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京宦生涯(11) - 经典国学: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著 李金水编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章京宦生涯(11)

第12章京宦生涯(11)

侍郎之得差不得差,原不关乎与考不与考。上年己酉科,侍郎考差而得者三人:瑞常、花沙纳、张芾是也。未考而得者亦三人:灵桂、福济、王广荫是也。今年侍郎考差者五人,不考者三人。是日题《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论》,诗题《楼观沧海日,得涛字》。五月初一放云贵差,十二日放两广福建三省,名见京报内,兹不另录。袁漱六考差颇为得意,诗亦工妥,应可一得,以救积困。朱石翘明府初政甚好,自是我邑之福。余下次当写信与之。霞仙得县首,亦见其犹能拔取真士。刘继振既系水口近邻,又送钱至我家求请封典,义不可辞。但渠三十年四月选授训导,已在正月廿六恩诏之后,不知尚可办否?当再向吏部查明。如不可办,则当俟明年四月升拊恩诏,乃可呈请。若并升袝之时,推恩不能及于外官,则当以钱退还。家中须于近日详告刘家,言目前不克呈请,须待明年六月,乃有的信耳。

澄弟河南汉口之信皆已接到。行路之难,乃至于此!自汉口以后,想一路载福星矣。刘午峰、张星垣、陈谷堂之银,皆可以收,刘、陈尤宜受之,不受反似拘泥。然交际之道,与其失之滥,不若失之隘。吾弟能如此,乃吾之所欣慰者也。

西垣四月廿九到京,住余宅内,大约八月可出都。此次所寄折底,如欧阳家、汪家及诸亲族,不妨抄送共阅。见余忝窃[3]高位,亦欲忠直图报,不敢唯阿取容,惧其玷辱宗族,辜负期望也。余不一一。

兄国藩手草

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注释】

[1]厥后:那以后。[2]脂韦唯阿:阿谀奉承的样子。[3]忝(tiǎn)窃:自谦表示辱居其位或愧得其名。

萧莘五先生处,寄信不识靠得住否?龙翰臣父子已于十月初一日到京,布匹线索俱已照单收到,惟茶叶尚在黄恕皆处。恕皆有信与男,本月可到也。男妇等及孙男女皆平安。余详与弟书。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注释】

同乡张钟涟丁艰,男代为张罗一切,令之即日奔丧回里。黎樾乔于二月十四到京。

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此尤足补我之缺憾。我在京十余年。定省有阙,色笑远违,寸心之疚,无刻或释。若诸弟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听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愿诸弟坚持此志,日日勿忘,则兄之疚可以稍释。幸甚幸甚。书不十一,余俟续具。

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谨禀

道光廿二年十月廿六日

【精彩点评】

【精彩点评】

[1]畿(ji):国都附近的地区。[2]呆法:固定的地方。[3]匪:同“非”。

【经典格言】

1851年(咸丰元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组织起义。此时的清王朝政有弊端、民生疾苦,曾国藩目睹时局的危机和政风的萎靡,于是向咸丰皇帝上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在这道奏疏里,曾国藩对时局的批评准确而又尖锐。以往,我们都知道曾国藩的处世之道以小心谨慎、谦虚求全为准则,《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上奏让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勇毅”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忠君爱国,有作为、有胆识、有担当的直率性情。当时,他的奏疏很快传遍天下,赢得了“关心民瘼”“忠直敢言”等美誉,为他奠定了以后“平乱天下”的坚实声望基础。

八月十四日发第九号信,至十七日接到家信第七、第八二号,欣悉一切。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则万万不可。且官之补缺皆有呆法,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澄弟在外多年,岂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轮到班,则虽帮垫亏空,通邑挽留,而格于成例,亦不可行。若已轮到班,则虽不垫亏空,亦自不能不补此缺。间有特为变通者,督抚专折奏请,亦不敢大违成例。

公议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盖亏空万六千两,须大钱三万余千,每都畿[1]须派千串。现在为此说者,不过数大绅士一时豪气,为此急公好义之言。将来各处分派,仍是巧者强者少出而讨好于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穷乡殷实小户,必有怨声载道者矣。且此风一开,则下次他官来此,既引师令之借钱办公为证,又引朱令之民帮垫亏为证,或亦分派民间出钱帮他,反觉无辞以谢。若相援为例。来一官帮一官,吾邑自此无安息之日矣。

身体康健,即为如天之福

左光八为吾乡巨盗,能除其根株,扫其巢穴,则我境长享其利,自是莫大阴功。第湖南会匪所在勾结,往往牵一发而全神皆动。现在制军程公特至湖南,即是奉旨查办此事。盖恐粤西匪徒穷窜,一入湖南境内,则楚之会匪因而窃发也。左光八一起,想尚非巨伙入会者流。然我境办之,亦不可过激而生变。现闻其请正绅保举,改行为良,且可捉贼自效,此自一好机会。万一不然,亦须相机图之,不可用力太猛,易发难收也。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节劳,实难再节。手谕示以节劳节欲节饮食谨当时时省记。

(1846年3月13日与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正月初三日发第一号家信。初七日彭棣楼太守出京,男寄补服四套、蓝顶二个,又寄欧阳沧溟先生江绸褂料一件、对联一副、高丽参二两、鹿胶一斤,又寄彭茀庵表叔鹿胶一斤。二月初寄第三号家信。想俱收到。

要成就事业,必须具有远见卓识,从大局着手。这封书信中,曾国藩以“深谋远虑”劝告弟弟们:如果帮钱垫支官府会得罪很多人;如此开了一个垫支的头,以后再有这样的事,都会以此为例,后患无穷;再者帮钱垫支未必对朱县令有实质性的帮助。在人生和事业的岔路口,只有具有睿智远见的人,才会获得成功。远见就是在一个机会还没有显示出它价值或危险的时候,在别人都不以为然的时候,能够发现它潜在的趋势和危机。就像做生意一样,大家都去做同样的生意就可能挣不到钱,甚至会被套住,原因是所有人都没发现在价值背后潜藏着供大于求的危机。只有能够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从不求一时之功,从不轻举妄动的人,才能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远见趋吉避凶。

养生之道

时时省记节劳节欲节饮食

兄国藩手草

(1842年11月28日与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已解。男从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男等在京合室平安。男病尚未痊愈,二月初吃龙胆泻肝汤,甚为受累,始知病在肝虚。近来专服补肝之品,颇觉有效。以首乌为君,而加以蒺藜、淮山药、赤芍、菟丝诸味。男此时不求疮癣遽好,但求脏腑无病,身体如常,即为如天之福。今年虽不能得差,男亦毫无怨尤。

【经典格言】

【精彩点评】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则万万不可。且官之补缺皆有呆法[2],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澄弟在外多年,岂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轮到班,则虽帮垫亏空,通邑挽留,而格于成例,亦不可行。若已轮到班,则虽不垫亏空,亦自不能不补此缺。间有特为变通者,督抚专折奏请,亦不敢大违成例。季弟来书,若以朱公之实授与否,全视乎亏空之能垫与否,恐亦不尽然也。曾仪斋若系革职,则不复能穿补子;若系大计休致,则尚可穿。

余之意,盖以受恩深重,官至二品,不为不尊;堂上则诰封三代,儿子则荫任六品,不为不荣。若于此时再不尽忠直言,更待何时乃可建言……折子初上之时,余意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福祸置之度外矣。

曾国藩一生以求过、自律两点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发现自己的错处并改正为求过,自我严格要求即为自律。一个人若是闻过则怒,自我放纵,便难成大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修省的人要善于反省,要善于求己之过。曾国藩身居高位,勤求己过,有过则改。信中,曾国藩时时省记“节劳节欲节饮食”,从“欲节劳,实难再节”,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每日公务繁杂,身体尤为耗损。与郑小珊的矛盾信中提到已冰释前嫌。其实是曾国藩家中大人知道他和郑小珊有矛盾后,来信对他说:“凡人交友,只见得朋友不是而我是,所以今日管鲍,明日秦越。”曾国藩也认为自己有三大过错,后来亲自到郑小珊家登门谢罪,两人方尽释前嫌。

【经典格言】

四弟近日读书,专以求解为急,每月摘疑义二条来问。为男煮药求医及纪泽教书,皆四弟独任其劳。六弟近日文思大进,每月作四书文六首、经文三首,同人无不击节称赏。

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1851年9月14日与诸弟书)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阅其书,不胜欣喜。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此外各书能读固佳,不读亦初无所损。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3]但四六古诗可以不看,即古文为吾弟所愿学者,而不看亦自无妨。但守《小学》《遗规》二书,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万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