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你的时间你做主:超级时间管理(4)
第31章你的时间你做主:超级时间管理(4)
李先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事,他每天都提早1小时去公司。他说:“我这样做,也是偶然想到的。”他以前喜欢在家里看报纸,并且订了两份报纸,每天他边吃早餐边看报纸,大概要花去整整1个小时。然而这也只是草草地把报纸粗看了一遍。于是,他想干脆到公司后,再看报纸,公司订了报纸,可以看到更多的内容。由于每天匆匆忙忙地赶去公司,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在公司里根本没有看报纸的时间。因此,他开始提前去公司,这样就能在公司看报。
这样稍做变动,李先生便发现效果非常好,不但在公司能够安静地看相当于以前2倍的报纸,而且还能呼吸早晨更清新的空气。在上班的路上,交通非常畅通,他从未感到如此惬意过。
从此,他每天都提前1个小时到公司去,将在家里磨蹭和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全都转换成了有效率的时间。当开始正式上班时,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精神百倍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去。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早到1个小时,却用这1个小时的时间做了两个小时的事情。”
你在其他时间出行时,也要考虑到交通高峰期,尽量避开高峰期。例如,在坐飞机出差时,应尽量将飞机班次安排在非高峰时段,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因飞机在跑道上等候起飞,或在天空盘旋等候降落而浪费时间。
·午餐时间延后1小时
一般公司的午休时间定于11点钟至下午1点钟。因而,每位公司的员工都要在这一段时间内,迅速解决午餐、休息。但是,由于人员太多,往往1个小时花在解决午餐上,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如果你11点钟准时去吃午餐,那么你只需要10几分钟就能解决你的午餐,因为大多数人都还没开始午餐,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座位,而且由于人比较少,身边没有站着等位子的其他员工,所以你吃起来会比较安心。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4.少说废话
名人之所以能成为名人,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都懂得一切从现在做起的道理。
例如,去医院看医生时,排队等候是常见的事,尤其是专家门诊,即使你大清早出门,也同样要等待。建议出门时带上一本书,这样你就不必看医院的杂志,或者盯着人群发呆了。
利用夜间去超市购物,显然对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购物时间大有帮助。
“我把所有买回来的礼物放在一个大箱子里,我女儿总是叫它藏宝箱。每当有朋友过生日或是过节时,我就从藏宝箱中找出适合不同朋友的礼物,因此我就不必特地去买礼物,这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这个方法,我持续用了30多年,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省时方法。”
你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将自己的午餐时间作一个调整,就会为你带来许多的好处。
不管你是多么精密地规划着你的时间,但是还会出现让你不得不等候的情况,因为总是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也许你已经想好了等候的时间如何利用,以减少自己的时间损失,可是一旦你不能按心愿进行时,你的那种失望和挫折感一定会对你有所影响。
许多超市都夜间延长购物时间,或者开设全天购物的服务,因此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其他顾客较少的时间去超市购物,这一时间大多在晚上7点钟以后而且这时交通也很畅通,不存在堵车等问题,可以节省花在路上的时间。
5.挤出点滴时间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无私的,只要你愿意,就“挖掘出”时间的潜力,扩大时间的容量,用挤出来的时间去实现更多的梦想。
美国演说协会的总经理内奥米·罗德与尤金的方法相雷同,只不过这位总经理的藏宝箱比尤金的更大一些。她有一个专门用来装礼物的柜子,里面盛满了她在世界各地旅行时带回来的各种礼物。
成功者即使在买礼物时也有独特的技巧,他们会在平时的时候,遇到有好的礼物,就买回来,需要的时候,再从中挑选出合适的送出去。
·夜间逛超市
·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
时间就是你的资本。命运是公平的,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不多不少;但“成功女神”却是挑剔的,她只让那些能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的人成功。
效率重视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则重视时间的最佳利用。例如,为了即将召开的一项会议,你有一份必须打电话通知的名单。如果你从效率观点来看,你就会想什么时候打电话给他们是最好的时机,是不是要把他们的名字放入自动拨号卡片上以节省时间,这张名单是否是最新的正确资料,等等。但是,如果你从效能观点来看,你就会问自己,打电话给这些人,是不是把时间做了最佳的安排,你也许会考虑另一种联络方法;你也许考虑把打电话的事交给别人做;或把会议完全取消掉,好把时间用在更有用的地方。
7.见缝插针利用等待的时间
你每天只要挤出微不足道的1分钟,1年就可以挤出大约6小时的时间。如果每天能挤出10分钟,那就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数字了。1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时间为8小时,而1天中再挤出10分钟,那么1年就可以增加5天多的工作时间。再者,即使再忙,每天可支配的零碎时间至少有2个小时。如果你从20岁工作到60岁退休,每天能挤出2个小时,有计划地从事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那么,加起来就可达到29200小时,即3650个工作日,整整10年!难怪发明家爱迪生在他79岁时,就宣称自己是135岁的人了。由此可见,时间的弹性是很大的,只要你善于挤时间,便能大大增加时间的容量。
养成利用零碎时间的习惯,就是在衣袋里或手提包里,经常不忘携带一些东西,如图书、笔和小记事本,这样你就可以在排队时,在候机时,在乘公交车上下班时,不会无所事事地空耗时间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样适用于时间。
《人生宝鉴》公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材料:假若一个人活了72岁,他这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视、电影8年,聊天8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
零碎时间的利用也包括用一些“非正规”的时间去做一些事。例如,上洗手间,宋代欧阳修就常利用“如厕”时间。据说国外有一位首相就是利用“如厕”时间学习英语的。他每次从英语词典上撕下一页,然后进卫生间。上完卫生间,这一页也读完、记住了,于是把这一页送入下水道。他就是这样学完了一大本英语词典。
你只要能熟练应用这个80/20法则,过多的烦恼事情就会消失。你要尽可能地先处理重要的事,而不必将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全。即使剩下的事到后来出了什么麻烦,也不会影响到全局。3.善于利用零碎的时间成功者会把任何一个空闲时刻都利用起来。
1.效能重于效率
现今,老式的“效率专家”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今天的管理专家多从效能来入手,因为效能是一个含义更广、更有用的观念。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帕累托所提出了帕累托法则,其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法则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法则--即80%的效果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20%的效果则来自80%的因子。对于李女士来说,这些工作量不大,做起来不费力气。真正把工作量压缩起来,一两个小时就能做完。但是,行政机关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必须按点坐班。另外,随时都可能有电话来通知事情。这样李女士只能寸步不离地待在办公室。
现在各种类型的超市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去超市购买日常用品和食物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一般人们去超市购物的时间范围主要是在上午10点钟至下午6点钟,这段时间也是超市生意最繁忙、人流最多的时候。在这段时间,超市的收款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有些生意红火的超市,这类“长龙”有时会达一二十人,购物者只能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等到最后轮到自己付款。
例如,李女士在行政机关上班,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一接电话,分发报纸信件,以及通知别人各有关事项。工作虽然轻松,但时间却不能少花,每天上午8点钟就要上班,中午12点钟按时下班。下午2点钟上班,一直到下午6点钟才下班。
当遇上过年过节时,给家人或亲戚、朋友买礼物,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当要去拜访某位颇受尊敬的人时,给他带一份礼物,也是人之常情。
大多数的人会在需要礼物时,再去买礼物。但在逢年过节时买礼物,虽然礼物的种类多样,却常常人满为患,你也许不得不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来购买礼物。而在平时需要的时候买礼物,商店的礼物却不集中,逛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却也没买到中意的礼物。最后,也不过是随意买了一个礼物应付过去。
·平时买礼物
对于效率就是金钱的人来说,在超市中购物、排长队等待付款实在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那么,选择合适的时间去超市购物,便成为你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重要问题。
她甚至在电脑中将这些礼物做了目录,并依项目分门别类。当她需要赠送礼物时,就打开电脑,查询礼物类别,然后作出决定,几分钟就可以挑选出非常理想的礼物。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方法。
在人们的一天工作或生活中,不可能每时每刻的时间都处于紧张的状态。根据人们从事的工作,有的需要集中精力,注意力高度紧张,才能完成。而有的工作不需过于集中精力,只要稍微注意即可。而且在一天的工作中,每个时候的工作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可以适当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那么这些松散时间就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战拖有术:树立现代时间观念
健全的时间管理,应该以效能优先、效率次之的观念为出发点。
2.灵活运用帕累托法则
为了有效地利用好这些空闲的时间,李女士在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学习了自学考试的课程,在两年的时间内就拿下了大学本科考试的结业证。
爱因斯坦的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你细想一下,就能领会到这其中的道理。爱因斯坦其实是想告诉这位青年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闲扯之中,而要抓住现在的每分每秒,做一些确实有用的事情,坚持下去,成功就不远了。
中午12点钟至下午1点钟,这段时间在其他的单位或公司都属于午休时间,因而在这1个小时内,很少会有电话打扰你,也没有一些诸如顾客来访等事情。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很有效率地处理一些事情,总结一下上午所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