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李勣灭高丽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二十七回李勣灭高丽

本来,铁勒各个部落归降大唐后,相安无事,这样过了几年,到了龙朔年间,回纥部落酋长比粟,伙同仆骨、同罗两个部落侵犯大唐边境。高宗封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封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和燕然都护刘审礼为副总管,封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副总管,让他们各率领大军万人,去讨伐回纥。回纥也召集了十多万人马前来应战唐军。薛仁贵带着几十名骑兵走在前面,正好与敌军相遇。敌军见他人少,就只挑了几十名精兵前来挑战。薛仁贵大喝一声:“番军不要走!来见识见识本将军的箭法。”说完,薛仁贵就拉弓射箭,只听到飕的一声,只见敌军的第一人从马上摔下,当场毙命。薛仁贵又喊道:“番兵注意!看本将军的第二箭!”然后第二个骑兵又被射死。薛仁贵再次喊道:“看本将军的第三箭!”这次,薛仁贵虚拉一下弓,把番军吓得东躲西藏,胆战心惊。薛仁贵笑着道:“像你们这些没用的废物,还来打什么仗?本将军的箭还没出手呢,你们就这么惊慌,我来挑一个大胡子的人,赏给他一箭。”敌军中有个络腮胡子的人,听到这句话就拔马逃跑,薛仁贵从背后一箭穿心,当场落马而亡。三箭射完,唐军大部队也赶到了,敌军都要逃跑,薛仁贵又大喊一声:“你们想活命,就赶快投降,否则我军一齐放箭,你们谁也活不了。”敌兵已经被薛仁贵吓坏了,只好全都下马,跪地投降。

薛仁贵收降了两万多人,其余的敌军都从碛北逃跑了。薛仁贵担心投降的敌兵不好控制,发生兵变,就假装命令敌军跟着唐军翻越天山,等到了山顶,薛仁贵又下令,把投降的敌兵一齐推下山谷。天山两旁都是悬崖峭壁,敌军全部坠入山谷,摔死了。薛仁贵带兵追赶北逃的番兵,又是大获全胜,还活捉了叶护兄弟三人。将士们编了句顺口溜:“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铁勒九姓,吃了这个打败仗之后,哪里还敢再来!高宗封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让他带兵安抚投降的部落。契苾何力只带了五百精骑来到铁勒的部落中,番兵全都吓得直哆嗦。契苾何力对他们说:“我大唐都知道你们不愿意打仗,是被逼迫的,所以特别派我来赦免你们的叛逆之罪,你们只要把罪魁祸首的人交给我,那么其他的人就都不追究罪责了。”番兵听了这样的话,就捉住叶护及设特勒(官职名)等二百多人,交给契苾何力。契苾何力责备他们造反,将他们立即正法,其他人都没有追究,铁勒部落从此安定。

第二年,高宗又让郑仁泰去扫平铁勒的残兵败将,把燕然都护府设在回纥,改名瀚海都护。把瀚海都护迁到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以大漠为界。大漠以北归瀚海,大漠以南归云中。后来,又改称瀚海都护为安北都护府。

这时,西突厥又发生战乱,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设计害死了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后来,阿史那步真也死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带领西突厥剩下的部众,归附了吐蕃。吐蕃松赞干布死后,孙子继位,国相禄东赞摄政,西突厥十姓归附之后,声势更加强大,于是想吞并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被打败后,带着弘化公主逃往凉州。大唐派苏定方统军声援吐谷浑,并且调停两国战事。吐蕃入朝,向高宗面陈吐谷浑罪状,且请求与吐谷浑和亲,高宗不许,于是吐蕃不服,倔强如故。唐朝廷拟招抚西突厥,令其与吐蕃绝好,于是封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将军,兼匐延都督,以此遏制吐蕃,阿史那都支接着诏敕,表面上受命,暗中仍与吐蕃连和,偷偷地侵犯大唐边境。

龙朔四年正月,高宗改年号为麟德,准备举行封禅大典。李义府和许敬宗狼狈为奸,趁机卖官,制定新礼仪,改定官名,并参与修订国史和民族志。他们二人拉帮结派,铲除异己,揽权营私,他们的子女家人,也横行霸道,不守国法。

高宗知道一些情况,就当面警告李义府。李义府却不高兴地问:“是谁告诉陛下的?”高宗道:“你还用问朕吗?”李义府也不谢罪,昂头就走,高宗非常生气。一次,李义府与术士杜元纪穿便装出城,观看风水。有人告诉了高宗,高宗怕他们有阴谋,就派李勣去捉拿他们审问。谁知还真审出了很多罪状,于是,高宗撤了李义府的官职,流放到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一带),朝廷内外,个个拍手叫好。只是许敬宗仍然很得势,所有的封禅礼仪,大多数由许敬宗制定。

麟德二年,高宗让许敬宗修订奠献礼仪。皇上先祭拜,皇后再祭,太妃燕氏终祭。文舞用功成庆善乐,武舞用神功破阵乐。礼仪制定后,高宗下诏东行封禅,暂定洛阳宫为东都。高宗带领太妃、皇后等人先到洛阳休息几天,再向东出发。出发时,高宗的仪仗队和护卫队长达几百里。从十月出发,十二月才走到泰山。高宗车驾经过寿张县时,高宗听说有个叫张公艺的人,一家九世同堂,历代都受朝廷的表彰,高宗就前去拜访。高宗问他九世同堂的秘诀时,张公艺就写了一百个“忍”字献给高宗。高宗连声说好,还赏给他很多金银。高宗车驾到达社首山下,驻扎下来。

到了元旦这一天,高宗在泰山南麓祭祀天帝,第二天,高宗祭泰山,第三天高宗拜社首和地神。每次高宗祭拜后,宦官拥着武氏跟着登坛祭拜。武氏用的帷帐非常漂亮,光彩夺目。到太妃的时候,又换一种帷帐,没有武氏登坛那么威风。

祭拜完后,高宗大赦天下,改元乾封。满朝的文武百官全都升官晋爵,让百姓欢聚饮酒七天。返回长安时,路过曲阜,高宗又拜了孔子家祠,封孔子为太师。高宗还专门到亳州,拜老子庙,尊老子为太上元元皇帝。一直到初夏,高宗才回到京城。

因为东征告捷,高宗正想要平定高丽。不料,这时候高丽派使臣来大唐求援。

高丽和大唐是敌人,为什么反过来向大唐求援呢?原来乾封元年,高丽泉盖苏文去世,他的大儿子泉男生代为摄政。有一次,泉男生外出巡视,让弟弟泉男建、泉男产守城。谁知,泉男建自立为摄政王,发兵攻打哥哥男生,男生无家可归,来到保别城,派儿子献诚到大唐求援。高宗立即封契苾何力为安抚使,左金武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一同为行军总管,让他们率军征讨高丽。高宗还封献诚为右武卫将军,让他做向导。

庞同善和献诚首先进入高丽境内,遇上一支守军,被唐军打散。男生率兵前来迎接,男生被大唐封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并封为玄菟郡公。高宗又封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让他带领左武卫将军薛仁贵等人,水陆并进,援助契苾何力、庞同善等人的军队,并让契苾何力、庞同善等人,接受李勣调配。

李勣渡过辽河,到达新城,召集将士们,说:“新城是高丽的西部门户,一定要先拿下来。”随后,李勣指挥军兵占领了城西以南的山冈,从上面俯瞰城中的情况。李勣命令军兵接连向城中射箭,城中的敌军非常害怕,绑着城主前来投降。李勣派契苾何力进城防守,庞同善、高侃为犄角,并留下薛仁贵往来接应各路大军,自己率领大军继续进攻,接连拿下了十六座城池。男建果然带兵来偷袭高侃营寨,被薛仁贵中途击退,大败而归。高侃接着进军金山,金山地势险要,守军又多,见高侃率兵来到,敌军奋力出击,高侃抵挡不住,只好往回撤。高丽兵不肯罢休,随即追赶过来,正好碰到薛仁贵,薛仁贵横冲入敌军中,敌军被分成两截,高侃又指挥战士反攻,两军合击,杀死高丽兵五万多人。两队人马又乘胜追击,接连拿下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座城,声威大振。

薛仁贵还不肯罢休,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去攻打扶余城。将士们担心他兵太少,劝他不要打,薛仁贵笑着说:“兵不在多,只要运用得当,也能打胜仗。”说完,薛仁贵就带兵直达扶余城下。守兵出城迎仗,薛仁贵用一支大戟前挑后拨,把敌军纷纷击落马。薛仁贵的部下,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雄兵,杀得守兵弃城逃去,薛仁贵就一举拿下了扶余城。扶余附近的四十多座城池都惧怕薛仁贵的威名,全都不战而降了。

李勣听说薛仁贵把扶余城拿下后,非常高兴,立即派侍御史贾言忠回京报告高宗。高宗得到消息后,也非常高兴,让贾言忠回到前线慰问将士们。李勣亲自到扶余城接应薛仁贵,杀退男建的部众,攻破大行城,又攻破鸭绿江上的防御,直捣平壤城。

贾言忠代皇上慰劳军兵,这使得唐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契苾何力先带兵来到平壤城下,李勣率军接着赶到。两军围攻了平壤城一个多月,高丽王高藏知道守不住,便派泉男产带着九十八个人,打着白旗投降唐军。这时,只有泉男建还不肯投降,并且多次派兵夜袭唐营,但都被唐军击败。男建把军事大权交给僧信诚,僧信诚却暗中派人到唐营,说愿意做内应。五天后,僧信诚开城投降唐军。李勣指挥军兵杀进城中。男建正要自杀,但被唐军拦住捆住,唐军又把百济王扶余丰一并拿下,其余的部众全部投降。李勣下令高丽全境投降。高丽一共有一百七十六座城池,除了被攻破的城池以外,没有一处敢抗命。从此,高丽被大唐平定。

李勣班师回朝,途中接到诏敕,让他将高藏等人先献俘昭陵,再献俘太庙,然后奏请受俘,李勣一一遵旨。高宗在含光殿传见高藏等俘虏,高藏等人跪在大殿的台阶下,高宗下旨,赦免高藏、泉男产等人的罪行,还封了他们官爵。只有泉男建、扶余丰两人,罪大难赦,被流放到黔州、岭南。高宗把高丽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统辖高丽,任命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两万军兵镇守。扶余丰的儿子扶余隆早已投降大唐,朝廷封他为熊津都尉,让他招抚余众,并且替他颁敕新罗,让新罗与他冰释前嫌,友好和睦。新罗王金法敏不敢不从,于是和扶余隆在熊津城会盟。刘仁轨代作盟词,让他们放下兵器,从此和睦,然后刘仁轨带着守兵,航海西还。高宗进封李勣为太子太师。

这一年,高宗改年号总章。总章二年冬季,李勣病重。当时他的弟弟李弼在晋州任刺史,高宗调他回京当司卫卿,照顾李勣。李勣一见到弟弟就心情好了很多,对李弼道:“房玄龄、杜如晦两人,一生勤劳、清廉,好不容易撑起门户,却因为儿子的事遭遇灭门之灾,我今天就把我的子孙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替我严厉管教啊!如果他们做了不轨的事,你就先杀了他们,然后上报朝廷,不要让别人笑话我和房玄龄、杜如晦一样。我死后一定不要弄得很奢侈,就给我穿平常的衣服,外加朝服就可以了,如果死后有知,我就可以去拜见先帝了。你一定要照我说的去做,不然,虽然我死了,将来也可能被开棺戮尸呢!”说完,李勣不禁泪流满面,李弼详细地记下哥哥说的话。

后来,李勣病得更重,高宗和皇太子亲自送药给他,李勣立即喝下去。可是家人要找医生给他看病时,李勣却说:“我本是个山东的农夫,为天子卖命,做了这么大的官,已经活了八十多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生死有命,吃药也没用。不过皇上赏赐的药,不敢不喝。此外就不用找医生了。”没过多久,李勣就去世了。李勣对人仁爱,不计较功利。一次姐姐生病,李勣亲自为她煮粥,姐姐说:“家里仆人那么多,你何必受累呢?”李勣答道:“姐姐这么大年纪了,我为你煮粥,也是煮一次算一次了。”姐姐听了这话,非常感动。李勣每次打了胜仗后,总是把功绩归功于将士,并把所得的金钱布匹全都分给手下,所以手下都愿意拼死为他奋战。高宗听到李勣去世的噩耗后,哭着对大臣们说:“李勣对国家忠心,对父母孝顺,历经三朝,功劳显著,没犯过什么过错,可以称得上是社稷之臣。我听说他为官廉洁,如今去世,应该没有什么钱财送终,朕一定要多给一些金银,才对得起忠臣啊!”于是,高宗派人送很多金银给李勣,又追封李勣为太尉,谥号贞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