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8)
第七章不懂倾听,你将没朋友
1.听别人把话说完妈妈给年幼的孩子两个苹果,孩子二话没说,在两个苹果上各自咬了一口。年轻的妈妈正准备训斥孩子的自私,孩子却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你吃这颗,我尝过了,不酸!”妈妈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
在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不能听别人把话说完,主要是因为他们主观臆断,觉得自己就是对的,所以没必要听别人解释。殊不知,不听别人把话说完,很容易造成误解,导致说错话、办错事,甚至伤害到别人,对自己的形象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所以,听别人把话说完,不仅是一种对别人的尊敬,更是帮助我们完整了解信息,避免产生误会的不二法门。
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林克莱特当着几百名观众的面,采访一个小男孩:“小家伙,能问一下你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吗?”
“我想当一名飞机驾驶员!”
“那可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梦想啊!”林克莱特又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正好飞在太平洋的上空,但引擎因为没有燃料突然熄灭了,你会怎么办呢?”
“我会马上告诉飞机上所有的乘客,请他们全都系好自己的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就跳出去!”
林克莱特和现场的观众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都觉得这是个聪明又自私的小家伙,在危急的关头,他竟然选择自己挂上降落伞逃走。
这时,林克莱特却看到小男孩大大的眼睛里涌满了晶莹的泪水,他不解地问:“小家伙,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先生,我刚才的话还没说完。”小男孩委屈地说。
“非常对不起,小家伙,来,请你把你想说的话说完。”
“我跳下去拿燃料,然后马上就会回到飞机上的!”
直播厅里顿时静极了,当所有观众都回味过来时,大家纷纷鼓起掌来。
从那时起,林克莱特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听别人把话说完。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这样做,他曾在医院危急病床前听一个临终者断断续续地说了34个小时的话,也曾采访过一个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情绪激昂地连续说话、抱怨了28个小时。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成了非常受观众青睐和尊重的著名节目主持人。
有时候,我们感到失望或者愤怒,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耐心和时间等一个回答。当我们能够耐下心来听别人把话说完时,却能得到许多心灵的尊重和支持,成功和幸福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当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没有等别人把话说完,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尊重他人和没有教养的行为。而“你等我把话说完”不仅是一种提醒,更是对浮躁和急于求成的你我的一种讥讽。
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却有两只耳朵,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话多倾听。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到火烧屁股、火急火燎的地步,怎么就连等别人说完话的时间都没有呢?所以,认真听别人把话说完,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
有个女高中生在学校的生活很不如意,但她在向别人倾诉的时候,对方总是听不到两句就不耐烦了。这天,她遇到了卡耐基,便絮絮叨叨地向卡耐基倾诉自己的烦恼,而卡耐基也非常耐心地倾听她的话。
她说:“在学校里,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们也孤立我。”听到这里,卡耐基觉得,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个女学生的性格太孤僻了,但他仍然没有打断对方。
女生接着倾诉。最后,她讲道:“我的父亲抛弃了我和母亲,所以母亲对所有的人都抱有戒心,尤其反对我和任何男生来往。”卡耐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女生问题的根结出在她母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上。
卡耐基告诉她:“孩子,我很同情你母亲的遭遇。但是,你不应该生活在她的阴影下。敞开心扉,乐观地去拥抱生活。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女生,我相信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卡耐基的话给了这个女生很大的帮助。
卡耐基能听女生把话说完,是因为他真诚地关心对方,愿意倾听对方的心声,并为对方排解烦恼。正因为他耐心倾听,最后才能一语中的,把话说到对方心里。
很多口才好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因为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的前提,就是我们要真正地关心对方、了解对方,能理解对方的欢乐和痛苦。而这些,都要靠真诚的倾听才能做到。只有听别人把话说完,我们才能掌握全面的信息,说出的话才能有的放矢。
2.只爱听自己喜欢听的话,人就无法进步
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创作的小说《摆渡人》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之所以相信一个人说的话,是因为他说了你想听的话。”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我们经常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都不如自己。所以,当有人说中了我们的心声时,我们会觉得这个人是“知音”,从而更愿意和对方说话。但如果对方讲的话跟我们的想法相背离,就会觉得对方说话啰唆,很扫兴。
有很多话,我们可能不喜欢、不愿意听,但实际上真正对我们有所帮助的,恰恰是我们不喜欢听的。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项工作,其实都是需要有经验的过来人给予我们指导后,我们才能做得更好。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还想要提升,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就不容易虚心地接受别人的经验,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帮助。
有个女人结婚后生了对双胞胎,在孩子3岁的时候,她的丈夫跟她提出了离婚。她当然不愿意,然后就跟对方各种闹。最后闹到了法庭上,她的丈夫以放弃财产和孩子的抚养权为代价,顺利离婚了。
离婚后,她的状态非常不好,整日抱怨这个抱怨那个,觉得全天下都对不起她。身边的人觉得,她一个离了婚的女人,还带着两个孩子,实在不容易,也不愿意跟她计较。
一天,她开车送双胞胎去幼儿园,两个孩子坐在后座和爸爸打视频电话。挂了电话后,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其实爸爸还是爱我们的,他只是不爱妈妈了。”
一句话让前面开车的她眼泪流了一脸,但她却不敢回头让孩子看到。之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离婚后的种种行为,开始明白:日子还是要向前看的,自己还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并没有多少时间去悲春伤秋。
从那以后,从前那个充满怨妇形象的她开始改变了,变得更加优秀、干练。她说:“离婚就像我面前的一道沟,我掉进去了,是挫折,孩子的话让我爬了出来,所以我成长了。”
那些我们不喜欢听的话,就好比我们生病后需要吃药一样,医生给我们开的处方,即便再不喜欢,还是要吃。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我们不喜欢听的话,即便它听起来再扎心也要听,不听,我们就无法成长和进步。
所以,有人际关系学大师经常说:只有那些心胸足够宽广的人,才能在这些逆耳的语言当中获得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3.“劝说”不如“多听”
我们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端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告诉我们“应该这样”“不该那样”。但是,这种人一般都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某公司新来了个看大门的大爷,对方原本是名退休教师,现在虽然已经不在教师的岗位上了,但还是很喜欢处处给人“上课”。
当他听到别人在讨论什么事情的时候,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先否定,然后再炫耀一番自己的学识、经历,一套一套地说自己的见解,要求对方听他的建议。
大家即便觉得他的看法未必正确,但碍于情面,也不好直接反驳。所以,人们虽然在嘴上对他附和,但私下对他“好为人师”的做法却极其反感。
一般,“好为人师”者的典型特点,就是总觉得自己的主张是好的,并且喜欢处处指点他人。就像《孟子·离娄章句上》里所说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那么,为什么这类人会如此不受欢迎呢?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会感到急躁和焦虑,从而产生向旁人诉苦和抱怨的举动。但他们的这种行为,常常只是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情感支持。
想想看,别人是想跟我们寻求理解和关注,而我们偏要苦口婆心地教导对方,结果自然不欢而散。
另外,我们给予对方建议的背后,传递的可能是与别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当对方感觉到自己遭受到否定时,抵触情绪也就产生了,双方矛盾就此引发。
所以,有人际关系学大师建议:当别人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感同身受、不轻易给出建议的原则是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说,当对方只向我们诉说自己的困境和感受,而没有明确求助的时候,我们就不必急着给出行动建议,重在关照对方的情绪。有时候,一句真诚的“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要是我处在这样的境地可能也无从选择”可能更容易让对方如释重负。
当然,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某些选择和做法更适合对方时,也可以与对方分享自身的经历,或心平气和地坦诚交流,而不是武断地要求对方该怎么做。无论如何,我们应该避免咄咄逼人的“你应该……”“……那样最好”之类的话语,毕竟在这种时候,“劝说”远不如“倾听”来得有效。
这天晚上,女孩告诉妈妈说:“妈妈,有鬼,我很害怕,不敢一个人睡。”妈妈觉得这只是小孩子的胡思乱想,就随便安慰了她一下,说:“这个世上根本没有鬼。”然后就去睡了。
但女孩的爸爸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问:“这个鬼长什么样?”
女孩说:“是黑色的看不见,但是我看一眼,鬼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