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刘长卿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2章刘长卿

第42章刘长卿诗人名片

刘长卿(?—约790)

字号:字文房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人。

作品风格:雅畅清夷,工秀委婉

个人简介:天宝年间及进士第。后历任长洲县尉、海盐令,后被贬为南巴尉。广德年间人监察御史,大历年间做过转运使判官、知淮西等职,因触犯大官吴仲孺而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德宗时被调任随州刺史。

刘长卿诗盛名于中唐前期,内容多反映官场失意或反映离乱的作品。长于五言诗,自诩“五言长城”。有《刘长卿集》十卷,《全唐诗》存录其诗五卷。

长沙过贾谊宅1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2,万古惟留楚客悲3。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4,湘水无情吊岂知5?

寂寂江山摇落处6,怜君何事到天涯7!

【注】

1贾谊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现在贾谊宅故址在长沙城西北。

2谪宦:贬官。栖迟:停息、停留。

3楚客:指贾谊。

4汉文:指汉文帝。

5“湘水”句:屈原自沉湘水支流汨罗江而死,贾谊曾经在被贬长沙时作《吊屈原赋》,以此凭吊屈原。

6摇落:指秋季荒凉。

7君:指贾谊,也是说自己。

长沙过贾谊宅

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刘长卿因被诬陷,第二次遭贬,被贬为睦州司马。这首诗大概就是在被贬到长沙时所作。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诗人开篇就抒发了对贾谊潦倒结局的感慨,被贬三年最终滞留在这里,落得个万古留悲的结局。“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指像鸟儿敛翅休息,暗喻了贾谊的失意。“楚客”,表明了贾谊的身份是滞留楚地的游子。“悲”字奠定了全诗悲凄苍凉的感情基调。“三年谪宦”最后“万古”留悲,两句上下句紧承,衔接紧密。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诗人在衰落的秋草间寻找古人的影子却不能见到,寒林中只见夕阳西斜。“秋草”、“寒林”,“人去”、“日斜”,这些都渲染了贾谊宅萧瑟凄凉的景象,这样的冷落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可见,诗人对贾谊非常敬仰和追慕。最后的寒林日西斜,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写,也是贾谊被贬长沙的实际处境的反映。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诗人从仰怀古人中联想到了自己,不禁感叹,汉文帝可以称为是有道明君,但是,对贾谊尚且还恩薄。湘水无情怎么知道贾谊在百年后有贾谊来凭吊呢?“汉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昏庸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会有什么恩情啊,所以,刘长卿再次遭贬,仕途坎坷,境遇潦倒,也是顺理成章了。“犹”字强调了“恩薄”,其中饱含了诗人对皇帝的讽刺和不满之情。“湘水”句表明诗人内心的话想要和古人说,可是,古人已去,世人不了解诗人,诗人内心苦楚不知向谁倾诉。诗人内心活动描写深刻,感人至深。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在贾谊宅前徘徊着,渐渐地暮色深沉,江山一片寂静,萧瑟的秋风吹过,黄叶纷纷飘落。这孤寂萧条的环境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孤寂,同时,它也象征了国家渐渐衰微。它和第二联日西斜相照应,再一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的怨恨和凄凉之情。这里“怜君”不仅仅是在说贾谊,也是在自问,贾谊和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受诬被贬,诗人在这里强烈地控诉着:“何事到天涯”。意思是为什么来到这天涯边地,因为什么要受这样残酷的惩罚呢?最后这一问饱含了诗人对这不合理现象的愤恨和哀伤,此时,仿佛诗人仰天喟然长叹的形象就在眼前。这一问发自内心,激荡人心。

这首七律诗怀古伤今,诗人巧妙地将古人贾谊和自己的身世处境融合在一起,诗人替贾谊抒怀、表不平,实际上是诗人对当下昏暗统治的控诉,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哀伤和愤懑之情,给后世人以警醒。诗中感情表达含蓄蕴藉,悲凉催人泪下。

后人点评

明人邢昉:深悲伤极怨,乃复妍秀温和,妙绝千古。(《唐风定》卷十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

1芙蓉山:山名,在今天山东省临沂县南。

2白屋: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的简陋房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两句主要写的是诗人投宿乡村时的所见所感。“日暮”,点出了诗人投宿的时间是在傍晚,天色渐暗,所以,诗人看远方的“苍山”越发模糊渺远。这一句虽然没有写人,但是,一个带有诗人感情的“远”字点活了画面,一个旅途中边走边望,在山中艰难行走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字也暗示了诗人行路的艰难和投宿的急切心情。接着诗人的视线沿着山路投向了投宿的主人家,“白屋”,点明了诗人投宿的地点。在寒冷的天气中,乡村主人家的简陋屋舍静静地卧在山脚一隅,越发显得孤小贫寒。“天寒”二字紧承上句渲染了日暮行远,也为下文“风雪”埋下了伏笔。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诗人另辟诗境,写了诗人投宿主人家后听到的和想到的。诗人已经进了茅屋,准备就寝,忽然听到,柴门外犬吠不止。诗人猜测着主人从风雪中归来了吧。同时,诗人虽然没有看到人归的景色,但是,“柴门”、“犬吠”、“风雪”等或听到的或想到的意象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晰地联想到人夜归的场景。这里“柴门”对应了“白屋”,“风雪”对应了“天寒”,“日暮”对应了“夜”,使上两句和下两句紧密相连。

这首诗用凝炼语言,写出了丰富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日暮苍山的景象,描绘了山间白屋景象,写了风雪人归的景象,这三处景,个个独立,同时又相互紧密连接,诗中有画,画中融情。

后人点评

方回形容其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灜奎律随》)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1。

岭猿同旦暮2,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3,从今又几年。

【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