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杜甫(1)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3章杜甫(1)

第43章杜甫(1)

诗人名片

杜甫(712—770)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个人简介:杜甫生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早年多游历,天宝十四年(755),时年四十四岁的杜甫任河西尉,后改任右卫率府曹参军。当年发生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杜甫北上投奔肃宗,半途被叛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授左拾遗。不久因上书营救房琯,而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公元759年辞官,年底到达成都。公元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友人严武保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常称其杜工部,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迁往夔州居住两年。768年出峡,携家飘泊于云安、岳阳、长沙、衡州等地。大历五年(770)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现留其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全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所以有“诗史”之称。

兵车行1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2,行人弓箭各在腰3。

爷娘妻子走相送4,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5。

道旁过者问行人6,行人但云点行频7。

或从十五北防河8,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9,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10。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11,千村万落生荆杞○12。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13,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14,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15,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16,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17,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18。

【注】

1行:本为乐府歌曲中一种体裁。这里《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新题。

2辚辚:车行声。萧萧:马鸣声。

3行(xing)人:指出征的士兵。

4爷:指父亲。咸阳桥:指渭桥,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5干(gān):冲。

6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7点行(háng)频:频繁点名强行征调壮丁。

8或:有的人。防河:唐朝时,吐蕃常常侵扰边境,于是,唐朝廷便征调兵员,驻防在河西(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因其地在长安以北,称为北防河。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时种田,有战事时作战。

9里正:唐朝时,每百户为一里,设一里正,负责户口、农事、赋役等。幼时以皂罗(黑绸)三尺为头巾裹头。

10武皇:汉武帝刘彻。这里以武皇指代唐玄宗。

○11山东:指华山以东地区。

○12荆杞(qi):荆棘与杞柳。这里表示村落荒芜。东西:指庄稼长得不成行列,东西难辨。

○13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14长者:即杜甫。征人对他的敬称。

○15“且如”二句:《通鉴》中载:“关西游奕使王难得击吐蕃,克石桥,拔树敦城。”,今年冬之事,即指此。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

○16信知:真的明白了。

○17青海头:即青海边。唐朝时,唐军常和吐蕃在此交战。

○18啾啾:象声词,表示一种呜咽的哭声。

兵车行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天宝年间,唐玄宗实行开边政策,与吐蕃长期战争,连年的战争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壮丁被征,赋税沉重,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杜甫的这首诗就反映了这个社会现实,揭露了朝廷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赏析。

第一部分为前六句。这首诗一开始诗人就描述了父母妻儿痛苦告别征夫们的让人痛彻心扉的场面。兵车隆隆,战马嘶鸣,被抓的百姓都佩戴着弓箭。父母妻儿们奔走哭号相送,征夫们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中是家中的顶梁柱,征夫走了后,家中就只剩下老弱妇幼,征夫的离开,家庭就陷入了困境,甚至家破人亡。一个“走”字,被诗人寄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紧急押送出征,家属们追奔呼号,征夫和家属至此一别也许就是生死离别了,是多么悲怆。“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中诗人连用四个动词,把送行人者那种不舍、悲伤、愤怒和绝望细致地描绘了出来。这部分分别从视觉上和听觉上集中展现了战争给千万家庭带来的妻离子散的沉重代价,灰尘弥漫,车马人流,哭声这些交织在一起,场面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读来让人令人触目惊心。

第二部分(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到“被驱不异犬与鸡”),征夫们直接倾诉他们的悲惨境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