲了出来,把番兵杀得人仰马翻,番兵赶紧逃走。接着,路边埋伏的精兵又杀出来,把番兵几乎全都杀死。从此,唐军粮车路过,番兵再也不敢靠近。
唐军来到黑山,泥熟匐和奉职两人,带着骑兵前来迎战。裴行俭按兵不动,任由番兵前来骂阵,裴行俭下令只准守,不准攻。等番兵泄气时,裴行俭命令程务挺、李文暕二将为左右翼,自己为中军,出其不意包抄番军。番将奉职中箭,被唐军捉住,泥熟匐还想逃跑,裴行俭大声喊道:“谁能活擒泥熟匐,赏万金!谁能杀死泥熟匐,赏千金!无论我军还是敌军一律给赏。”番兵知道打不过唐军,听到这喊声,连忙倒戈,把泥熟匐刺死,提着他的人头来投降。裴行俭言而有信,马上履行承诺,又用降兵做向导,直攻敌军老巢。阿史德温傅留守巢穴,听说泥熟匐等人全军覆没,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飞一般逃到狼山去了。大唐派户部尚书崔知悌前往定襄,抚慰将士,并且处置剩下的贼寇,裴行俭率军东归长安。
到了开耀元年,阿史德温傅又迎立颉利的儿子阿史那伏念为可汗,再次侵犯原、庆二州。于是,高宗又派裴行俭去征讨,并封左武卫将军曹怀舜及幽州都督李文暕为副将。
曹怀舜率步兵开路,刚好遇上伏念的大军。伏念用诈降计骗过了曹怀舜,曹怀舜没有防备,被伏念趁机袭击,弃军逃回长城口。裴行俭来到陉口,接到曹怀舜兵败的消息,就按兵不动。接着,裴行俭一面派使臣跟伏念议和,结为同盟,劝他进攻阿史德温傅;一面又向阿史德温傅写信,约他抗击伏念。阿史德温傅和伏念两人一个在外面行军,一个在家里防守,无法见面,正中了裴行俭的反间计。
裴行俭又侦查到伏念的军需藏在金牙山,于是暗中派骑兵去截击,最终把敌军的全部军需都截获了,就连伏念的妻子儿女也一并抓住。伏念惊惶失措,逃到保细沙。裴行俭又使副将刘敬同、程务挺等人连夜追击,逼得伏念没有办法,只得把阿史德温傅绑住,献给唐军。伏念和阿史德温傅都做了俘虏。
突厥被扫平,太子又生了个儿子,名为重照,双喜临门,于是高宗改年号为永淳。刚刚过了一个多月,西突厥的后人阿史那车薄又率领十个部落造反,高宗想要裴行俭率军出征。大军还没出发,裴行俭就因病而亡,享年六十四岁。高宗追封他为幽州都督,谥号献。
裴行俭是闻喜人,从小写得一手好字。他的草书、隶书都写得非常好,跟褚遂良、虞世南齐名。长大后,学习战术,军事才能超乎常人,而且看人很准。当时,华阴人王勃、杨炯,范阳人卢照邻、义乌人骆宾王,都是以文艺著名,李敬玄非常看好他们,于是将他们四人分别介绍给裴行俭。裴行俭私下对李敬玄道:“用人要先看人的气量和见识,后看才华。王勃等人虽然有才华,但是都很浮躁,不适合做官。只有杨炯比较沉稳,可以一用。”李敬玄当时还不信,后来都应验了。王勃渡海落水,受惊吓过度而死。卢照邻得了大病,痛不欲生,自杀而死。骆宾王成了徐敬业的府僚,徐敬业造反死后,骆宾王不知所终。只有杨炯在盈川当县令,一直到老。裴行俭手下的副将,也大多是名将。攻破阿史那都支时,裴行俭曾获得个一玛瑙盘子,宽二尺多,非常漂亮。裴行俭把盘子出示给将士们看,一个将士不小心把盘子打碎了,吓得直哆嗦,一直在地上不停磕头。裴行俭笑道:“不要这么惊慌,你又不是故意的。”每次战胜回朝,裴行俭就把所得的赏赐,全都分给部下,因此裴行俭病死后,将士们都非常不舍。
裴行俭死后,西征没有了统帅,亏得安西都护王方翼与西突厥十部落,在伊犁河交战,大获全胜,阿史那车薄逃走,西突厥才又被平定。
东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又占据住黑沙城,并侵犯并州和单于府北境,杀死岚州刺史王德茂,分兵四处抢掠。唐朝廷又封薛仁贵为右领军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率兵至云州,阿史德元珍望风而逃。薛仁贵大捷而还,到代州时得病,很快逝世。高宗听闻讣告,追赠薛仁贵为左骁卫大将军。
此时,吐蕃也入寇河源,唐侍御史娄师德,出任河源军经略副使,与吐蕃兵角逐在白水涧旁,娄师德八战八胜,杀得吐蕃灰心丧气,回国去了。高宗封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兼左骁骑郎将。娄师德是郑州原武人,以进士出身,转历武阶,度量弘远,智勇深沉。自裴行俭去世后,能文能武的唐臣,要推这娄师德了。
唐室御夷攘狄,除了太宗亲自出征之外,全赖这班武臣猛将。高宗虽然庸弱,还有好几个宿将留遗,出平外乱,所以太宗高宗时代,大唐声威,遍及四方。当时,朝廷依次置都护府,镇抚东南西北,都护府下有都督,有刺史,都督管辖府,刺史管辖州,都护统由唐廷派遣,都督刺史,往往就地选任,番部的酋长大多担任此类职务。这时,唐朝廷一共开列了六个都护府,分别如下:
(一)安东都护府。初治朝鲜之平壤城,后移至辽河沿岸之辽东城。
(二)安北都护府。初治郁督军山之南麓狼山府,后移阴山之麓中受降城。
(三)单于都护府。治山西之大同府,西北之云中城。
(四)北庭都护府。治天山北路之庭州。
(五)安西都护府。治天山南路之焉耆。
(六)安南都护府。治岭南之交州。
这东西南北四方,只有南方用兵最少,不战自服。一些小国陆续入朝,如占婆、真腊、扶南、阇婆、室利佛逝等国,都通使唐廷,唐朝威力,可算得古今少有了。就是海外诸国,也有很多乘着海陆交通工具,来到大唐通商传教,教派又有数种,分别如下:
(一)祅教。系西洋人曾吕亚斯太所创,素尚拜火,故又称拜火教,波斯人大多崇拜此教,后来改宗回教。
(二)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所创,源出拜火教,回纥人大多崇拜此教。
(三)景教。即耶稣教之一派。唐贞观年间,波斯人阿罗本,带着景教经典来长安,太宗也很崇信,为建景教寺于京师,高宗时更命各州设景教寺,后改称大秦寺。
(四)回教。即摩诃末教,盛行于大食国。
(五)佛教。汉时已入中国,唐玄奘求经天竺,带归长安,佛教益兴。日本僧道昭最澄空海等,亦入唐传佛法,互证玄理。
这个时期,大唐国力非常强大,当时有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传诵,正是大唐民富国强的真实写照。
原文在六#9@书/吧看!
高宗经常往来东、西两都,外族使臣也跟着来拜见。高宗晚年,武氏专权,经常到光顺门接受各国来使的拜见,摆出一副皇帝的架势。武氏还鼓动高宗,把五岳全部封禅,又下令在嵩山南面特别建造奉天宫。
监察御史里行李善感对高宗劝谏道:“陛下以前封禅泰山,告识太平,求得吉祥,祭祀的隆重程度已经足以和三皇五帝媲美。近年来收成不好,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这时候如果再大肆建造宫殿,劳民伤财,岂不是让百姓失望?”高宗虽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害怕武氏,只好不理会。
武氏这个人不仅喜欢铺张浪费,而且狠毒暴虐。她贬黜杞王李上金和邹王李素节,又逼死了曹王李明,整天行凶逞威,弄得朝廷乌烟瘴气,暗无天日。
杞王李上金,是高宗的妃子杨氏所生,武氏恨杨氏得宠,就把杞王贬到澧州。李素节为萧淑妃所生,萧淑妃被冤死后,李素节被贬为申州刺史。李素节写了一篇《忠孝论》,表明自己的忠诚,仓曹参军张柬之把这篇文章秘密地交给高宗,想要高宗保护李素节,谁知被武氏知道,她找了个借口把李素节贬到袁州。曹王李明是太宗的小儿子,母亲是巢刺王妃。永隆年间,曹王因为太子李贤的事,被贬为零陵王,后来迁到黔州。都督谢祐接到武氏的密旨,把李明逼死了。还有英王李哲的王妃赵氏,是高祖的女儿常乐公主的女儿,高宗对待公主很好,武氏非常嫉妒,于是把气全都撒在英王妃的身上。武氏把英王妃幽禁起来,还不给她吃饭,把英王妃活活饿死在宫中。
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被封为太平公主,最得母亲的宠爱。仪凤年间,吐蕃想要娶公主,武氏舍不得把女儿远嫁,就拒绝了吐蕃的和亲。
后来,高宗见公主喜欢薛绍,就把公主嫁给了薛绍。薛绍的母亲是太宗的女儿城阳公主,她先嫁给了杜荷,杜荷犯罪被杀,她又改嫁薛瓘。
薛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叫薛顗,二儿子名叫薛绪,薛绍最小,长得非常英俊。太平公主也长得国色天香,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特别恩爱。只是武氏听说薛顗的妻子萧氏和薛绪的妻子成氏都不是什么豪门,竟然让他们两人离婚再娶,她对内侍说道:“我的女儿是金枝玉叶,怎么能和那些老百姓的女儿做妯娌呢?”当时,有人提醒说:“萧氏是萧侄的孙女,萧侄也是前朝的功臣呢。”武氏听了这话,才没有让他们离婚。
到了高宗末年,高宗又改年号为弘道,并打算去嵩山封禅,于是驾幸嵩山脚下的奉天宫。忽然,高宗头晕得很厉害,眼睛几乎不能看东西了。太医张文仲和秦鸣鹤两人上奏,道:“这是肝风上逆,必须扎针才能治好。”当时,武氏正好在旁边,听见二人这样说,非常生气:“你们两人是不想活了吗?皇上的身体能用针扎吗?”张文仲和秦鸣鹤两人吓得要死,慌忙跪地磕头。高宗说:“太医也是为了给朕治病,想把病治好,怎么说有罪呢?朕头痛得厉害,快点给朕针灸吧。”两人这才敢起身,为高宗进行针灸。还别说,这针一扎,皇上立即感觉好多了。高宗非常高兴地说:“朕的眼睛好了,你们两人的手艺不错啊。”武氏听了高宗的话,立即起身拜天道:“这都是上天所赐,怎敢不拜谢上天呢?”拜完,武氏转身向内,拿来一百匹彩段,赏赐给两位太医。张文仲和秦鸣鹤两人连忙谢恩出去。不久,高宗旧病复发,还是头晕眼花,于是又召张文仲和秦鸣鹤两人来针灸。武氏说道:“针扎一次可以,但是不能再次扎了,况且针灸治疗也不是什么好办法。”随即,武氏请高宗回到东都。
难道武氏这样做是真心爱高宗吗?其实不是。高宗现在已经年过半百,精力衰退,而武氏的年龄比高宗还要大三四岁,偏偏她生得异常丰采,远远地望去并不像五六十岁的妇人。而且武氏身体非常好,高宗反而身体越来越差,于是武氏看他不中用了,当着高宗的面祝他的病赶快好,但背地里希望高宗快点死。
高宗的头晕病非常严重,等回到东都,就一病不起。高宗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于是下诏让太子李哲代理朝政,命令裴炎、刘景先、郭正一三人辅佐太子。又过了几天,高宗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半夜就召来裴炎等人接受遗诏,随即高宗就归天了。高宗享年五十六岁,在位三十四年,年号改了十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