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知识论(上)》(5) - 金岳霖哲学三书 - 金岳霖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金岳霖哲学三书 >

第二十二章《知识论(上)》(5)

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一、所与底收容或应付a.收容与应付

1.收容与应付二者交相为用。我们在本章只谈一官觉种的客观的呈现,所以只谈所与已经够了,不必再谈及呈现。这就是说我们所谈的觉是正觉。一官觉者对于他所得的所与,假使没有收容,则所与对于他有如东风拂耳,一纵即逝,他根本不能有觉;一官觉者对于他所得的所与,假使他不能应付,则他对于所与没有相当的反感也许他要吃亏,而在此情况下,他也没有觉。能收容与应付我们是否就能说有觉,颇有问题,但不能收容与应付,我们不能说有觉。收容与应付二者交相为用。一官觉者不能收容,他也不能应付;他不能应付,他也不能表示他底所与已经为他所收容。可是虽然如此,收容与应付,依然是两件事。以下所要论到的趋势或工具之中,有些也许偏重收容,有些也许偏重应付,有些也许二者兼之,但无论如何二者交相为用。

2.觉底等级底问题。第三章所讨论的是呈现与所与,在那一章里的大问题是把客观的呈现与非客观的呈现分别出来,可是,第三章根本没有谈到觉底等级底问题。觉当然有等级,低程度的觉与高程度的觉大不相同。见虎即跑也许是很基本的觉,同时也是程度很低的觉,见汉画而认识其为汉画也许不是很基本的觉,然也是程度很高的觉。基本与否大都是生理本能成分底多少问题,而程度底高低是经验与推论成分底多少问题。程度不同的觉虽然都是觉,然而的确分别很大;与其笼统地讨论觉不如一步一步地讨论不同的觉。官觉者有收容应付也就有觉,但是既然如此,我们不必谈觉,只讨论收容与应付已经够了。

3.官能作用对官觉者的影响。我们可以把收容与应付视为官能作用对于官觉者的影响。这里当然有官觉种底问题。官觉种底分别不但是各该种底官能不同,而且是各该种对于官能作用所受的影响也不同。这影响的大小轻重我们都可以不必讨论,实在也无从讨论起。可是,这影响之有,我们没有法子否认,至少从理论说,如果根本没有影响,则官觉者只是官能者而不是官觉者。说官能者同时是官觉者就表示这影响之不可缺乏。是某一种的官觉者就有该种底官能作用底影响,除此之外当然仍有各官觉者所特有的影响。上章底主题是官能给呈现底影响,本章主旨可以说是官能作用给官觉者底影响。不过我们不笼统地论影响,而论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4.收容是间接地保留所与。收容是把一时官能之所得保留起来,间接地保留起来。所谓保留的确不容易说,说间接地保留者,因为从种种方面着想,一时一地官能之所得,严格地说,是不能保留的,如果所谓保留是要原来的呈现重复地现于另一时候另一地方。所谓保留是受原来呈现底影响使类似原来呈现的呈现,其影响亦大于原来的影响,一直到影响达到一程度可以使官觉者应付类似原来呈现的所与。保留当然有程度高低底问题,也有所保留的底多少问题。这些问题现在都不必提及。收容既是如此地保留所与,官觉者有所收容,也就能够应付。

5.应付不限制到有所谓的应付。应付两字也许使人想到手段与目标等等问题,而这也许使人想到有意识或有所谓的应付,我们这里所谈的应付不限制到有意识或有所谓的应付。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谈相当的或针对于所与的应付,官觉者能够应付,他对呈现上的激刺总有反应,总受了够使他发生应付的影响,而这就是说总得到收容底结果。照此说法,应付不限制到有意识的应付,也不限制到相当的或得体的应付。只要官觉者对于所与,有行为上的反应,他就有应付一部分的所与底能力。听见炮声就跑,这跑不是相当于炮或针对于炮的得体的应付,可是,它是对于炮底声音的应付。收容既有程度底高低与项目底多少问题,应付当然也有。

b.收容与应付底趋势与工具

(c)我记得诗经里有一句“宛在水中央”。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3.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习惯中的连系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是有所谓的,有时是无所谓的。敲碗喂猫在人是有意识的,在猫我们大概要说是无意识的,至于穿衣先穿左手,或先穿右手,我们免不了要说是无意识的,可是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习惯总有以上所说的连系,习惯既成,此连系总保留了。保留连系就是收容连系。本段底主要讨论点即在习惯帮助我们收容所与。无论习惯是有理由的或无理由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它总能够保留所与与所与之间的连系,或所与与另外相似的情形底连系,或所与与某某反应底连系。习惯与官觉底关系底重要就在这一点上。

b.习惯不限于官觉者也不限于官觉1.好些东西有宽义的习惯。习惯是一非常之普通的趋势。如果我们不坚持符号与类型成分,只要求重复与照旧成分,则习惯之产生似乎非官觉者也有。有人说他底汽车有某某习惯,或者说他底打字机有某某习惯;习惯这两字在这情形之下也许是借用,但汽车与打字机用久了之后会产生近乎重复与照旧底动作状态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知道这种动作状态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去解释或形容,我们可以说汽车和打字机有了某某“毛病”,而有了毛病之后,它们都不能不有某某动作状态,可是,虽然如此这趋势和官觉者底习惯非常之相似,如果我们把习惯两字底意义推广,这样的动作状态也可以称为习惯。

3.照旧与重复底分别。照旧成分也非常之重要。如果一件事在某某条件之下发生,则在另一时另一地某某条件发生时,一官觉者有盼望那件事发生或照旧使那一件事发生的趋势。照旧与重复二者底关系颇不易说。显而易见底分别是照旧是我们去照旧,而重复不必是我们去重复。也许重复之后才有照旧这一趋势,也许照旧我们才重复。假如有先后问题,二者底先后颇不易说,也许根本就没有先后问题。但是重复之后照旧趋势愈能发展,愈会引用,而有照旧趋势之后,我们也愈容易重复。无论如何,二者交相为用,而重复了之后,易于重复,照旧了之后亦易于照旧。谈到习惯就使人想到这两成分,下面所提出的成分也许没有这样显而易见,但它们之有似乎没有问题。

3.抽象的独立于任何所从抽的具体的东西。抽象的既在这里限制到与具体的东西相应的那一种,当然有抽象的与它所相应的具体的东西底关系问题。抽象的是从具体的抽出来的,然而独立于任何具体的东西。这里所谓独立是说任何具体的东西改变,抽象的不因此就改变;任何具体的东西可以毁灭,而与它相应的抽象的不因此就毁灭。抽象的红不为任何具体的红所左右,抽象的方不为任何具体的方所左右。这里的抽象的虽发源于具体的东西,而其效力不追随各具体的东西底历史。这是非常之重要的一点。果然抽象的追随具体的,则抽象的不成其抽象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不从详讨论,以后会再提及。

2.所想底整体虽未曾经验过,而部分是经验过的。所想的虽不是已经经验过的情形,或者说虽不是实在的事体,然而也不是与实在的事体没有关系的或不相干的。我们可以把整个的所想像的境界或情形视为一整个的图案,例如一座银城,其中房子街道等都是银的。任何人都没有经验过银城,我们当然不能记忆到从来没有经验过的银城,银城不是实在的,然而我们能想像到一座银城,其所以能够想像者,因为我们有“城”底象,有“房子”底象,有“街道”底象,有“银”底象,我们实在是把这许多象合起来成为银城底想像。我们虽没有经遇整个的银城,然而在这整个的图案中的各部分我们经验过。对于各部分,也许有记忆问题,对于整体没有。

2.语言文字也是官觉底所与。我们先从字着想,以“中”字为例吧!(一)它是符号,这的确重要。(二)它是一图案,(我们暂以写出来的“中”字为例)。(三)它是视觉上的呈现或所与。我们可以想见从某一立场说头一点重要,也可以想见从另一立场说第二点重要。可是从官觉说第三点重要。主张官觉底呈现或所与为主观而以语言为客观的,似乎忘记了第三点底重要,而特别的注重第一点。也许从语言学着想,我们要特别地注重符号成分或图案成分,但在官觉上我们注重语言底交通性,我们不能不注重第三点。假如官觉底“所与”为主观,则我们对于“中”这一所与没有客观的共同的所与。我们现在只就“中”在我们底视官底呈现说,我们要求它是客观的共同的。

5.有观无观和主观客观底分别。前此说环境底分别不用主观客观名词表示而用有观无观去表示者,就是因为项目与价值底不同不一定是性质底不同。项目与价值不同的环境我们不容易认其中何者为主观,何者为客观。主客观底意义如以上第一章之所表示,只有性质不同的环境中才有何者为主观,何者为客观底问题。所以有观与无观比较地宜于表示此分别。无论如何意志既有项目和价值上的影响,也有收容与应付上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无观的环境分出有观的环境,就是收容后者,应付后者。如果没有习惯记忆想像,意志也许就不能视为收容与应付底工具,可是有这些工具时,意志的确也是工具之一。

2.职业不同者底环境。职业不同的人可以为例。人因为职业不同,意志也不一样,所注意的或所注重的当然也不一样。所谓“学院世界”不是与世界独立的环境,它不是环境外的一角落,它不过是无选择的环境中为学院界人士所注意的或注重的那一部分而已。“银行世界”也是如此的。建筑师环境中一重要部分是建筑,政治家的环境中一重要部分是政治。同时代同地点的人从无选择的环境说有同一的环境,从有选择的环境说,不必有同一的环境,并且大致说来有不同的环境。

3.语言使经验推广到耳闻目见范围之外。在不同的官觉事实中,语言底重要更显明。没有语言则官觉者底经验限制到耳闻目见……范围之内,或亲觉范围之内,有语言他底经验推广到耳闻目见……范围之外。有语言的官觉者可以闻所未亲闻,见所未亲见,除直接的亲经验以外,可以有间接的经验。这分别当然是因为语言是传达的工具。假如别的工具同样,语言发达之后,一社会的官觉者底间接的经验增加。间接的经验增加,也就是增加一官觉社会底总经验。

1.牵扯到官觉社会底工具。上面所提出的趋势都可以从官觉种或官觉个体说,不必牵扯到一官觉群,或一官觉社会。官觉社会和官觉种不一样,一种官觉者可以有不同的社会,人这一官觉种就有不同的社会。语言这一工具非牵扯到一官觉社会不行,这当然不是说语言没有官觉者底生理或心理上的根据。这里所谓语言是宽义的语言,鸡底各种不同的叫声都是语言,而鸡底能那样地叫总有生理上的根据。人类也许有根据于人类底生理的声音,也许没有。我们的兴趣不在此根据底有无,我们只说牵扯到社会的根据不必就因此没有生理上的根据。

3.动于主而形于客底情形。意志总有那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情形,或动于主而形于客的情形。从一方面说,主客两字也许比较妥当一点。官觉者意志之所及也许仅限于官觉者本身,如果本身“非外”,内外也许不足以表示这类的意志。同时从有意志者看来,意志总是主动的,无论从别的方面看来,它是否主动,颇有问题。我们在此不预备讨论自由意志问题,无论主客也好,内外也好,意志总是动于主或动于内然后形于客或形于外的情形。动于主或动于内是就意志底发动而言,形于客或形于外是就意志底表示而言。

4.也是取舍工具。避害反应当然与其它趋势或工具一样有相信成分在里面,不然不会成为工具。视为工具,它与相信一样也是取舍底工具。也许我们应该说它虽不是积极的取底工具,然而它是积极的舍底工具。即以所举的例而言,一个人烧了手之后,他虽然看见红火铁炉,然而他会避免那极不舒服的触觉。对于一呈现,官觉者仅取视官之所能得而舍触官之所能得,可见避害反应是一对于呈现或所与有所取舍的工具。有所取舍则对于从前的经验有所收容,而对于现在的所与有所应付。

2.注重影响到收容与应付的习惯。以上不是从收容与应付方面着想。从收容与应付着想,我们所注重的是有所与为激刺而有应付上的行动为反应的习惯,因此我们也特别注重符号成分与类型成分。官能之所得我们不必认为是激刺,它也不必是激刺,它可以是东风过马耳,一去不返。官觉者对于它不必有行为上的反应。可是,有些所与是能引起官觉者在行为上发生反应的,对于这些,只要所与重复,反应就容易照旧。重复底次数不必多习惯仍可以形成;习惯形成之后,我们可以说,如果某官觉者遇到某某所与,他就有某某反应。在这情形之下,无论是对于该官觉者本身,或是对于别的官觉者,某某所与是激刺,而某某行动是反应,这一方面表示对于所与有所收容,而另一方面,从行动着想对于所与有所应付。

d.社会的收容与应付工具

1.约定俗成即表示社会性。如果有根据于生理的语言,或者完全根据于生理的语言(好些动物有),这言语比较地粗疏,它只能应付最基本的要求,最迫切的危险。在人类底语言中约定俗成的成分占重要的部分。所谓约定俗成即有社会成分。这一部分比较地有结构,也比较地能够应付虽复杂而仍有条理的所与。从一官觉者说,他可以利用语言去记事或者表情;前者大致为收容,后者大致为应付。语言的用处不限制到当时,官觉者可以利用语言去保存经验于事后。记忆当然也可以保存经验于事后,但是分别很大。

3.字之为字要靠我们承认有客观的所与。假如官觉所与都是主观的,则甲乙丙三官觉者对于“中”当然没有客观的所与。这就是说甲所见的不但是而且只是“中甲”,乙所见的不但是而且只是“中乙”,丙所见的不但是而且只是“中丙”。这就是说,甲乙丙之间没有客观的共同的“中”所与。既然如此,他们也没有共同的“中”图案。这句话说了之后很容易发生误会,我们很自然地会以为他们有共同的图案,我们这感觉也许自然,但是这感觉所承认的假设不是本条底假设。照本条底假设说甲乙丙不能有共同的图案。既没有共同的“中”图案,“中”不能是甲乙丙所承认的共同的符号。“中”既不是他们底符号,当然不是他们的字。“中”之为字要靠我们承认有客观的所与,而“中”这一所与是客观的。简单地说假如所与没有客观的,则语言根本不可能。语言在此假设下当然不是交通底工具。在第二章我们注重不假设有客观的所与我们不能利用语言为证实所与客观与否底工具。在本节我们注重假如无客观的所与,语言也不能为交通的工具。

如果我们反过来从事说起,我们可以引用抽象这一趋势或工具而得第一种抽象的意念。得到此意念之后,我们又可以用演绎推论等方法产生第二种的抽象意念。照此说法我们当然可以有第三级第四级抽象的意念……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属于第二种,不过不属于第二级而已。我们在这里所要表示的无非是由迫于事的抽象意念步步高升,以达于“非常之抽象的”思想,而非常之抽象的意念又可以转用于事物方面去。算学也许是表示这一点最为恰当的学问。本条在这一点费如此大的工夫也就表示抽象的意念有如此远大的用处。

4.性格不同者的环境。性格不同也影响到相对的有选择的环境。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他底相对的环境也相当地如何如何。不相对的或无选择的环境无所谓“仁”或“智”,然而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实在是有道理的,仁者所要见的是仁,智者所要见的是智,不安于现实的人底环境到处都呈现不安或不满的状态,这环境与安于现实的人底那种天下太平的环境当然两样,虽然从无选择的不相对的环境着想,安于现实和不安于现实的人底环境一样。

4.符号成分底解释。符号成分与以上两成分不一样,它可以说是由分析得来的。一习惯形成,总有符号成分,例如猫听敲碗底声音,即来就食,则敲碗就是有食底符号,我们习惯于打钟就去吃饭,则打钟是去吃饭底符号。有些习惯中的符号成分,也许不甚显明,例如我们穿衣有的习惯于先穿左手,有的习惯于先穿右手;在这样的习惯中,似乎没有符号。可是,我们叫这样的事为习惯,因为穿衣的时候,我们不加思索,由左手穿起或由右手穿起,要穿衣我们就那样穿,可见穿衣是一激刺或一符号,说它是符号者,实在就是表示穿衣不是此时此地的穿衣,或彼时彼地的穿衣;只要是穿衣,怎样穿底习惯就表现出来了,而无分于时地。有时我们问一有穿衣习惯的人他如何穿法,他也许不知道,也许答不出来,也许要当面试试才知道。所谓要试才知道就是要那符号出现,他才知道他底习惯如何。在习惯中符号成分是免不了的。

3.无分于动静。上面说的也许着重于静的状态,其实想像当然没有这样的限制。如果所想像是动的情况,动的历程,它也与静图案一样,它也不代表经验过的事体。如果我们想像铁耳顿和姜生在加里福尼亚打网球,我们也许看见过二者之一底打球,也许还看见过两人对打,但是我们没有看见过他们在加里福尼亚打球。我们所想像的仍不是历史。果然是历史,就无所用其想像了。

2.与生存直接有关的相信。初级的相信大都与生存直接有关。与生存直接有关的相信无论是迷信与否我们都认为是相信。无论所信是否有根据,总是相信。迷信是对于所信而说的,不是对于相信而说的。与生存直接有关的相信,因为影响太大,我们也许不容易试验所信是否属实。对于这些相信,我们虽然可以在思想上怀疑所信,然而在行为上不容易不接受所信。如果一个人在某处几被炸死,当空袭时不愿仍在某处。也许在思想上他不必以为那个地方不好,然而在行为上他仍不能接受思想上的怀疑。这样的情形也许产生迷信,但是信迷信仍是相信。

1.对项目与价值的影响。意志既然影响到环境,当然也影响到官觉。对于官觉影响不一,有项目上的影响,有价值上的影响,但大致说来无性质上的影响。这些不同的影响我们得分别讨论。这些不同的影响一方面是不同的环境的理由,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不用主观与客观来分别,而用有观与无观来分别环境底理由。大致说来有项目上与价值上的影响,所以环境不同;无性质上的影响,所以主观或客观两名词不宜于引用到不同的环境上去。

3.所记忆的是已往的情形。这一点不必特别讨论,所记忆的当然是已往的情形。可是,有两方面我们须特别注意。所记忆的虽是已往的事体而记忆不是已往的,记忆是现在的记忆,而记忆的内容也是现在的,所谓所记忆的是已往的事体是说记忆底对象是已往的事体。例如我现在记起某年的火神庙庙会,内容是现在心目中的想像,对象才是那一年的庙会。另一方面,说所记忆的是已往的事体,也就是说所记忆的是特殊的或普通的事体,而不是普遍的。普遍无所谓已往,对于普遍我们没有记忆。已往的普通的事体我们也会联想到,例如(b)例所说,或清朝人底朝服;但所记忆的在已往虽普通而在现在并不普通。大多数的记忆底对象是特殊的已往的情形。

3.对科学的重要。想像不仅对于艺术重要,对于科学也重要。从前有人以为科学是让事实压迫我们使我们被动地得到科学上的知识。这样想法的人现在也许没有了。即在研究科学,如果一个人要有成就,他也不能没有想像。我们知道物理学发达到某一范围,在此范围之内无所谓想像,只有思议,因为根本无象可想。但是这只是一部分的情形如此,别的部分仍须用想像。所谓利用model无非是帮助想像而已。

5.抽象的不是像。有一点非常之重要,我们要特别提出讨论一下。真正的抽象不是像。论想像时曾说想像底内容是类似具体的,因为它占想像中的时空,因为它是像。既然如此,想像底内容不是抽象的。我们以后会表示只有意念是抽象的,想像底内容是意像而意像不是抽象的。也许在思议中我们需求助于想像,例如思四方之为四方,我们需想四方的样子,但是它们仍是两件事。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一件事,问题就多了。休谟底哲学就有这毛病。他底哲学和别人底哲学一样非有抽象的意念不可,但是他把抽象的意念视为类似具体的意像,所以所谓抽象根本说不通。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对于无意像的意念我们也会去求相当的意像,求之不得之后,遂不能不否认这些意念,例如“无量”“无量小”“无量大”。假设我们对于无量这一意念去求意像,我们不会成功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像。假如意念与意像本来是一件事,我们不能不否认无量这一意念之为意念。我们在这里不从长讨论,现在只说抽象的意念根本就不是像。不仅所谓“无量”这样的意念不是像,任何意念都不是像。意念总是抽象的,抽象的意念根本不是像。

2.就官觉说保留所与。引用到官觉,记忆当然也是收容官觉之所得底工具,或收容所与底工具。前此谈记忆都是从已往的事体着想,其实所能记忆的已往的事体都是一官觉者本身所经验的事体,而这当然就是说在已往它们都曾是官能之所得,或所与。记忆既是一官觉者本身保留他自己所经验的事体,它总是官觉者保留他底官能之所得。如果一官能之所得或一所与为一官觉者所保留,则类似该所与的所与至少给该官觉者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5.只注重它与官觉底关系而已。意志是大题目,可是我们现在所注意的只是它与官觉底关系而已。哲学底部分的麻烦就是好些题目都可以扩大成为什么主义。意志这一题目也可以扩大使整个的哲学都带上意志的彩色。这一方面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在本节都不讨论。

2.项目上的影响。项目上的影响可以作如是表示:无观的环境中也许有abc……xyz等项目,一有意志的官觉者因为他有意志也许只注意到mno……等项目,所以在他底有观的环境中他只有mno……等等呈现或所与。另一官觉者底有观的环境中也许只有stu……等等项目,他也只有stu……等等呈现或所与。其余由此类推。在现在大家都注意到空袭警报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无观环境中的声音也许比注重颜色更甚一点。究竟是否如此我们不必坚持。无观环境中的声音也许非常之多;在一听区范围之内,各种各色的声音也许都有,唱歌声,叫卖声,风声,……等等;然而假如有空袭警报,也许我们只听见那一声音,而别的声音就不听见了。这就表示在各种项目中我们选出某一项目。

b.语言底交通性

2.需教育与训练。本能两字不妥,因为这里所提出的工具大都是要靠教育的或训练的。无教育或无训练的工具大都比较地迟钝,有教育的或有训练的大都比较地敏锐。说“大都”说“比较”者就是表示在不同条件之下,我们也许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不指出条件,我们只能笼统地说“大都”说“比较地”。从人类着想,富于教育的人也许在激刺与反感之间猜疑恐惧,因而使应付迟钝,没有教育的人也许不待激刺之来,反应已出,因此我们说他们底应付敏锐,但是,大致说来,教育与训练是有用的,就人类说,教育与训练也许是使人失之于慢,而得之于比较地合宜。对于其它的官觉者教育与训练也许可以增加敏锐。

4.在这里我们注意字和别的所与底同点。这里所说的道理前此已经说过,不必再从长讨论。大概一班人因为注意符号成分,也因此特别地注重语言与其它事物底不同点。这态度是对的,它们的确不同,而且分别非常之重要;但是有分别的,或有不同点的,不必完全没有相同点。从字句着想,它们与别的事物同为官觉所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注重。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固然重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也重要。语言同样,语言之异于其它所与者固然重要,可是语言之同于其它所与者也重要。在官觉方面后一点尤其重要。官觉所与有客观性,语言才能有客观性,它有客观性,才能成为交通工具。它有交通性,然后在收容与应付所与底工具中,它才是一有特别责任的工具。此所以在本节又要提及客观的所与这一思想。

1.范围最宽的相信。相信是一重要题目,可惜在哲学方面没有专书讨论。任华先生曾预备了一篇长文,但是没有付印。我们在这里对于其它工具一样只把相信视为工具提出来说说而已。相信有好几种。英文中有faith,这我们可以叫作信仰。我们对于上帝国家或主义也许会说我们有信仰,而即令我们相信明天天晴,我们也不至于说对于明天天晴有信仰。英文中有conviction,这我们可以叫作信念。我们对于某某原则某某定理也许会说有信念,即令我们相信火车不会误点,我们也不至于说对于火车不误点有信念。相信两字意义最浅,外延也最广,能说信仰或信念的我们都能说相信。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是范围最广的相信。

2.注重一社会的官觉者底语言底互通。要紧的不在一官觉者能语言,而在一社会的官觉者能互通语言。从这一点着想,语言的确是收容与应付所与的非常之重要的工具。当然这一工具也靠别的工具,例如交通不仅靠语言,也靠抽象,保留经验不仅靠语言,也靠记忆。虽然如此,语言有它本身底用处,而这是非常之重要的。在同时的官觉事实中,同一社会同一语言的官觉者可以交换各官觉者底官能之所得。如果各官觉者底所得相同(是否相同可以用语言表示,所谓同是共同的同,不是特殊地相等,后者不可能,在第一章已经论过),固然很好;如果不同,也可以增加彼此底所得,而彼此的经验因此丰富,彼此底知识也可以因此增加。

2.注重的理由非常之多。注重一件事或注意一件事底理由非常之多;奇怪,动美感,记忆,习惯,等等都可以使一官觉者特别地注重某一件事。也许根据已往的经验,官觉者盼望一件事发生,因此注意;有时他不盼望一件事发生,该件事发生时使他注意,同样的事在别的场合下他不注意;这种促成注意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忽略,虽然在官觉上它们的影响同样的使官觉者对于某某所与易于收容。注意或注重底理由大部分是与官觉者底意志有关,尤其是在简单的生活中更是如此。这是从注意或注重方面着想,假如我们从意志方面着想,与意志有关的,官觉者一定注重或注意。

(d)这个人我记得,我在上海碰见过一次。

1.相信是普有的。这里所谓普有既不是普遍,也不只是普通。我们要利用这名词来表示相信是官觉者所普有的,而说相信是官觉者所普有的是说所有的官觉者都有相信这一趋势,而且本章所讨论的趋势或工具都有相信这一成分。相信有时有明白的表示,有时没有明白的表示。习惯似乎没有相信成分在里面,可是它的确有相信成分在里面,不过没有明白的表示而已。假如我们底习惯是十二时回家吃饭,我们至少相信那时候有饭可吃。这相信也许是消极的,但有此相信毫无可疑。大致说来我们总相信常态之继续存在。

a.记忆是否习惯底继续

4.趋势大致因官能不同而有分别。各种不同的官觉者既有不同的官,当然有不同的官能作用。我们虽不能跟着就说趋势因此也不同,然而大致说来,它们不会是一样的。有些趋势也许为一种官觉者所有而为另一种官觉者所无。即各种官觉者所共有的趋势也有别的分别,例如本能成分少而教育成分多,或本能成分多而教育成分少,或本能成分虽不少而教育成分仍可以说多。教育两字当然是从广义,后天的学习训练都称为教育。以下所提出的趋势在理论上虽不限制到人类,而在实质上仍以人类底各种趋势或工具为题材。

d.意志与官觉

4.取舍工具。相信在官觉者为一趋势,为一取舍底工具。相信为有害的呈现或所与,官觉者设法避免(究竟有害与否当然是另外一件事)。从心理复杂的官觉者说,例如人,这情形更是清楚。在一环境中,一官觉者根据他底相信,在呈现中利取其重,害取其轻,而另一官觉者根据他的相信同样地在呈现中利取其重,害取其轻,如此则无观的环境虽一,而有观的环境不同。相信是取舍底工具,也是收容与应付底工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