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刘辩的态度 - 三国之少年帝王 - 江山美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八百六十二章刘辩的态度

次日朝会,庞统一本正经地上书朝廷,请求开科举。科举不是年年都有,刘辩不想养太多的闲人。

朝廷公职人员已经够多了,刘辩裁撤了几次,将一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员,统统下岗。

可还是止不住各种人情。

汉灵帝时期买官卖官,遗留下来很多问题。

刘辩都给解决了。

但是对于“军二代”和“官二代”,刘辩还是给了他们一些优待。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刘辩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都非常无语。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偏袒百姓可以,但总要占理吧?

因为种种偏见,商人的地位非常低下。

“陛下此次答应这么爽快,真是出乎意料。”

科举是相对公平的,但是止不住一些人走后门。

商人阶级的崛起,也让朝廷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

刘辩再铁石心肠,也不会在这个方面卡住。

孔明会失败?

徐庶想了想,一点可能都没有。

没想到刘辩直接同意了,甚至将任务交给了庞统等人。

在朝堂上,刘辩从来都是一言九鼎。

只要摸准了商人的习性、思维,以后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刘辩不担心他的门生过多,影响皇权。

至于主考官的人选,刘辩还是比较中意大儒蔡邕。

皇帝也是需要人情维系的。

蔡邕德才兼备,身份地位超然,既得到了儒家的认可,又是国丈。

刘辩让鸿都门学的学生学习了商人的经商之法,甚至派他们到商会中处理杂务。

因此,鸿都门学聚集了一群具有新思想的学子。

要是有一场考试时间安排出错,天下学子都会记恨他们。

庞统唏嘘不已,按他的猜想,科举这么大的事情,恐怕要进行几次朝议,才会彻底确定下来。

在历史中,科举一般都是由礼部安排。

就是为了熟悉其中的套路。

王允、杨彪都是出身世家大族,科举的创立,就是为了打压他们。

说实话,以蔡邕的身体条件,恐怕也活不了几年了。

“唉,真是便宜了孔明,一餐饭而已,咱们就给他创造了这么大的机会。”徐庶佯装叹息道。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按照刘辩的意思,大汉将在明年或者后年开科举,录取一批基层官员,如县令等。

因此,不管是徐庶和庞统,对于科举总是持有肯定的态度。

大运河分成十几个工程,在同一时间进行。

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开科举。

像是典韦这样的人来求情,给自己的儿子典满谋一份差事,刘辩怎么可能拒绝。

世家再也不能垄断选拔权。

他们不需要参加科举,而是父辈的照顾。

朝廷需要新鲜的血液。

不管哪个朝代,年轻人都很重要,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于是,他们在朝堂上保持着沉默。

陛下怎么可以瞧不起种田的?

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他们需要的操心的,就是进行初考,筛选出一批精英,对科举时间、科举要求、录取人数等等做出安排。

简直太顺利了。

地方更重要的是监管,以及提供一定的帮助。

庞统和徐庶贼眉鼠眼的勾搭在一起,总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可惜他们也清楚,察举制的美好时光,已经回不去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