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窘困的团练大臣(7)
第19章窘困的团练大臣(7)
(三)调军出战,不可太散,慈谕所戒极为详明。昨在岳州,胡林翼已先至平江,通城屡禀来岳请兵救援,是以于初五日遣塔、周继往。其岳州城内王璞山有勇二千四百,朱石樵有六百,男三营有一千七百。以为可保无虞矣,不谓璞山至羊楼司一败。而初十开仗,仅男三营与朱石樵之六百人,合共不满二千人,而贼至三万之多,是以致败。此后不敢分散,然即合为一气,而我军仅五千人,贼尚多至六七倍,拟添募陆勇万人,乃足以供分布耳。(四)破贼阵法,平日男训诫极多,兼画图训诸营官。二月十三日男亲画贼之莲花抄尾阵,寄交璞山,璞山并不回信,寄交季弟,季弟回信,言贼了无伎俩,并无所谓抄尾阵。寄交杨名声、邹寿璋等,回信言当留心。慈训言当用常山蛇阵法,必须极熟极精之兵勇乃能如此。
(五)拿获形迹可疑之人,以后必严办之,断不姑息。
以上各条,谨一一禀复,再求慈训。
男谨禀,廿五日巳刻
【精彩点评】
这是一封曾国藩向父亲禀报军中事务的书信,而曾父不是官员也不是曾国藩的上司,曾国藩怎么会跟父亲讲军中事务呢?原来,太平军进入湖南后,湘乡县四十三都,几乎都招募乡勇,团结自保。因为曾国藩的地位,曾父被公选为湘乡县的团练总领。加上家中几个儿子都积极投身于此事,于是一来二往曾父对战事了解得就越多。在写给儿子的信中,他向曾国藩指出吃饭宜早、扎营要实、出战戒散、讲求阵法、严防奸细等。
【经典格言】
调军出战,不可太散。
沅甫九弟左右: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外澄弟信一件,温弟信一件,山写信一件,陈心壶家信一件,京信一件。
衡州捐项究竟何如?便中可一打听。永丰大布厚而不贵,吾意欲办好帐房五百架,宽大结实,以为军士寒天之用。澄弟若可承办此事,望与尧阶细商,即在本邑捐项内支用。余不一一。望敬禀父亲大人、叔父大人,军中匆忙,不及楷禀也。
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弟之综理密微,精力较胜于我……至规模宜大,弟亦讲求及之。但讲阔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
湖口贼舟于九月初八日焚夺净尽,湖口、梅家洲皆于初九日攻克。三年积愤,一朝雪耻,雪琴从此重游浩荡之宇。惟次青尚在坎窞之中,弟便中可与通音问也。润翁信来,仍欲奏请余出东征。余顷复信,具陈其不宜,不知可止住否?彭中堂复信一缄,由弟处寄至文方伯署,请其转递至京。或弟有书呈藩署,末添一笔亦可。李迪庵近有请假回籍省亲之意,但未接渠手信。渠之带勇,实有不可及处。弟宜常与通信,殷殷请益。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两省大府及各营员弁、江省绅民,交口称颂,不绝于吾之耳;各处寄弟书,及弟与各处禀牍信缄,俱详实妥善,犁然有当,不绝于吾之目。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邓师终日端坐,有威可畏,文有根柢,又曲合时趋,讲书极明正义,而又易于听受。葛师志趣方正,学规谨严,小儿等畏之如神明,而代管琐事亦甚妥协。此二者,皆余所深慰,虽愁闷之际,足以自宽解者也。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九月廿四日六叔父六旬晋一冥寿,焚包致祭。科一、科四、科六亦往与祭。关秀姑娘于十九日生子。临三、昆八于十月初一日散学,拟初间即往邹至堂处读冬书,亦山先生之所荐也。枚谷先生十月中旬可散学,亦山先生不散学。科四已读《离娄》八页,科六读至“点尔何如”,工课尚算有常。家中诸事,弟不必挂虑。
(1858年5月21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大抵贼于水战一事,极为无能……若使我兵勇自顾其船,不将船炮送他,渠亦断不能拢来追我。
[1]弆:收藏,保藏。
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只以阴分素亏,血不养肝,即一无所思,已觉心慌肠空,如极饿思食之状,再加以憧扰之思,益觉心无主宰,怔悸不安。
大抵贼于水战一事,极为无能。渠所用者民船,每放一炮,全身震破,所掳水手,皆不愿在贼中久住。又以所掳之百姓,令其勉强打桨,勉强扶舵,皆非其所素习。即两次得我之船,得我之炮,皆我兵勇自先上岸,情愿将船炮丢弃与他,是以大败。若使我兵勇自顾其船,不将船炮送他,渠亦断不能拢来追我。此屡次打仗,众勇所亲见而熟知者。渠得我之战船洋炮,并不作水战之用。以洋炮搬于岸上扎营,而战船或凿沉江心,或自焚以逃,亦未收战船之用。惟贼中所擅长制胜者,在渔划百余号,每战四出围绕,迷目惊心。此次余亦办得小渔划百廿号,行走如飞。以后我军见贼小划,或不致惊慌耳。
【精彩点评】
作为晚清统治集团的重心人物,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历经十余载的南征北战,终将曾占据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军镇压下去,为延长清王朝半个多世纪的寿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并赢得了“中兴名臣”的显赫名声,其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纵观曾国藩的治军思想,其内容主要围绕着维护封建礼教和镇压农民起义,以儒家学说作为建军和治军之本,选将用人提倡“忠义血性”,治军倡导“仁礼忠信”和“以诚为本”,对将领要求“勤恕廉明”,以及创造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一套战争指导原则。作为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和洋务派,他的有关军事改革思想及实践,是有清一代所未有的,打破了清王朝在军事制度上的僵死局面,使腐朽的八旗、绿营制度寿终正寝,并开启了洋务运动之先河,使传统军事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毫无疑问,这对近代中国军事思想的进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兄国藩草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六月,船厂修造战船完工。广东总兵陈辉龙到长沙添造浅水拖罟二号。李孟群在广西招募的千余名水兵来到长沙与曾国藩新招募的水兵一起日夜操练,以期缴剿。七月初一,收复了岳州。七月廿八日,湘军由陆路进攻太平军,廿九日,水军与敌人大战,太平军溃不成军。闰七月初三,水陆两军四获胜仗。攻破敌营十三座,灭敌二千余人。李孟群、杨载福等率水师火烧敌船,乘胜攻击,尽平沿江两岸贼垒,穷追二百多里至嘉鱼县境。曾国藩督水军出江,进驻螺山。闰七月初九,驰奏水陆两军大胜,水陆屡捷,乘势扫荡,贼垒悉平,难民焚香跪道以迎。曾国藩对军队约束严明,秋毫不犯,抚恤疮痍。
【精彩点评】
咸丰四年闰七月十四日
【注释】
【经典格言】
【精彩点评】贼于水战一事极为无能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阘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抱,此次殊乏长进。弟当趁此增番识见,力求长进也。
弟在营须保养身体,肝郁最易伤人,余生平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兹着王芝三赴吉,报家中近日琐事,并问迩好。余俟续具。
迪庵嘱六弟不必进京,厚意可感。弟于迪、厚、润、雪、次青五处,宜常常通问。恽廉访处,弟亦可寄信数次,为释前怨。《欧阳文忠集》,吉安若能觅得,请先寄回。
廿二日写就一函,拟交首宅来足带省。廿二夜灯后,右九、金八归,接弟十五夜所发之信,知十六日已赴吉安矣,遂不寄首宅信。屈指计弟廿四日可抵营,廿五六当专人归来,今日尚未到家,望眼又复悬悬。
沅甫九弟左右:
吉字中营尚易整顿否?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弟之综理密微,精力较胜于我。军中器械,其略精者,宜另立一簿,亲自记注,择人而授之。古人以铠仗鲜明为威敌之要务,恒以取胜。刘峙衡于火器亦勤于修整,刀矛则全不讲究。余曾派褚景昌赴河南采买白蜡杆子,又办腰刀分赏各将弁,人颇爱重。弟试留心此事,亦综理之一端也。至规模宜大,弟亦讲求及之。但讲阔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颟顸,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顷胡润芝中丞来书赞弟,有曰“才大器大”四字,余甚爱之。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治军以能战为第一义
兄国藩手草
再,弟前请兄与季高通信,兹写一信,弟试观之尚可用否?可用则便中寄省,不可用则下次再写寄可也。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澄侯弟初九日晋县,系刘月槎、朱尧阶等约去清算往年公账。璞山先生近日小疾,服黄芪两余,尚未痊愈,请甲五在曾家坳帮同背书。如再数日不愈,拟令科四来从郑先生读,科六则仍从甲五读;若渐愈,则不必耳。纪泽近亦小疾,初八日两人皆停课未作。纪泽出疹,咳嗽亦难遽期全瘳。余自四月来,眠兴较好,近读杜佑《通典》,每日二卷,薄者三卷。惟目力极劣,余尚足支持。四宅大小眷口平安。定三舅爹三月十六来,四月初六归去,在新宅住四天,余住老宅。王福初十赴吉安,另有信,兹不详。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一旦被贼冲突,不克抵御,或致小挫,则令望隳于一朝。故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于泉壤矣。
兄于初十日开船,十一日巳刻至螺山,去岳州八十里。杨载福、萧捷三(即彭玉麟之营)两营已下驻扎新堤,去螺山又四十五里。
杨、萧于十一夜入倒口黄介湖内搜剿余贼,贼仅开十余炮,即纷纷登岸逃走。各哨官谨遵我不许抢船之令,将六十余号空船一概焚烧。岸上百姓焚香于辫顶,跪岸上欢迎,呼各勇为青天大人。各勇每见一人即得如此称呼,高兴之至。倒口湖内即已搜剿,其下六溪口亦经搜剿,京口以上已无贼踪。自京口六十里至武昌,尚未探明。
在实践上,曾国藩凡事都从全局、大处考虑,但小处的具体步骤又有条不紊,极有章法。他一生中,坚持早起,每日必读数页书,坚持亲自写家书、批文稿,以勤俭自戒,从不敢违背。正是在这些小事上能认真对待,才保证了他宏大目标的实现。曾国藩对军中细事无不关心,地形勘察,他力主将领要亲自进行,不能依靠道听途说。对武器军械,他更是关怀备至,对规格都做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矛杆用的竹子必须是“老而坚者”,桐木必须是“小树圆身,大树锯开者不可用”。曾国藩委派他人专门负责军械,但他自己也毫不放松,事事都要亲自检查,有一次做的矛杆不合格,他便立即下令重做。曾国藩还亲自研究炮子的打造,他发现用熟铁要比生铁好,便改用熟铁,解决了炮子“经药辄散”的问题,并且使射程增加了一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