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高宗废立太子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二十八回高宗废立太子

吐蕃国的国相禄东赞,悉心处理朝政,把吐蕃国治理得越来越强盛。禄东赞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叫钦陵,他的才智不比父亲差,禄东赞死后,钦陵就继续掌管国事。钦陵的三个弟弟赞婆、悉多、于勃论也很有军事才能,统领军队。因为与大唐有嫌怨,他们率军接连攻破了西域十八个州,又联合于阗,袭击龟兹,攻下拨换城。这消息传到京城,朝廷撤销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封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及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让他们率军去征讨吐蕃。

薛仁贵等人奉命西行,大军来到大非川,将要前往乌海时,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道:“前面就是乌海,乌海路途险峻,听说当地还有很多瘟疫,我军如果深入,实在是死路一条。但是既然奉命前来,又怎能贪生怕死?但是死中也要求生。现在大非岭地势比较平坦,可以修两处栅栏,藏好军需,留一万军兵坚守。我带骑兵急速前进,日夜兼程,攻其不备,一定能战胜敌军的。”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道:“我如果到了乌海,就派骑兵回来运军需,你一定要保护好军需,千万不要随便乱动。”郭待封连忙答应。薛仁贵率领骑兵出发,命令阿史那道真跟着,大军日夜兼程往前赶,刚到河口,就遇到好几万吐蕃兵,据险把守。薛仁贵亲自冲锋,手持大戟,杀入敌阵,敌军吓得四处逃散。唐军一拥而上,杀敌无数,夺得了一万多头牛羊。接着,唐军乘胜追击,来到乌海城下。这时,薛仁贵派领一千多骑兵,回大非川接运军需。谁知留守大非岭的郭待封早就把军需送给敌军了。

原来,郭待封曾经当过郑城镇守,职位跟薛仁贵相同,现在却只能当个副将,心里非常不满,不愿意听从薛仁贵的安排,竟然自作主张地带着军需缓慢前进。刚走一半,吐蕃发兵二十万前来拦击,郭待封来不及躲避,只好接战,一番激烈战斗后,被吐蕃兵杀得大败,慌忙逃命,还把几百车军需全都丢了。

薛仁贵还在乌海城等着郭待封,却只等来了阿史那道真一路军兵,并不见郭待封到来。一会儿骑兵来报,说郭待封已经把军需丢了,薛仁贵不禁大惊,道:“军需一失,我军还能在这里久留吗?”当下薛仁贵下令退军,从小道回到大非川。郭待封也带着剩余的军兵在大非岭驻扎。两军刚一会师,突然胡哨四起,吐蕃国相钦陵带着四十万大军杀来。薛仁贵正要列阵跟他开战,谁知郭待封的部下已经先逃了,郭待封也骑马逃去,顿时军心大乱。钦陵的部下都是久经训练的劲旅,恁你薛仁贵如何有能耐,握着一枝铁戟,也敌不过四十万蕃兵,两军开战,唐军逃的逃,死的死。薛仁贵知道打不过敌军,连忙跟阿史那道真杀开一条血路,边打边退。直到天黑,钦陵才收军不追。

薛仁贵清点人数,大军十成中已经伤亡七八成了。薛仁贵没办法,只好和阿史那道真商量派使臣议和。钦陵也不想穷逼,只是要求唐军不进入吐谷浑,就可以议和。薛仁贵很无奈,只好答应,然后带着败军回到长安。高宗听到兵败的消息后,非常生气,派大司宪乐彦玮到军中询问兵败的原因,并把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三人押到京师,把他们革职查办,全都贬为庶人。

吐蕃于是吞并了吐谷浑,把吐谷浑的余众迁到灵州居住。随后,吐蕃派大臣仲琮来大唐进贡,高宗召见仲琮时,问他吐蕃的风俗怎样。仲琮答道:“吐蕃地薄气寒,风俗朴素,怎么能跟中国相比呢?但是,吐蕃法令严整,上下一心,所以能一直这么强盛。”高宗又问道:“吐谷浑与吐蕃,都是亲邻,吐蕃叛乱弃和,占据吐谷浑,朕派薛仁贵等人去平定吐谷浑,吐蕃又发兵攻击,这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我国真的敌不过吐蕃吗?”琮顿道:“臣只是奉命来进贡的,其他的事,臣不知道。”高宗认为仲琮很会说话,备了厚礼让他回去。

高宗想要再次出兵西征,但是苦于没有统帅,而且高丽的余部经常叛乱,新罗王金法敏,收留叛徒,从中作乱。于是高宗暂停西征,先处理东征。高宗封高侃为东川道行军总管,让他发兵征讨高丽叛兵,虽然多次告捷,但是一直没有成功。高宗再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让他跟卫尉卿李弼,燕山总管李谨行等人,一同讨伐新罗的叛王,大获全胜。这次东征,大将李谨行多次立下战功,而且他的妻子刘氏防守伐奴城,多次率兵杀退敌军,被高宗封为燕国夫人。李谨行进封为东安镇抚大使,进逼新罗,三战皆捷。新罗王遣使谢罪,并且进贡财物,高宗才赦免他的罪行。后来,大唐遣送高藏、扶余隆归国,让他们各自抚慰故土人民。高藏被封为朝鲜王,扶余隆被封为带方王,但是,高藏至辽东后谋叛,大唐将他流放而死,扶余隆害怕新罗,始终观望,不敢回故都,不久又退回内地,于是高丽百济,几乎全部并入新罗。这时,刘仁轨已升官至尚书右仆射,出任洮河镇守使,防御吐蕃。

没过多久,大奸臣许敬宗因病辞官,没有多久就死了。高宗封戴至德为左仆射,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同三品。右仆射本来是刘仁轨,因为他出镇洮河,所以暂时虚位以待。偏偏李敬玄与刘仁轨不和,每次刘仁轨向高宗上奏事情,李敬玄就从中阻挠,刘仁轨很是不平。正好,吐蕃屡次侵犯边境,于是,刘仁轨就向高宗推荐道:“李敬玄非常有才识,不是臣能所及的,请让他来镇守河西,免得臣误了事。”

高宗不知刘仁轨的隐情,于是命李敬玄代替刘仁轨西征。李敬玄一再推辞,说自己没有领兵的才能。高宗觉得很厌烦,恼怒道:“刘仁轨如果要朕亲自去,朕也只好去的,卿为什么总是推辞辞呢?”李敬玄听了这话,这才不敢说话,惶恐地接受皇命。于是,高宗封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让他率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人,统兵十八万代替刘仁轨镇守。

李敬玄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兵打仗,而且非常胆小怕死。刘审礼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做事只顾前,不顾后。大军进入吐蕃境内,李敬玄是沿途逗留,刘审礼却带兵往前冲,就这样前后相隔很远,导致刘审礼陷入敌中。吐蕃国相钦陵带着十万军兵,把刘审礼团团围住,刘审礼只望李敬玄来救他,偏偏李敬玄不来,一时冲不出敌阵,身中数箭,被吐蕃兵擒去。钦陵擒住了刘审礼后,就率军来攻打李敬玄。李敬玄听说刘审礼被擒,慌忙退走,逃到承风岭的时候,敌军已经漫山遍野,蜂拥而来。承风岭下面有大沟,李敬玄在大沟的一边坚守,钦陵就在对面高山屯兵,钦陵紧逼唐军,吓得李敬玄愁眉苦脸,不知道怎么办。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百济降将)颇有胆略,乘着天昏月黑的时候,带着五百名敢死士潜入敌营。钦陵按兵自守,不为所动,怎奈右营部将跋地设带兵逃走,害得钦陵也不能坚持,只好撤军。黑齿常之从容带兵回来,李敬玄才得以退到鄯州。监察御史娄师德有勇有谋,李敬玄战败后,都是他收拾残局,稳定军心。高宗派他到吐蕃议和,吐蕃大将赞婆率军来迎接,娄师德苦口婆心地开导,讲清利害关系,说得赞婆心悦诚服,情愿和好。从此,吐蕃兵多年没有再入侵大唐边境。

从薛仁贵退败,到李敬玄败还,时间已经过八九年,大唐改年号两次,咸亨(总章之后的年号)四年,改为上元,上元二年,又改为仪凤。话说武氏掌权后,高宗得了头眩病,经常不能上朝,所以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武氏说了算。武氏虽然聪明,但是为人阴险毒辣,如果有人不听她的话,跟她对着干,那就是死路一条,就连她的至亲骨肉也不例外。

武氏的母亲杨氏生了三个女儿,大姐早年守寡,妹妹已经身亡,武氏就是二女儿。另外,武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哥叫武元庆,二哥叫武元爽,这两个哥哥和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对武氏的母亲很不礼貌,武氏没有入宫时,经常遭遇他们的白眼,因此武氏母女非常恨他们。武氏得宠后,被封为皇后,母亲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武元庆被封为中正少卿,武元爽被封为少府少监,武惟良被封为司卫少卿,武怀运被封为淄州刺史。荣国夫人对武惟良说:“你们以前是怎么对待我们的,你还记得吗?现在怎么样呢?”武惟良说:“我们因为是功臣的后代,所以入朝为官,现在做了皇亲愈加显赫,但是我反而害怕官位越高,更加危险。”荣国夫人听了这话,更加恨武惟良等人,于是劝武氏贬武惟良为始州刺史,贬武元庆为龙州刺史,贬武元爽为濠州刺史。武元庆忧虑而死,武元爽因事被流放到扬州,也死了。

韩国夫人出入宫中,一来二往,就与高宗勾搭上了。韩国夫人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娇小可人。高宗很好色,见一个,爱一个。母女二人都做了高宗的情人。时间一长,被武氏知道了,武氏却装着不知道,仍然和姐姐来往,而且更加亲密。武氏经常和她吃饭,喝酒,一次在酒中放进毒药,将姐姐毒死了。高宗以为韩国夫人是因病死的,还偷偷地哭了几场,为了报答韩国夫人的情意,高宗加封她的女儿为魏国夫人。魏国夫人感激万分,更想以身相报,弄得高宗更加怜爱,几乎要册封她为妃嫔,只是碍着武氏的面子,没有说出口而已。武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待时机除掉魏国夫人。

一天,武惟良、武怀运入朝觐见,向高宗献上一种非常新鲜好吃的食物。武氏抓住这个机会,想了一计,她派最贴心的人在食物中下毒,然后找魏国夫人来尝鲜。魏国夫人高兴极了,没有防备,吃后肚子就疼得在地上打滚,一会儿就七窍流血而死。武氏连忙派宫女去找高宗,一口咬定是武惟良、武怀运下的毒。武氏哭着说武惟良、武怀运一定是打算毒害皇上,结果魏国夫人倒霉,被毒死了,皇上应该厚葬魏国夫人,还要追究武惟良、武怀运的罪责。高宗失去了心爱的人,又听到武氏这么说,顿时非常恼怒,没有调查真相,就把武惟良、武怀运兄弟二人处斩。武氏还把武惟良、武怀运二人改姓蝮,让韩国夫人的儿子贺兰敏之奉祀武士彠。魏国夫人发丧,贺兰敏之前往吊唁,高宗靠在棺材旁边大哭,贺兰敏之也哀哀痛哭。武氏心想:“这个孩子哭得这么伤心,恐怕会怀疑我。”过了几个月,武氏把贺兰敏之贬出京城,贺兰敏之最后死在了被贬的地方。不就,武氏的母亲杨氏病逝,被追封为鲁国夫人,又加封武士彠为太原王,封鲁国夫人杨氏为王妃。

上元元年,高宗自称天皇,封武氏为天后。武氏内心阴毒,但是装得很宽厚仁慈。她写了十二项惠民的改革措施,请高宗施行。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农桑,减轻赋税,裁军,广开言路,理顺人才选拔制度,教化民风等等。高宗觉得这些措施很不错,同意颁布,文武百官和百姓都夸皇后贤明,高宗也对武氏大加赞美。武氏还祭祀先蚕神,亲自养蚕。

太子李弘仁孝谦谨,是个不错的孩子。他见母亲专权,有时就劝谏母亲几句,忤逆母亲的意思,武氏非常不高兴。有一次,李弘知道萧淑妃有两个女儿,一个是义阳公主,一个是宣城公主,因为母亲的关系被幽禁起来,已经三十多岁了,还没出嫁。李弘请母亲放她们出嫁,武氏更加不高兴,她就把两位公主下嫁给宫中的卫士,从此,武氏就动了杀子之心。

高宗为李弘迎娶裴居道的女儿为太子妃,裴女非常有妇道,但是武氏不喜欢,太子也对裴女白眼对待。上元二年初夏,太子李弘跟着高宗来到合璧宫,武氏亲自赐酒给太子,李弘以为母亲是一片好心,没有在意,就多喝了几杯。临走时好没什么事,一切都好,等回到宫中才觉得肚子疼痛难忍,没过几天就死了,年仅二十四岁。高宗痛失爱子,非常难过,几乎痛不欲生,经过侍臣的多方劝慰,才缓过来,太子死后的丧葬制度使用天子的礼仪。太子妃裴氏,痛失夫君,更因为武则天经常虐待她,她就更加难过了,很快也死了。

李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李贤,李哲,李旦,都是武氏亲生。其中李贤最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曾被封为雍王,高宗也很爱他。李弘死后,高宗就立李贤为太子。

两年后,高宗又下诏改年号,改仪凤为调露,然后带着武氏巡幸东都洛阳,命李贤代理朝政。为什么武氏突然去洛阳呢?原来,武氏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后,经常梦到两人披头散发,七窍流血来向她索命,把武氏吓得要死。后来,武氏疑心病越来越重,有时醒着,也觉得他们的鬼魂在身边。所以武氏想换个环境居住,于是她在长安东北角另建了一座蓬莱宫。武氏把蓬莱宫建得非常华丽,比旧宫有过之无不及,武氏和高宗都搬了过去,称旧宫为西皇宫,新宫为东皇宫。住在新皇宫里,武氏还是感觉两个厉鬼在跟着她,于是她召来巫师,多方破解都没有用。正谏大夫明崇俨懂一些旁门左道,就劝武氏迁居到洛阳,这样就能避邪,于是,武氏就和高宗一起来到东都洛阳。

到了洛阳,武氏果然神清气爽,什么厉鬼都没有了。于是,她跟高宗一住就是几个月,听说太子李贤在朝主政非常得心应手,大臣们都夸他贤明,高宗就放心了。不料,明崇俨到武氏面前胡说:“太子命薄福浅,当不了皇帝。英王李哲长得像太宗,相王李旦的相貌也是富贵之相,只能在这两个人当中选一个立为太子,这样才能保证江山稳固。”武氏非常信任崇俨,开始后悔当初不该立李贤为太子,只是李贤没有犯错,没有借口废了他。但是,她还是亲自编写《孝子传》《少阳政范》等书,陆续赐给李贤,书中暗含着训斥的意思。李贤本是个聪明人,看出了母亲的意思,于是母子之间渐渐产生了隔阂。

第二年,高宗改年号为永隆,还是与武氏住在洛阳。明崇俨在返回长安的路上,被强盗杀了。武氏怀疑是李贤指使的,于是大力搜索罪证,但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找到。李贤总是活在恐惧之中,于是,开始沉浸于酒色。李贤将家奴赵道生收为男宠,经常赐给赵道生财物,司仪郎韦承庆上书劝谏,李贤不听,反而斥责韦承庆。韦承庆将此事报告给武氏,武氏就把李贤召到洛阳,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个人去搜查东宫,还秘密嘱咐他们一番。然后,三人在东宫搜出铠甲几百具,作为李贤谋反的证据。他们又利诱赵道生诬告太子,说明崇俨是太子害死的。于是,武氏提出大义灭亲,要把李贤处死。高宗出面替儿子求情,武氏这才废李贤为庶人,将他幽禁起来,然后流放到巴州,改立李哲为太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