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杜甫(2)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4章杜甫(2)

第44章杜甫(2)

曹霸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此时他已经被削去了官职,穷困潦倒。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与曹霸在成都结识,杜甫非常同情曹霸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诗可以分为四部分来赏析。第一部分是前八句,写到了曹霸的家庭和他学习书画情况。曹霸是魏武帝曹操的后人,虽然现在被免官沦为普通人。虽然祖先的称霸中原的丰功伟业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曹霸却继承了先祖的文辞风采。诗文开头四句写得波澜起伏,豪放大气。

接着诗人紧承“文采今尚在”,写到曹霸书画方面。曹霸曾师承有名书法家卫夫人,名师出高徒,所以,写得一手好字,只恨不能超过王羲之了。曹霸学习刻苦,沉浸在画作中,乐在其中,甚至都忘了老之将至。不慕功名,把富贵看得如天上的浮云那样单薄。诗人用笔灵活,

“学书”只是一笔带过,略作叙述,重点刻画了诗人“丹青”作画。主次分明,有条不紊。

第二部分(从“开元之中常引见”到“英姿飒爽来酣战”),开始进入正题写到曹霸在绘画上的成就。这部分内容写曹霸曾因擅绘画,多次被召入皇宫南熏殿作画。凌烟阁上开国功臣们的画像已经褪色,曹霸奉命重新绘制,曹霸一“下笔”立刻“开生面”。这句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下面描述画像做铺垫。到底是怎样别开生面呢?诗人写文臣头戴朝帽,武将要插长箭。褒国公段志玄和鄂国公尉迟恭,个个毛发飞动,神采飞扬,英姿飒爽仿佛就要从画中出来去沙场酣战一番,表明曹霸的人物画,形神俱备,栩栩如生,气势生动。诗人描写细致,仿佛那活灵活现的人物画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从“先帝御马玉花骢”到“忍使骅骝气凋丧”),这部分是全诗中的重点,诗人在前面写曹霸的人物画只是个铺垫,曹霸最擅长的是画马,所以,这里集中笔墨描写了曹霸画马的成就。诗人用精炼传神的语言写了曹霸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的过程。玉花骢曾经被很多画师花过,画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一天,御马被牵过来,它“迥立”在宫门,雄峻“生长风”,神气非凡。曹霸“惨淡经营”“意匠”后,一挥而就,片刻功夫,一匹“九重真龙”般的神马就从天而降,出现在画卷上了。那画中的马神骏非凡,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相形逊色。诗人在先言真马神骏,接着有将其他画工画的马和曹霸画的马进行比较,层层陪衬烘托,凸显了曹霸画马技术之高,如神来之笔。诗人接着将真马和画马放在同一个画面上来写,两马仿若合一,真假难辨。虽然诗人没有一句说曹霸画马惟妙惟肖,意在在言外,仿佛那活灵活现的画马已经跳出画卷了,其中画马的逼真传神,已经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了。接着诗人写到,“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通过玄宗和圉人、太仆的不同表现,从侧面再一次烘托了曹霸画技的高超。紧接着,诗人又拿他的弟子、也善画马的韩幹的画马作品和和曹霸之画马比较,反衬了曹霸的画马更富神韵。在这部分中,诗人用大量美妙生动的文字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曹霸画马,又用了多种比较、反衬手段,烘托了曹霸画马,字里行间表现了诗人对曹霸画马的赞美之情,文字洒脱酣畅。

最后一部分(从“将军画善盖有神”到最后),这部分诗人写了曹霸沦为平民后的潦倒落魄的生活境况。和第一部分中“于今为庶为清门”相呼应。“将军善画盖有神”句,总收上文,点出曹霸画艺高超非凡。曾为皇帝作画的大师,在沦落之后,竟然也不得不为路人画像以维持生计,这样已经让人对曹霸的遭遇倍感心酸了,接着诗人又写到,曹霸还遭到世人的白眼,可见生活不仅贫困,精神上也饱受摧残。曹霸和杜甫同样是胸怀大志,有高超才学,但两人相似的悲惨经历,让诗人不禁感叹,“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自古以来,盛名之人经常被穷愁失意包围,所以,曹霸不必太过愁苦,这是诗人在安慰曹霸,同时也是在自慰,其中饱含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笔调苍凉。

这首七言古诗用笔主次分明,对比鲜明,层次清晰。感情跌宕起伏,整首诗前后呼应,首尾相连。诗人语言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

后人点评

清人金圣叹:波澜叠出,分外争奇,却一气混成,真乃匠心独运之笔。(《杜诗集》卷三)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1。

无边落木萧萧下2,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3,百年多病独登台4。

艰难苦恨繁霜鬓5,潦倒新停浊酒杯6。

【注】

1渚(zhu):水中的小块陆地。回:回旋、徘徊。

2无边:无尽。

3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指长期在他乡漂泊作客。

4百年:一生

5艰难:时世艰难。苦恨:极其遗憾。苦,极。

6新停浊酒杯:指刚刚戒酒。

登高8

因为严武病逝,诗人失去依靠,便离开成都草堂,乘舟南下,本打算直接去夔门(今重庆奉节),但因病痛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然后才到达夔州。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他在夔州独自登高,见江中秋景,不禁引起了诗人坎坷漂泊的感慨,想到自己老病孤苦的处境,百感交集,于是就写下来了这首七律名作。

前四句写了诗人登高时的见闻。“风急天高猿啸哀”,诗人在首句围绕夔州猿多、峡口风大这些典型环境展开描写。秋季里,诗人登上高处,天高气爽,而这里长风疾速,在峡谷深处不断传出猿的哀啸声,这哀啸声在空荡的山谷中回环,萦绕不绝。接着诗人的视线转移到江渚,“渚清沙白鸟飞回”,在清水白沙的背景下,鸟群在空中飞翔、回旋,这是一幅多么精致的景色啊。这两句中天对风,沙对渚,猿啸对鸟飞,自然成对。一句中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节奏和谐。诗人笔下这两句,字字用得非常凝练、唯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主要描写了夔州秋季的特点,烘托了秋季苍茫的氛围。诗人远望群山,看不到边际的树林,落叶纷飞,萧萧下落;俯视不尽的长江水,汹涌奔腾、滚滚而来。诗人将景色写得苍茫悲凉。“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生动形象,使人从落叶萧瑟,长江奔涌的景色中不禁想到时光易逝,抱负难以实现的沧桑。这组对句,诗人用深沉雄健的力笔,写出了磅礴苍凉的气势。

前两联着重描写了登高秋景,诗人在颈联开始点出“秋”和“独登台”,这样,诗人就自然地将远眺之景和内心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二字,写得沉痛非常,诗人见秋之萧瑟,不禁就联想到自己暮年的处境。“常作客”,描述诗人客居他乡、飘泊不定的生活。“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指诗人已入暮年。“多病”表明了诗人人老体衰的现状。诗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描绘了自己的悲苦,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他深远沉郁的情感。同时,此联中“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诗人的漂泊孤苦的愁绪,好像秋叶和江水一样,驱排不尽,情与景交融,诗中的情感更显深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这两句紧承颈联,继续抒发心中的潦倒漂泊之悲情。诗人感慨自己一生饱尝艰辛潦倒,白发日渐增多,再加上因病停酒,悲愁苦恨的心情就更难以排遣了。诗人起初兴趣盎然地登高望远,到最后却是悲苦交加,可见,诗人内心的苦闷是多么的沉重,诗人眼中的景色都笼着一层阴郁。

后人点评

明人陆深:杜格高,不尽合唐律。此篇声韵,字字可歌,与诸作又别。(《唐诗选脉会通林评林》卷四十三)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1,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2,玉垒浮云变古今3。

北极朝廷终不改4,西山寇盗莫相侵5。

可怜后主还祠庙6,日暮聊为梁甫吟7。

【注】

1花:指春季。客心:这里指杜甫自己。

2锦江:即濯锦江,是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杜甫草堂就和锦江紧邻。

3玉垒:即玉垒山,在今四川汶川北、灌县西,这是古代吐蕃入侵中原必经之地。

4“北极”句:写的是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后来郭子仪收复京城,吐蕃败走,代宗回京。北极星为众星拱卫,且居于天之中枢,所以,这里诗人用北极星比喻朝廷。终不改:终究没有更改。

5西山寇盗:指吐蕃。

6后主:指刘禅。还祠庙:这里诗人感叹刘禅死后竟然还有祠庙。

7梁甫吟:乐府曲名,曲调哀伤。《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好为《梁甫吟》。

登楼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但十月吐蕃攻陷长安,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攻陷剑南、西山等地。国家陷入战乱之中。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首联点出诗人登楼时的心境。诗人因“花近”而心中哀伤,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万方多难”。在这万方多难的时期,漂泊他乡的诗人心中满是愁苦忧思,登上高楼,看到繁花盛开,诗人却满是伤感。诗人写春景之欢快反衬情感之哀伤。但诗人倒装句子,先写见花心伤这个反常态度,再说感伤原因,使人产生悬念,也侧重强调伤心之深痛。“登临”二字,引领下文。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开始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着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接着诗人用口述的语气,好像在告诉“寇盗”一样,让他们“莫相侵”,用语坚定,一片浩然正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