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24章次日一早,也就是五月二十九日,这一条海落船顺利驶出了德州境内,一路北上。从德州到沧州不过百余里路,到了下午未正时分,他们已船过交河县,算是正式离开山东地界,进入北直隶河间府。
从他们离开德州开始,船上一直保持着外松内紧的态势,随时防备着敌人的袭击。可奇怪的是,狻猊公子在临清的追杀如暴风骤雨,在德州一段却像是彻底放弃了似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一直快到泊头镇,也不见任何征兆。
不过张泉并未因此放松警惕,反而下令加快速度。不得不说,张泉真是允文允武的全才,对漕路与操舟之术都了解颇深。何时扬帆借风,何时放缓垂锚,哪一处浅滩抢过,哪一弯礁石可以绕行,全数了如指掌。于谦一直连连赞叹,说他简直是漕运总兵官陈瑄再世——说辞虽好,只是太不吉利。
有他坐镇指挥,吴定缘、昨叶何等人难得轻松下来,没事便在甲板上溜达几圈。只有苏荆溪把自己关在位于左舷下端的船舱里,除非是给朱瞻基敷药,否则绝不现身。吴定缘去敲过几次门,她都回答说犯了欺君之罪,自罚禁闭,弄得吴定缘很是莫名郁闷,可去问太子又会惹来头疼,真是左右为难。
昨叶何看在眼里,只觉好笑。她对吴定缘说你要赚女子开门,可不是这般做法。吴定缘一听便大发脾气,说谁要赚苏大夫开门!然后自己去伙房讨得一坛酒来,关起门来吃得烂醉。
到了二十九日的未末申初,海落船徐徐开进泊头镇。这里船桅林立,往来如梭,一派极兴旺的景象。放眼望去,那大帆数量竟比两岸的屋脊还多。
据张泉介绍,这泊头镇虽然不大,却东环衡水,西绕滹沱,北负瀛海,南抱广川,乃是漕河上又一处枢纽。而它之所以如此兴旺,除了地理之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怎么回事?”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张泉看到他至少没死,心中微微一松,这才把注意力放到炮台旁边的朱瞻域身上。朱瞻域已经从漕渠里爬了出来,一身灰尘地站在一片狼藉的炮台之上,冲张泉笑嘻嘻地比了一个恭送的手势。
本来这条海落船正在下移,先被炮弹横空击中,然后又被锚头猛拽骤停,好像一匹疯马被一下子勒住缰绳,整个力道全都反噬到了船身之上,各个部位都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声音,甚至有些小地方发出了破裂声。
“若这老农平日可吃到松江白粮,节庆有剑南醇酒,病了可服辽东人参,闺女出嫁了能扯件江南的湖绉马面裙,儿子骑着甘陕青马,手执遵化镔铁大刀,他心目中的世界,可还只是村中一隅?可会知道天下之广,大明之盛?可会在上元、中秋遥祝天子万寿?”张泉的情绪有些激昂起来。
“北方地势平阔。这里还不算最平,等一过阁上闸,接下来的路途才是真正的一马平川,再无地势钳制,可以风行水劈直至天津卫了。”张泉不知何时站到了他身后。
张泉笑了笑:“他啊,是在内宫监里供职。”这可大出朱瞻基的意料:“居然是个宦官,叫什么名字?”张泉道:“他叫作阮安。不过殿下你肯定不知道他,他这种人,只喜好实体达用之学,在宫中是混不出头的。”
就在他与小吏拉扯的同时,海落船的水手们已快要完成卸货了。一块块篷布被拖曳,一堆堆沉重的青砖落入水中,溅起了大小不一的水花。随着大船重量的迅速减轻,那根长长的竹竿又开始向上移动,拍打起一只只石鼋的脑袋:四丈一尺,四丈二尺,四丈三尺……
张泉知道太子犟起来,很难听劝,便叮嘱道:“等一下我自有安排,但殿下你可得扶紧了。”太子有些莫名其妙,不过见张泉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也便没多问。于谦从远处跑过来,把太子拽到一根长橹前。
这一系列装填行云流水,就算京中神机营,都难得如此麻利。朱瞻域一个藩王之子,居然对操练火器如此熟练,可见平日里汉王对儿子们的教育,早有规划。
这时海落船甲板上的那一块块篷布,已经被水手拽开,露出里面货物的真容——那是大青砖,是临清窑烧制的大块青砖。它们足有数千块之多,码成了整整齐齐的十几大堆。
“岂可‘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啊。”张泉淡淡抛出《吕氏春秋》里的一句,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迁都废漕这些话题,在朝中争论了很久,没必要在这个微妙的时间段拿出来说。
朱瞻基突然有些理解舅舅了,这条河上的一切,确实是有着别样的魅力。可是,他很快就发现有些不对劲:当竹竿问到四丈整的鼋头时,水位上涨的趋势停了下来,远处哗哗的放水声也随之变小。
朱瞻基转头环顾四周,海落船附近大大小小有几十条船,逶迤成两条长队,南北对开。除却官家的漕船大帮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各地的商船民船。
张泉笑了一声,眼神里透出感慨:“京城里的人,只知道我是个擅长琴棋书画、清谈弓马的外戚,可他们不知道,我真正的兴趣却是在实体达用之学上。”
此时在海落船的船头,远远伸出一根脆直竹竿,竿头是个扇状薄木板,正好对准了那一串鼋头。随着船身上浮,那竹竿便自下至上,让竿头拍过一个个鼋头——这叫作“问鼋”。这样一来,竹竿拍到哪个鼋头,再减去船身高度,即是船底的深度。
“我刚才说的大利,可不只是商贾之利。漕河带动起的、流动起来的不只是物资,也不只是钱,而是人心,是四方对朝廷的向往之心哪。你还记得《击壤歌》吗?”
泊头向北约莫三十里,有一处地界唤作阁上,地势高隆,如同一座楼阁横亘在漕河线路之上。朝廷开凿运河之时,不得已在这里修起一道阁上闸,搬运南北船只。那些船工客商、押运旗军都在泊头等候过闸,吃吃喝喝之间,遂成全了这座镇子。
“现在的人,一味沉耽于典籍,捧着断烂朝报整天寻章摘句,两耳不闻窗外之事。一个工部的博学鸿儒,不谙营造法式之勾股;一方上县父母官,不知道农稼青熟之时令;一位漕河大员,不知浪潮波涛之起伏,岂不荒唐?”说到这里,张泉伸出一个指头,“所谓实体达用之学,就是实在、实用之学,是那些可以经国济民、格物游艺的学问,这才是洞悉世理的手段。”
这一声轰鸣,造成了两种效果,一是炮膛承受不住过量火药的压力,轰然炸裂;二是那个长条石礅乘着这股膨胀之力激射而出,以极快的速度跨越了整个水域。尽管炸膛令石礅完全偏离了射击线,但巨大的船身弥补了精度的不足。
朱瞻基左右无事,便饶有兴趣地数着。这条海落船的竹竿,已稳稳问过了三丈六尺的鼋头。根据张泉之前签的船载重牌票,只要能问到四丈三尺,吃水便足以顺利过坝。这个设计巧妙直观,真是尽得天工之妙。
再想到此河本非天成,而是人工凿成,饶是太子心事重重,胸中也不由得荡起一股自豪之感:“我大明,竟能完成这等洪业。”
张泉没有让海落船在镇里停下,而是直接北上,开去阁上闸前。他对朱瞻基解释说,这条海落船看起来品相破败,可有一桩好处——过闸优先。这种改走河道的海船,不知何时会沉,各地闸关生怕它万一真在闸前坐了底,后头全要堵死,索性赶紧放过去。
“你们两个,也抓好,一会儿可谁也管不得!”张泉严厉地对吴定缘与昨叶何喝道。他们两人也乖乖站到太子身旁,一起握住长橹。
其实这尊火器本不是信炮,而是正经八百的野战大炮。永乐皇帝五次北伐之后,裁撤了一批军器,这门火炮遂被移到阁上闸口,作为信炮来用。朱瞻域想把它变回原来的火炮,还需要最后一样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弹丸。
朱瞻基顺着他的视线望去,眼前的大河前方,突兀地出现了一道横关。关口墙壁全用条石与青砖垒成,形成一高一低两个巨大的船槽,船槽两头铺有滚坝,双翼各有一十六眼拱形的闸口。在关口前的水中还插着各色旗杆,各色漕船都规规矩矩排成一长串的队列。
十来个水手纷纷跳进水里,不一会儿工夫,便把浑身湿漉漉的三个人重新救上船来。
信炮只需要发出响声,无须破敌,所以炮台上只备有一包包硫火药,却无弹丸。
可他们的憋气已到极限,两人不约而同地高举双臂,试图先把苏荆溪托出水面。
只是短短的一错眼,石礅便像撕破一层窗户纸一样凿穿了海落船的左舷,以无比蛮横的气势冲碎一层层船腹隔板,把里面搅了个乱七八糟。这条海落船原本用于大洋航行,船底是尖底形制,本不适用于内河。大炮开火之时,它恰好正要落下滚坝斜坡,被这么一冲撞,尖底不稳,船身登时剧烈摇摆起来。
桅杆和船腹两侧的水手们早已蓄势待发,一待问鼋的竹竿越过四丈三尺,立刻扯帆摇橹。朱瞻域瞪大眼睛,眼睁睁看着那条海落船浑身一颤,然后缓缓朝着高位船槽开进去。
吴定缘和朱瞻基同时分辨出声音,印象里苏荆溪还从来没这么失态地叫过。两人顾不得对视,同时松开长橹,朝着左舷扑去。
“不必殿下亲自犯险。”张泉低声道,“您先回房间去,这里有我应付。”
“不过我得承认,我自己倒不是觉得实学有用才去学,只是单纯觉得它美。”
远处的朱瞻域坐在望台上,饶有兴趣地看着甲板上的忙碌。他不明白,都落到这个境地了,还有什么可忙碌的,难道他们要强行过坝吗?可这不是一寸两寸的差距,而是三尺的落差!强行过坝等于头撞南墙,逃不掉的。
那些闸棍显然是收了狻猊公子的银钱,停了水龙。剩下的三尺高度,足以让滚坝变成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如今海落船在船槽里进退不能,只消困上半个时辰,朱瞻域的手下便会全数赶到,届时就是真正的瓮中捉鳖了。
“百货流通,这是一朝之命脉所在。譬之如人,若是一个人血液壅滞,无处能通,岂能长久?只有血液经行四肢百骸,循环轮转,才是长命百岁。太宗皇帝顶着无穷压力迁都北平,又力主疏浚这条漕河,这是大胸襟、大格局,岂是一群只会计算钱粮的无知之徒所能领会——殿下您他日为帝,这些事不能不细想。”
他们有一搭无一搭说着话,这条海落船随着上涨的水位,在低槽里稳稳地上浮着。看在乘船人的眼里,就好像前方的高槽坝体在缓慢下降似的。
在船头刚刚恢复平衡的张泉看到这一幕,急忙喝令停船。旁边水手说现在还没彻底下坡,贸然停船会有风险。张泉却一脚踢过去,大吼一声:“下锚!”水手们没奈何,只得搬起沉重的锚头,往水里抛去。
吴定缘、朱瞻基和于谦几人一直握着长橹,在摇摆中保持住了平衡。可就在他们暗自庆幸之时,一声女子的尖叫却从左舷传来。
“不,我只是可惜。漕河之利,可不止每年输送京师那些漕粮而已啊……”张泉伸出手臂,情绪略显激动,“殿下你看看周围这些船只,除去漕船之外,还能看到什么?”
这个距离,根本不用担心瞄准的问题。炮台旁有现成的火盆,朱瞻域用一束稻草点燃捻线,这才一屁股滚到旁边的漕渠里,累得大口大口喘息。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