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人生巅峰(5)
第25章人生巅峰(5)
事之中又判为两端焉:曰虚事,曰实事。虚事者,如经之三《礼》,马之八《书》,班之十《志》,及三《通》之区别门类是也。实事者,就史鉴中已往之事迹,分类纂记,如《事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及我朝《渊鉴类函》《子史精华》等书是也。尔所呈之目录,亦是抄摘实事之象,而不如《子史精华》中目录之精当。余在京藏《子史精华》,温叔于廿八年带回,想尚在白玉堂,尔可取出核对,将子目略为减少。后世人事日多,史册日繁,摘类书者,事多而器物少,乃势所必然。尔即可照此抄去,但期与《子史精华》规模相仿,即为善本。其末附古语鄙谑,虽未必无用,而不如径摘抄《说文》训诂,庶与《尔雅》首三篇相近也。
余亦思仿《尔雅》之例抄纂类书,以记日知月无忘之效,特患年龄已衰,军务少暇,终不能有所成。或余少引其端,尔将来继成之可耳。
余身体尚好,惟疮久不愈。沅叔已拔营赴庐江、无为州,一切平安。胡官保仙逝,是东南大不幸事,可伤之至。
紫兼豪营中无之。兹付笔二十支、印章一包查收。蓝格本下次再付。
澄叔处尚未写信,将此送阅。
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四日
【精彩点评】
《尔雅》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是一部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书,即中国古代词典。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即“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这部书也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参考著作。这部书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经后人增益而成。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作者可能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现存《尔雅》为19篇,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有3卷20篇。唐朝以后《尔雅》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经典格言】
目录分类,非一言可尽。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若从本原论之,当以《尔雅》为分类之最古者。
写信条理清楚即可
(1862年7月22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沅、季二弟左右:
沅信并祭文稿一件,情极沉挚,辞尤雅丽,似近日大有长进。弟平日写信条理清晰而失之繁冗,往往于业经说明之事,再加一二层,反觉无当。此次一意承接,不漏不蔓,可喜之至。此后弟每动笔,不患其不明,患其太多。意尽则止,辞足则止,不必再添也。
银票不停片刻,不少分厘,弟可遍告各处。不仅弟营为然,弟与季合统二万一千人,每月所收各卡厘金,约计二万金,余再嘱隋龙渊解六万三千金,当办得到,弟尽可放心。
宁国克复,弟处二十日尚无确耗,此后宜专派多人在外探信。至要至要。
同治元年六月廿六日
【精彩点评】
同治元年六月初三,曾国藩与彭玉麟为元臣余阙修墓。此时,安徽省印委各职空缺,人员紧缺,曾国藩每天都会接见州县佐杂三人,畅谈吏治之法。接到总理衙门的咨文,担忧江浙的民众会遭受蹂躏,六月初六便向朝廷奏请:“请勿裁撤南洋通商大臣之缺,改为长江通商大臣,专办濒江四省中外交涉事件。所有广东、闽、浙三省,即由监督道员经理。又奏拣员署理安徽各府州县之缺,开单呈览。安徽地方渐次克复,急需讲求吏治,请敕下吏部,于本年新进士、拔贡两班掣签分发之时,皖省多分十数员,庶几正途较盛,气象一新。”六月十五日,鲍公超攻克宁国府城。贼目洪容海以宁国县城归顺。六月十六日,曾国荃击退金陵来犯的贼人。
同治元年的六月,曾国藩的公务一如既往的繁忙,但在闲暇之余,他依旧关心着家中弟弟们、子侄们的品行修养,甚至连写信这种微微小事都挂在心上。曾国藩教导两位弟弟写信要简洁精炼,要克服语言繁冗现象。这和当下我们所推行的写作原则倒是一致,用“缩词减字”和“删繁就简”的方法将文章写得简洁精炼。
【经典格言】
不患其不明,患其太多。意尽则止,辞足则止,不必再添也。
为子弟请师当请严而有恒者
(1860年12月6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沅弟左右:
步拨递到廿一夜来缄。李卿云归,又带到十八夜缄。余于初八日交手卷及日记于杨镇南之哨官萧祥云,不知何以至今未到?应饬杨镇南即将该哨革去。
廿九日记中记作梅之言,不知渠何以全不向余提及。猫面脑之事,弟克复安庆后,当归家妥办。如洪家执意不肯,只好略略迁改,移于夏家契地内。但求大致稳妥,不必泥于阴地一线之说,反诒求福太过之讥。
鼎三明年读书,应请先生。余心中无人,请弟与季酌定。朱洪章添两哨,即当批准,弟可先令其速招。鲍镇已奏复勇号,当略高兴。芝生不肯就馆,弟请师,当请严而有恒者,又不专好用自己工夫之人,或请省城朋友亦可。此事关系极大,不可草率。省中间有著名善教书者,却不在学问大也。澄弟信寄阅。
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精彩点评】
“严师出高徒”是中国几千年教育的老话,是说“严师”才能出“高徒”,“高徒”需要一名持之以恒的“严师”。它充分反映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对于请师、请什么人为师做了一番精辟的讲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为子弟择师注重“学问之大”,更注重“严而有恒者”。“严”是一种责任使然,但要“恒”则是一种毅力和修养。《左传》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要把一个散漫、粗鲁、叛逆的人,培养成一个有文化、有道德、于国于家有用的上进的好学生,不仅需要老师具备责任感,还需要拥有宽广的胸襟和德行,方能完成教书育人这项长期性和系统性兼具的工作。
【经典格言】
弟请师,当请严而有恒者,又不专好用自己工夫之人,或请省城朋友亦可。此事关系极大,不可草率。省中间有著名善教书者,却不在学问大也。
切莫错过好光阴
(1863年4月11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字谕纪泽儿:
二月廿一日在运漕行次,接尔正月廿二日、二月初三日两禀,并澄叔两信,具悉家中五宅平安。大姑母及季叔葬事,此时均当完毕。
尔在团山嘴桥上跌而不伤,极幸极幸。闻尔母与澄叔之意欲修石桥,尔写禀来,由营付归可也。《礼》云:“道而不径,舟而不游。”古之言孝者,专以保身为重。乡间路窄桥孤,嗣后吾家子侄凡遇过桥,无论轿马,均须下而步行。
吾本意欲尔来营见面,因远道风波之险,不复望尔前来,且待九月霜降水落,风涛性定,再行寄谕定夺。目下[1]尔在家饱看群书,兼持门户[2]。处乱世而得宽闲之岁月,千难万难,尔切莫错过此等好光阴也。
余以十六日自金陵开船而上,沿途阅看金柱关、东西梁山、裕溪口、运漕、无为州等处,军心均属稳固,布置亦尚妥当。惟兵力处处单薄,不知足以御贼否?余再至青阳一行,月杪即可还省。南岸近亦吃紧。广匪两股窜扑徽州,古、赖等股窜扰青阳。其志皆在直犯江西以营一饱,殊为可虑。
澄叔不愿受沅之赐封。余当寄信至京,停止此举,以成澄志。
尔读书有恒,余欢慰之至。第所阅日博,亦须札记一二条,以自考证。脚步近稍稳重否?常常留心。此嘱。
涤生手示
澄叔此次未另写信,将此禀告。
同治二年二月廿四日
【注释】
[1]目下:即当前。[2]兼持门户:兼顾负责家里的事。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