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百济灭亡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二十六回百济灭亡

褚遂良被贬到爱州后,担心被奸人继续陷害,无法保全今生,于是上表自陈道:往者濮王即魏王泰、承乾交争之际,臣不顾死亡,归心陛下,是时岑文本刘洎,奏称承乾恶迹已彰,身在别所,其于东宫不可少时虚旷,请且遣濮王往居东宫,臣又抗言固争,皆陛下所见。卒与无忌等四人,共定大策。及先帝大渐,独臣与无忌同受遗诏,陛下在草土之辰,不胜哀痛,臣与无忌区处众事,咸无废阙,数日之间,内外宁谧,力小任重,动罹愆过,蝼蚁余齿,乞陛下哀怜,谨此表闻!

此时的高宗已经非常惧怕武则天,不管褚遂良怎样地口吐莲花,也是无益,因此一直压着表文,不交议也不批答。褚遂良忧郁成疾,不久就去世了。武则天听说褚遂良病死了,还觉得来不及陷害他,留有遗憾,于是立即封许敬宗为中书令,教他加害长孙无忌等人。许敬宗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下手,一直都没有得逞。

有一次,洛阳人李奉节上告,说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等人,狼狈为奸,想要造反。武则天命令许敬宗审讯,许敬宗就让韦季方把长孙无忌牵连进来,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韦季方想要自杀,没有成功。许敬宗就向高宗上奏,说韦季方勾结长孙无忌想谋反,因为事情泄露,情急之下才自杀。高宗感到非常惊讶,根本不相信,道:“不可能有这样的事。长孙无忌是我的亲舅舅,怎么可能谋反呢?”许敬宗说道:“臣经常审问他们,长孙无忌想要造反的迹象很明显,皇上如果再不动手,恐怕就晚了。”高宗不自觉地流下眼泪,道:“真是我李家不幸啊!亲戚总是想造反,之前是高阳公主跟房遗爱谋反,现在舅舅也要谋反。如果情况属实,要怎么处置啊?”许敬宗又说道:“房遗爱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与一女子谋反,怎么能成功呢?然而,长孙无忌与先帝同取天下,而且他身为宰相三十年,天下都很忌惮他的威望。如果他想谋反,一呼百应,陛下将派谁去抵抗呢?如今真是上天有灵,用这个小案子就可以发现奸人,皇上要事先防备啊!”高宗慢慢地回道:“等查明了真相再决定吧。”

当日许敬宗没有再审,第二天早朝,他谎称道:“昨天夜里,我已经再次审讯韦季方了,韦季方供认长孙无忌跟他一起谋反。臣反问他:‘长孙无忌是皇室至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是前朝忠臣,为什么要谋反?’韦季方答道:‘长孙无忌曾劝皇上立梁王(李忠)为太子,韩瑗、褚遂良等人都参与了这件事,现在韩瑗、褚遂良等人都已经被治罪,梁王也被废黜,长孙无忌怕被牵连,所以和我同谋。’皇上,臣说的都是事实,请赶紧把长孙无忌捉拿正法,不要再犹豫了。”

高宗又哭着说道:“舅舅就算真要谋反,朕也不忍心杀他啊。”许敬宗又说道:“汉朝的薄昭是汉文帝的舅舅,也立过大功,后来犯了杀人罪,汉文帝就哭着命他自裁,天下人都称汉文帝是明君。现在长孙无忌犯的罪更重,是谋反,皇上决不能姑息。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臣担心皇上再拖延下去,将来发生变故就追悔莫及了。”高宗不知不觉中被许敬宗说服了,在没有亲自审问舅舅的情况下,贬舅舅为扬州都督,安置在黔州,韦季方被砍头。许敬宗又上奏道:“长孙无忌谋反一案,褚遂良、韩瑗、柳奭等人都参加了,于志宁也是同党,请皇上一并问罪。”于是,高宗追撤褚遂良、柳奭、韩瑗的官爵,并免去于志宁的官职。原来,高宗改立皇后时,于志宁虽然没有劝阻,但也没有支持,所以武氏恨他,命许敬宗把他一同陷害。

然后,许敬宗将柳奭、韩瑗二人处斩,还逼长孙无忌自杀。高宗把长孙无忌的家人全都处死,只有他的儿子长孙冲,因为娶了太宗的女儿长乐公主,所以免了死罪,被发配到岭南,褚遂良的儿子褚彦甫、褚彦冲被流放到爱州,途中被杀。三家的财产全部没收,就是他们的其他远近亲戚也发配到岭南,降为奴婢。于志宁也被贬为荣州刺史,连高士廉子高履行,也被指为长孙无忌的同党,贬为永州刺史,所有武氏看着不顺眼的人,几乎全部清除干净。此外的前朝老臣,只有李勣一人讨好氏,没有被撤职。其他的像尉迟恭、程知节等人,幸亏先后去世了,才没有卷入被诬陷的漩涡。梁王李忠也有嫌疑,被贬为房州刺史,后来又经过武氏的撺掇,被废为庶人,幽禁在李承乾被废时居住的旧宅。

后来,武氏经常梦到王皇后和萧淑妃要索她的性命,非常害怕,于是就暗地里让道士郭行真进宫,帮她破解噩梦。宦官王伏胜把这件事告诉高宗,高宗正因为武氏专政,心里很不平衡,于是召来侍郎上官仪,暗地里跟他商量废掉皇后。

上官仪说皇后骄横,天下人都怨气冲天,认为应该要把皇后废掉,这样才能平民怨。高宗就让上官仪草拟一份诏书。上官仪刚走,武则天就匆匆赶到,看到诏书就大骂高宗。高宗吓得要死,连忙把责任推到上官仪的身上。上官仪与王伏胜都曾服侍过原来的太子李忠,武氏就让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和王伏胜串通李忠,阴谋造反。这时候的高宗已经没有一点主意,但又惧怕武氏,于是不管什么父子亲情,一道圣旨就把李忠赐死。上官仪和宦官王伏胜被砍头,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也被处死了,此外还株连了好几十人。从此,军国大权全都掌握在武氏的手上,高宗上朝,武氏在帘子后面坐着,所有的生杀大权全都她说的算,一帮奸臣称皇帝和武氏为二圣。

苏定方自从扫平西突厥后,又在显庆四年,率军出征思结,最终也把思结叛乱扫平了。思结是铁勒别部,曾经由大唐改称蹛林州。思结酋长都曼时叛时服,苏定方偷袭都曼营帐,都曼兵败逃走,苏定方把他抓回,献给了朝廷。

第二年三月,新罗王金春秋向高宗求援。金春秋是女王真德的弟弟,真德在永徽五年病逝,唐廷册封金春秋为新罗王。高丽、百济还是跟新罗不和,合伙攻打新罗,占据新罗三十三城。新罗王金春秋向高宗求救,高宗就派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去讨伐高丽。打退高丽后,唐军就撤兵了。百济在这次战争中没有受到创伤,于是趁着唐军回朝的时机,又侵略新罗。新罗再次向大唐求援,高宗封苏定方为神邱道行军大总管,让他跟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人率领十万大军,水陆齐进出征。高宗又封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让他挑选新罗精兵,跟苏定方的大军一起讨伐百济。苏定方从成山渡海,来到熊津江口,正碰到百济军兵前来防堵,于是,苏定方挥军杀去,杀死百济兵几千人,剩下的一半百济兵拼命往回逃。唐军从后追击,一直追到百济国都。百济国王义慈全力出战,但不是唐军的对手。唐军把他们杀得人仰马翻,天昏地暗。幸亏太子隆及次子泰,从内城领兵出来营救,才使得义慈安全地进入内城,关门坚守。苏定方督军攻扑,义慈非常害怕,带着太子隆连夜逃走,留下次子泰守城。泰竟然自立为王。

太子隆的儿子叫文,还留在城中,他私下对左右道:“王与太子都还在世,叔父就拥兵自立为王,这样即使能击退唐军,我父子也不能存活了。”说着,他就带着左右军兵出城投降,城中百姓也陆续出来投降唐军。苏定方乘胜猛攻,次子泰打不过,只好开城投降。义慈和太子隆听说国都失守,也只好投降大唐。苏定方先安抚好百济的百姓,然后押着义慈父子班师回朝,留下郎将刘仁愿留守百济都城,熊津地势险要,也特派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作为都督,抚治百济百姓。

高宗赦免了义慈,加封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让他们兵分几路攻打高丽。

高宗还封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让他率军去接应苏定方。青州刺史刘仁轨督运东征军粮饷,航海东行,不料遇到飓风,粮船大部分被掀翻,因此刘仁轨被撤职。

百济王义慈原来跟日本通好,结为外援,并派儿子扶余丰到日本,作为人质。百济亡国的时候,百济旧将僧道琛和福信聚集残兵败将,占据了周留城,将扶余丰迎回,立为王,并且派兵围住旧都,想恢复百济国。留守的大唐郎将刘仁愿势单力薄,勉强防守,加上熊津都督王文度,刚一上任就死了,没人帮助,只好火速回京告急。大唐马上重新启用刘仁轨,封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让他率领王文度的旧部,指挥新罗军兵去增援刘仁愿。刘仁轨慨然前往,在路上他对军兵们道:“我此去一定能荡平东夷,颁行大唐历法。大家一定要团结战斗,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接着,刘仁轨制定军规军纪,非常严明,队伍一路与敌军交战,战无不胜。福信分兵堵住熊津江口,竖起两道栏栅,防守很坚固。刘仁轨和新罗兵一同出击,把两道栏栅一举毁掉,敌军被杀的被杀,溺水的溺水,死伤无数。僧道琛听说福信打败了,就将百济都城撤围,退守任存城中。新罗兵粮食吃完后,撤兵回转。于是,刘仁轨与刘仁愿合军,休整人马,暂时按兵不动。

此时,敌军中发生了内乱。僧道琛和福信两人都自称将军,势力差不多,谁也不服谁,互相攻击起来。僧道琛被福信所杀,福信掌管了兵权,指挥大军抵制唐军。

熊津口是百济国都的一道屏障,于是,刘仁轨与刘仁愿就移师熊津,在那里驻守。朝廷任命刘仁愿为熊津都督,命令等待攻打高丽得胜之后,再行进兵。然后,朝廷又调回刘伯英、程名振,调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总管,调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让他们征集三十五路大军,连同番部投降的兵马,立即攻打高丽。

高宗改年号为龙朔,准备亲自出征,被武氏上谏阻止,高宗下诏催促各路人马进军。苏定方先攻到浿江后,之后连连告捷,很快包围了平壤城。高丽莫离支(官名,相当于摄政王)盖苏文,派儿子男生率领几万军兵把守鸭绿江,堵住任雅相的军兵,任雅相不敢前进。这时,契苾何力赶到,主张进攻,当时天气寒冷,江面结冰,契苾何力率军渡过冰面。高丽兵被打得措手不及,立即败走,契苾何力一路追杀,把敌军杀掉了三万多人。男生策马狂奔,还算保全性命。契苾何力想要接着追,不料,任雅相在军中病逝,只好停止进攻,听候朝廷的指示。高宗认为任雅相刚死,行军不利,于是下令契苾何力班师。苏定方久围平壤城,多次进攻不下,再加上天气恶劣,士兵疲乏,也只好收兵。

新罗王金春秋病逝,他的儿子法敏继位,暂时不能援助唐军。高宗下诏给刘仁愿、刘仁轨,说:“攻打平壤城的大军返回之后,熊津势单力孤,守住恐怕很难,你们不如转移到新罗。如果金法敏留你们镇守,你们可以暂时留在他那里,否则的话,你们就走海路回来就行了。”刘仁愿看完诏书后,犹豫不决。

这时,刘仁轨焦急地对刘仁愿说:“平壤城已经退兵了,又要放弃熊津,百济的敌人就会更加嚣张,高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灭掉,这么多年的血战,岂不是白费?!而且,熊津是一座孤城,在敌人的中央,一旦我们有所行动,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就算我们到了新罗,也不过是做一个客人,万一发生什么变动,我们也难免遭祸,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我料想福信凶残悖逆,他们君臣之间相互猜忌,将来内部肯定自相残杀,我们应该坚守,见机行动,一定能获胜的。古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还请总管三思!”刘仁愿道:“刺史说得对,我们应该继续坚守,等待时机。”其他将士也都很赞同刘仁轨的说法,于是,刘仁愿让大军严加守备,等待时机。

忽然,百济王扶余丰派人来前,刘仁愿召使者来军中,问明来意。来使道:“贵军什么时候退兵啊?我大王好派兵护送呢。”刘仁愿还没来得及回答,刘仁轨就在一边答道:“我军很快就回去了,你替我谢谢你们大王的好意,不用他护送了!”来使回去后,刘仁轨道:“贼人认为我们撤兵,正是他们得意的时候,趁这个机会进攻,攻其不备。”刘仁愿非常高兴,立即带兵偷袭支罗城,一战就拿下支罗城,并毁去了岘城、大山、沙井等城池的营寨,还杀了很多敌军。福信听到消息,慌忙增兵坚守岘城。刘仁假装放慢进攻,晚上让军兵用柴草填平敌军的战壕。很快,柴草就跟城墙并肩了,将士们攀草而上,一齐登城。守城的敌军来不及抵抗,只好弃城逃走。刘仁轨安安稳稳地占据了岘城,和新罗接通了粮道,有恃无恐。然后,刘仁愿向高宗请求增兵,高宗下令调集淄、青、莱、海诸州军兵七千人,火速赶到熊津,又封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让他率军继续进攻。百济王扶余丰正在和福信争权,率领亲兵击杀福信,听说唐军来到,急忙向日本求救。日本齐明天皇亲自赶到筑紫(今日本福冈县一带),调兵援助百济,谁知,齐名天皇在路上生了大病,刚到筑紫就死了。皇太子天智掌管朝政,再派部将阿昙比逻夫、阿部比逻夫等人,出动一百多艘战舰支援百济王,又派三万兵马作为后应。

“这时,孙仁师已经来到熊津,与刘仁愿、刘仁轨的大军合军,气势非常强盛。将士们想要进攻加林城。刘仁轨说:加林是水陆要冲,地形险固,我们如果急攻,伤亡肯定很大,缓攻又旷日持久。我们不如直捣周留城,周留城为敌人的巢穴,敌人的头目都聚集在这里。如果攻下周留城,余城不战自下了。”于是,孙仁师、刘仁愿会同新罗王从陆路进兵,刘仁轨与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及粮船从熊津进入白江,跟陆军会师。刘仁轨大军刚到白江口,就碰到百济王扶余丰与日本兵驾船前来。刘仁轨看到此时是顺风,就马上用火攻,猛烧敌船,一时间火光冲天,海水都烧成了红色。日本将军阿昙比逻夫等人想冒火来战,但是火势太大,这些人全都被烧得焦头烂额,一步都不敢上前。这时,岸上战鼓喧天,唐将孙仁师、刘仁愿等人带兵杀到,阿昙比逻夫等人无心恋战,慌忙转舵逃走了。百济王扶余丰逃到了高丽。唐军立即攻打周留城,扶余丰的儿子忠胜、忠志等人,率兵投降大唐,从此百济灭亡。

捷报传到大唐朝廷,高宗召孙仁师、刘仁愿回朝,留刘仁轨镇守百济。刘仁轨清点户口,安抚百姓,分封官员,修桥,补路,筑坝,颁布唐朝的历法,百姓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片和睦。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刘仁愿回到京城,高宗亲自慰劳。刘仁愿道:“这都是刘仁轨的功绩,不是臣能相比的。”高宗就破格提拔刘仁轨六级官阶,并封为带方州刺史,还替他在京城中修建府邸,安顿他的全家老小,赐给刘仁轨很多的金银财宝。

百济平定之后,大唐正打算进攻高丽,偏偏铁勒部又背叛大唐,屡次攻打大唐边境,于是,高祖派遣将士讨伐铁勒,暂将高丽搁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