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别再做低品质勤奋者》(8)
不要“将就”,逼迫自己立刻有所作为
——别再“懒得改变”,而要唤起“意志力”的觉醒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如果“将就”成为你的状态,你必将碌碌无为。如果你懒得改变,生活就会懒得理你。所以,要学会克服不适的痛苦,运用意志力工具,强制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高效率地坚持下去。这既取决于明智的计划与坚韧的毅力,也取决于“你是否热爱”。一、失控的状态,源于你“不断地将就”
i一定要去除“得过且过”的心态i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是说给两种人听的。一种是拼命努力而尚未看到希望的人。马云告诉他们要继续坚持,希望不在明天,而在后天。另一种是得过且过、不断将就的人。如果“将就”成为他们的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们必然越来越迷茫。最终碌碌无为。因为社会是残酷的,竞争永远都是这么激烈,所以你不可能用“将就”为自己等来一个机会。
大型科技公司的职员程先生懒懒地躺在沙发上——公司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环境,一片区域摆着供员工休息的沙发,另一片区域放着娱乐的音乐设备、跑步机等。员工在这里休息时还可接见自己的朋友。这是非常优厚的福利,程先生就是在他任职的公司休息区的一张沙发上约我见面。
我看到他的第一眼,就从他的脸上看到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他说:“我的人生已经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我前几年确实付出了很多,结果是没什么收获。所以从去年开始,我重新审视生活、工作,为何我不放松一下呢?”
程先生是职场得过且过的代表。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前期的付出未能有所成果,于是便对努力感到怀疑,加之现实条件的优越或者“还算满意的环境”,就会从此消沉下去。选择将就,是我们身边大多数人正在做的事情。他们的人生毫无进展,生活和工作都没什么乐趣。
“不觉得这种生活是失控的吗?”
“您说得很对,失控。我感觉自己很难找到一种斗志昂扬的状态。我发现凡是有难度的目标,自己都会无意识地拒绝。”
“结果就是你停下脚步观望,别人从你身边不断地超车。”
他认同这个现状。机会总是给有准备、有斗志的人提供的。有志于“有所作为”的人厌倦将就,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一往无前。而他就像看破红尘的和尚。他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有自己的人脉资源,而且是公司业务部门的高手……这些都可以成为他迈向卓越人生的起点,只要他抖擞精神,激励潜能,重新进入高效的奋斗状态。
怎么做才能摆脱现状?
这是程先生的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八小时之内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先从做好基本工作开始,抹除“得过且过”的意识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比如,上司安排的任务是否高效地完成?在工作中的表现是否达到了公司的平均线?这是第一步。实现了第一步,你的努力就保证了生存。然后是第二步,让自己更加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提高努力的效率,改善勤奋的品质。比如,同样的时间内,你的工作成果在公司是否可以傲视群雄、成为榜样式的人物?当你从第一步迈向第二步时,“将就”的状态就被消除了。
i三个步骤i
杭州的刘小姐是职专毕业,学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她的第一份工作是淘宝美工,设计产品页面和其他一些美编工作。半年后,她觉得工作太过枯燥了,好像没什么前途,就辞职回家,计划另找工作。
她先是闲了三个月——这三个月的生活使她变成了一个宅女,每天除了睡觉就是上网、看电视剧——不少待业的年轻人都经历过类似的生活,对现状十分不满,但对未来的设想又一塌糊涂,于是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
春节过后,刘小姐找了一份销售的工作,需要在外面跑,到处寻找客户,费尽口舌说服客户下单。刘小姐第一次接触这类工作,开始时就像打了鸡血,一天只睡6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投入进去,但业绩还是很一般。在挫折的打击下,她的情绪慢慢低落下来。领导找她谈话,对她说:
“小刘,你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吗?你的能力是没问题的,沟通技巧也完全过关,但你知道为何还是说服不了客户吗?因为你缺少一种目标感。你自己都没有目标,你身上没有体现出强烈的目标感,客户就不会认同你。我相信你是可以的,但如果未来一周还是拿不下两个客户,你就别干了!”
刘小姐对领导的看法表示认同,却没办法让自己积极起来。为了赚钱,为了业绩,为了不被辞退,她必须加倍努力,并让努力结出成果。但一方面,工作中她确实没什么动力,就这么继续浑浑噩噩地过下去。一周后,她只拿到了一个订单,然后从公司离职了。现在她待业在家,积蓄见底,靠借钱生活。
她说:“我知道要赶快找到一份新工作。我也明白目前的状态是浪费生命,可还是找不到动力。我每天睡觉前都写一堆的计划,写满两张纸,但次日醒来这些梦想都会烟消云散。我仿佛中了一种叫作一无所求的病毒。”
对大部分人而言,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才能克服像刘小姐这样的得过且过的心理?
1.要强化和扩大危机感。
假如你是一个思考及行动都有些慵懒的人,不要急着催促自己勤奋起来,要先描绘一下可能的危机:如果我将就下去,会发生什么?第一,我的收入会降低,家庭生活的品质无法保证。第二,我可能保不住目前的工作。一旦失业,我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养不起孩子,父母也将失去晚年的保障。危机在我们内心中的扩大化并不总是一件坏事,因为它能重重地刺激你,使你立刻警醒过来,看清现实。假如在危机感的刺激下,一个人仍然不能抖搂精神,那么在领导的下一次裁员名单上,他可能排在第一行。
2.要找到真正想做的工作。
假如你已经决定要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有所作为,应该做的事情不是立刻奋发,而是找到那个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方向很重要,因为正确的方向意味着你对一件事情是感兴趣的。工作对你而言不能只是一个赚钱或解闷的工具,要将它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过去的技能结合起来。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份工作,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进入最好的状态,因为你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3.要发现“无法振作”起来的真实原因。
回过头审视第一步——假如花费了一些精力仍然未能解决问题,对自己重新诊断一下:“我如此消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就像刘小姐,她几个月后才有些恍然大悟:“也许我不是不想努力工作,而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学历一般,专业又差,感觉自己找不到太好的职业,因此即便命运给了我机会,我也不敢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
这就好像爬山。身强体壮又有耐力的人对自己是自信的,他们用4个小时就爬上了泰山。但对体质一般又缺乏信心的人,原本6个小时就能爬上去,他们也可能耗费10个小时。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爬到二分之一的高度就放弃了,不是要找捷径(坐缆车上山),就是想退下来。
一些令我们灰心丧气的真实原因是隐秘的,通常是由某些心理因素决定。它让你三心二意,也让你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焕发斗志。假如你有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能够发现原因就是幸运的,可以看看有没有改进的可能性,敢于面对问题时,你就能找到办法。
二、灵活运用意志力工具,根除“重度懒癌”
i如果你懒得改变,生活就会懒得理你i
什么叫勤奋呢?勤奋并不是一种对于行为的客观定义,而要与过程和成果同时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假设你今年已经读过了36本书,每月平均阅读3本,还在网上写了36篇读后感,为此经常忙碌到凌晨两三点。请问这个行为是否叫作勤奋?
·假设你制订了一堆计划,包括生活、工作中近乎所有的事项。你每天有15个小时都在思考与计划相关的问题,为此活得疲惫不堪。请问这个行为是否叫作勤奋?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是:不一定。
我的回答则是:这和勤奋完全不着边!
一个人是否付出了高品质的勤奋,一方面得看他做这些事的状态,他是很享受做这些事呢?还是硬撑着勉为其难?另一方面要看他是否制订了一份高效的计划,这份计划为他带来单位时间内的最大产出,而不是把他的情绪搞得十分糟糕。以牺牲必要的休息时间为前提的勤奋努力是我们不提倡的。
假如这就是你的一个业余爱好——阅读小说和撰写书评,或者一年欣赏100部美剧、写下几十万字的感想,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努力的人,多半不会有人认同。因为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在网吧一呆就是两个星期的人也是“值得颂扬的努力分子”。一件事做得高兴和轻松不是勤奋的内涵之一,也不是努力的标准之一,我们需要的勤奋和努力必须包含一个重要的元素:
克服痛苦!
如果不想对抗痛苦——改变懒惰的习惯,增加对生活的欲望,你已习惯的舒适就会完全改变你。要灵活地运用意志力的工具,调动体内的意志力去对抗痛苦,经历痛苦,将精力长时间地集中到“正事”上。比如,学习、工作和参加技能培训,也就是你希望取得进步和事业需要你加倍进取之处。
因此,一种行为是否可以称作勤奋,取决于它的参照系。它和我们的兴趣、意志力、所处的环境、志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i努力不一定会进步,但要坚持努力i
现在我们来说说“进步”。每个人都渴望进步,但什么是进步,如何才能进步?摆出一种勤奋的姿态,写下一份努力的计划,晚上睡一觉早晨睁开眼睛就能得到进步的结果吗?显然不是的。人们之所以选择一种“将就”的状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却变得越来越懒,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要努力坚持多长时间”。
努力了3个月却没看到成果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这是刚刚开始,眼光要放长远。
努力了6个月仍没看到成果时,他们就会开始着急了——为什么一点进展都没有?我还是放弃好了!
“进步”代表了一种时间关系上的参照,即“我们的未来要比现在更好”。至于多长时间才能实现这种进步,大部分人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进步的标准也取决于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比如:
赚更多的钱;
记熟更多的法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