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人生巅峰(3)
第23章人生巅峰(3)
【精彩点评】这封信中,曾国藩举了三个不同方式的自强以表达对九弟“自强者每胜一筹”观点的看法,并列举了古往今来诸多人物事迹强调“胜人处求强”。在曾国藩看来在自我修养上求强是可以的,但逞能斗狠就不应该了。逞能,说到底只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敬。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最终只会把自己人为地陷入到孤立境地,结果路越走越难。所以逞强斗狠终归会失败。不过,人若是在自修处求强,追求的便不再是对他人的优越,而是自我超越。假以时日,人会在不断地自修中变得完善和强大,这种强大就是曾子、孟子和孔子告知仲由的强大,是君子所要尽力珍惜、保持和追求的。
【经典格言】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864年7月19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沅弟左右:
接弟十二夜信,知连日辛苦异常,猛攻数日,并未收队,深为惦念。弟向来督攻,好往来于炮子如雨之中,此次想无二致也。
少荃前奏至湖州一看,仍回苏州。此次十六启行,不知径来金陵乎?抑先至湖州乎?“难禁风浪”四字璧还,甚好甚慰。古来豪杰皆以此四字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何呢?是近了还是远了?工作中遇到不公正的事情,在生活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我们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面对身边的人,我们应掌握一种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怎样维护一个良好的处世环境,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孟子说:“尊重你的道德,喜欢你的礼仪,就可以畅然自得了。所以,士人贫贱时也是行为不失礼、思谋不失义的。得了富贵之后,也不远离他的道德。贫贱而不失其礼义,所以寒士能够长存世间不失为士;富贵时而不远离道德,百姓便不至于失望。古时人得志,便有恩泽加惠于百姓;不得志,那就修养自己一身的品行,表现于世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一种豁达的处世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精彩点评】
湖州于初三日失守,可悯可敬。
顺问近好。国藩手草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且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沅弟左右:
(1863年12月22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治事之外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
【经典格言】
【注释】
【经典格言】
[1]邵子:即宋代哲学家邵雍。[2]穑:收割庄稼。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
(1862年6月11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沅弟、季弟左右:
帐篷即日赶办,大约五月可解六营,六月再解六营,使新勇略得却暑也。抬小枪之药,与大炮之药,此间并无分别,亦未制造两种药。以后定每月解药三万斤至弟处,当不致更有缺乏。王可升十四日回省,其老营十六日可到,到即派往芜湖,免致南岸中段空虚。
【精彩点评】
【注释】
弟读邵子[1]诗,领得恬淡冲融之趣,此是襟怀长进处。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自李白、韩退之、杜牧之则豁达处多,陶渊明、孟浩然、白香山则冲淡处多。杜、苏二公,无美不备,而杜之五律最冲淡,苏之七古最豁达,邵尧夫虽非诗之正宗,而豁达冲淡,二者兼全。吾好读《庄子》,以其豁达足益人胸襟也。去年所讲“生而美者,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一段,最为豁达。推之即“舜禹之有天而不与”,亦同此襟怀也。
吾兄弟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
子弹日内装就,明日开行,不知果赶得上否?余启行之期,仍候弟一确信也。
顺问近好。兄国藩手草
六月十六日午初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2],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余所以令刻“劳谦君子”印章与弟者,此也。
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去冬之买犁头嘴、栗子山,余亦大不谓然。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已。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接时,吾未及见,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6],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廿三日张成旺归,接十八日来缄,旋又接十九日专人一缄,具悉一切。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3],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满[4],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5]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曾国藩颇有远见,看到自己位居显位,而自己的弟弟又都手握重权,担心会招来别人的忌恨和指责,生出事端,正是月盈则亏,斗斛满了就要被人刮平,而人过于成功就会由上天来刮平,而上天会派人刮平。与其遭别人刮平整治,不如自己时刻谨言慎行、谦恭好学,日日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以便使自己能不会因为现在的成就自满。为了自我刮平,他提出用劳、谦、廉来时刻提醒自己。劳就是要不乏辛劳地自我警醒,努力做事,多多反省自己。谦就是谦虚的意思,他指出两个弟弟没有经过请示,而自己贸然招兵,言语又有失谦虚,连自己的随从都表现嚣张,这样的行为态度是非常危险的,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切不能骄傲,以免招来灾祸,而廉就是廉洁的意思,他认为沅弟用钱不当,告诉他不要再给亲朋银钱,以免落下贪官的罪名,让人捕风捉影。这三个字非常重要又实用,作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谨记这三个字,不断修炼自己,不断攀登高峰,才能有所成就。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安居的时候,应该想到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够这样做事才会事先有所准备,有所准备才可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到来。唐太宗曾对自己的近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以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顺从了,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见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持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说起居安思危,“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这两句话最为经典。在家族兴盛显赫的时候,就该为将来可能面临的一切状况做好事先准备,这样才能让家族长久地兴旺下去。
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此余所深信,而弟宜默默体验者也。
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曾国藩的性格,受祖父曾玉屏和母亲江氏的影响很大。曾玉屏常对家人说的一句话,就是“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这句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做了两江总督之后,他还以祖父的这句话教自己的弟弟,并认为“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这句话自然是在提醒人要有股子执着,不轻言放弃,不轻言败的志气。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正是曾国藩一生成就的写照。从与太平军初始的屡战屡败到之后的屡败屡战;从办理湘军水师,一败于靖港,再败于湖口,将士们都愿意离开水师而做陆军,曾国藩一直凭借“倔强”之气咬紧牙关将局面维持了下来,而后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艰难困苦,正是上天磨炼英雄的时机。天下事,只要能够坚忍不懈,便能够有志者事竟成。
【精彩点评】
【精彩点评】
无为之贼十九日围扑庐江后,未得信息。捻匪于十八日陷宿松后,闻廿一日至青草塥。庐江卢长庆、桐城周厚斋均无信来,想正在危急之际。成武臣亦无信来。春霆廿一日尚在泥汊,顷批令速援庐江。祁门亦无信来,不知若何危险。少荃已克复太仓州,若再克昆山,则苏州可图矣。吾但能保沿江最要之城隘,则大局必日振也。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