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人生巅峰(1)
第21章人生巅峰(1)
(1860年—1864年,收录曾国藩从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的家书)修身之道
满招损,谦受益
(1860年12月6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沅弟、季弟左右:
恒营专人来,接弟各一信,并季所寄干鱼,喜慰之至。久不见此物,两弟各寄一次,从此山人足鱼矣。
沅弟以我切责之缄,痛自引咎,俱蹈危机,而思自进于谨言慎行之路,能如是,是弟终身载福之道,而吾家之幸也!季弟信亦平和温雅,远胜往年傲岸气象。
吾于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日进京散馆,十月廿八日早侍祖父星冈公于阶前,请曰:“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1]。今吾仅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唐虞之恶人,曰“丹朱,傲”,曰“象[2],傲”,桀纣之无道,曰“强足以拒谏,辨足以饰非”,曰“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皆傲也。
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傲字。昨日徽州未败之前,次青心中不免有自是之见,既败之后,余益加猛省。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余于初六日所发之折,十月初可奉谕旨。余若奉旨派出,十日即须成行。兄弟远别,未知相见何日?惟愿两弟戒此二字,并戒后辈当守家规,则余心大慰耳!
咸丰十年十月廿四日
【注释】
[1]耳提面命:形容当面倾听殷切恳诚的教诲和希望。[2]象:传说中先古舜帝的弟弟。
【精彩点评】
1859年9月,石达开自湘南退入广西,曾国藩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制定以湖北为基地的四路图皖方略。1860年,趁太平军集中兵力二破清军江南大营之际,曾国藩与胡林翼率湘军进围天京西线重镇安庆,并于桐城部署重兵准备阻击援军。同年夏,清廷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总统四省军务,并令其驰援苏南。他上疏力陈攻占安庆不仅关系淮南全局,且为将来克服金陵的根本,坚持不撤安庆之围,自己率领一军进驻安徽祁门,准备进军苏南。
升任两江总督后,曾国藩个人及家族愈发风光。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再次提到过世祖父的遗训,并向弟弟们规劝“满招损,谦受益”,“大官大贵人家的失败,不是傲,就是惰”。要求他们遵守家规,戒傲戒惰。而“满招损,谦受益”的谚语对大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意思是规劝世人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当一个人官高禄厚、登峰造极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准备,万一有什么不幸或变故的话,也不至于一蹶不振。凡事应留余地。俗语也说,“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人如果能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自当好自为之,知机善退,才不会招致失败。
【经典格言】
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惟谦谨是载福之道
(1861年2月13日与四弟曾国潢书)
澄侯四弟左右:
腊底由九弟处寄到弟信并纪泽十一月十五、十七日等语,具悉一切。
弟于世事,阅历渐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1],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均非好气象。贤弟欲戒子侄之骄,先须将自己好议人短,好发人覆之习气,痛改一番,然后令后辈事事警改。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2]为第一义。弟若能谨守星冈公之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医药,不信地仙),又谨记愚兄之去骄去惰,则家中子弟日趋于恭谨而不自觉矣。
此间军事如常。左鲍二军鄱阳、建德交界之区,尚未开仗,贼数太多,未知能否得手。祁门、黟县、渔亭等处尚属平安。余身体无恙,惟齿痛耳。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正月初四日(十一年第一号)
【注释】
[1]发人之覆:斥责人家的失败。[2]晏起:晚起。
【精彩点评】
写这封信时,曾国藩驻军安徽祁门。曾家的子弟几乎个个成才成器,或成为曾国藩事业的得力助手,或成为其家族的薪火传人。他们以自己的业绩验证了曾家所传家训的效用。正如良师的光彩要靠高徒来衬托一样,父兄的家教也要靠子弟的成就来增添说服力。这些不仅展示了曾国藩望弟成才的苦心,更表现了其儒家文化忠实继承者的道德风范。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再次向弟弟们不厌其烦地讲“戒骄戒傲”,唯谦谨是载福之道。做人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短处的人容易骄傲自满,喜欢到处炫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夸耀自己,这种行为是阻碍进步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自我夸耀,骄傲自满。因为喜欢炫耀是一种浅薄的行为,真正拥有丰富学识的人往往都是谦虚的人。学习求知需要我们对自己有清醒认识,既要能看到自己拥有的优良品质,也要能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不隐藏自己所有,也不自夸自己所有,这样能促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经典格言】
弟于世事,阅历渐深,而信中不免有一种骄气;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阅历少则自诩智识
(1861年5月4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沅、季弟左右:
廿四日一日未接信,焦急之至。廿四夜三更接沅弟廿三辰正信,具悉一切。
东路廿二小挫一次,幸仅三营,或无大碍;然狗逆窥破官军之伎俩,其焰益长矣。大凡人之自诩智识,多由阅历太少。如沅弟屡劝我移营东流,以为万全之策,而不知我在东流,若建德失陷,任贼窜入饶州、浮、景,我不能屏蔽,面上太下不去,是一难也;我居高位,又窃虚名,夷目必加倍欺凌,是二难也。兄弟但知其利,不知其害。此自诩智识,由于阅历少也。季弟近日料徽州之必克,料左军之必败,不凭目击,但凭臆断,此自诩智识,由于阅历少也。沅弟服狗逆善于寻间而入,而不知城贼数万,命悬呼吸,日日将官兵营盘一一看透,毫发毕露,仅留菱湖中段为城贼一线生路。沅弟不知为城贼之蓄谋久计,而认为狗贼之突来急计,是亦阅历少也。季弟急于出壕搦战,但料贼党之未必真悍,而不知官军之大不可恃,是亦阅历少也。目下兄所虑者,虑两弟致书胡、多,急于救援,胡、多急于赴援。再有挫失,则大局或致决裂。若两弟不急求援,胡、多能坚坐不动,专待李、鲍二军往援,则四月初八九必有大转机矣。
多公马队精悍异常,步队则新营太多,恐难深恃。往年与鲍同战,去年与李同战,故所向有功;若令多独当一路,恐难免千虑之一失。且黄文金、林绍璋、洪仁玕、陈时永等皆在桐城,其众必有十万八万之多。若多公来援安庆,狗逆拒之于前,黄、林等蹑之于后,必难得手,且恐挂车河营盘或有疏失。故余愿弟多守数日以待李、鲍二军,不愿多公之来援。鲍公初一必到江滨,弟可放心。
咸丰十一年三月廿五日
【精彩点评】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家、统帅。他两眼下有痣,远望如四眼,人称“四眼狗”,胡林翼曾评价他说:“贼中精锐,只四眼狗一支耳,他何足虑耶!”可见其何等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在这封写给曾国荃、曾国葆的书信中,曾国藩以与陈玉成的战事为端,告诉弟弟们阅历少则智识短。越是无知的人,就越自高自大,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实很愚蠢。殊不知阅历是人生成长的催化剂,人也不可能关起门来空想,只有把阅历和现实相结合,才会获得新的见识。在任何时期给予我们的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积累得越多,人越成熟;经历得多,生命有长度;经历得广,生命有厚度;经历过险恶的挑战,生命有高度;经历过困苦的磨炼,生命有强度;经历过挫折的考验,生命有亮度。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满的人生。
【经典格言】
大凡人之自诩智识,多由阅历太少。
君子应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1862年7月6日与曾国荃、曾国葆书)
沅、季弟左右:
专丁来信,应复者条列如左:
(一)援贼大至,余甚为悬系[1]。崇天义张姓,似是去春守徽州者,诡计甚多,打硬仗亦不甚悍。伪忠王前年十月在羊栈岭,去年春在建昌等处,均不甚悍,专讲避实击虚。弟所部新勇太多,总以“不出壕浪战”五字为主。如看确贼之伎俩,偶然一战,则听弟十分审慎出之,余但求弟自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