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4)
少泼冷水多夸赞,给对方想要的认同
1.不随便否定别人也是一种修养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美其名曰“站在你的角度考虑”“为你着想”,但仔细想想,他们好像除了不断否定我们、给我们泼冷水之外,并没有做什么。
安琪和闺密去逛商场,路过一家品牌服装店时,被一件大红色的连衣裙惊艳到了,她很想试穿一下。店员正准备带她去试衣间时,闺密却说道:“穿红色很俗气的,而且和你的身形、皮肤一点也不搭,我们还是换一家吧。”
这话让安琪和店员都很尴尬。原本兴高采烈的安琪只得默默地放下手里的裙子,强笑道:“我也觉得不合适,那就再看看吧。”
对朋友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失落时能支持自己、鼓励自己的朋友,而不是只会一味否定自己的批评者。当然,朋友之间确实需要说实话,但说实话并不代表着口无遮拦。这只会给对方传播负能量。真正为别人考虑的人,也不会信口否定别人,反而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为对方权衡利弊,最后让对方自己做决定。
对于那些只会不痛不痒地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好”的人,严重来说,其实是在以朋友的名义绑架别人的自由。所以,这种人其实并不适合做朋友,我们最好远离。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所在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决定我们的心情和格局的。和开朗、自信的人在一起,收获的自然是满满的正能量,而和阴郁、消沉的人在一起,肯定也会被对方的坏情绪所影响。
况且,语言大概是这世上最苍白,也最有力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一句轻飘飘的论断,无论对也好,错也罢,都可能让对方承受许多不必要的伤害。尤其是在“不知人”的情况下去评论别人,难免就会做出误判,导致别人受到伤害。
莫晓东毕业于名牌大学,学的也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帮人写代码,后来和朋友合伙开了家游戏公司。他有个大学同学正好是北京人,偶尔会约莫晓东到家里吃饭。一开始,莫晓东还挺高兴,但后来就不愿意去了。
原因很简单,那个同学经常给莫晓东泼冷水。比如,莫晓东曾喜欢上一个女孩,还在犹豫要不要告白的时候,同学一听女孩是北京人,马上劝他死心,说:“很多北京人都很排外的,就算人家女孩愿意和你在一起,她爸妈肯定也不会同意。”
另外,莫晓东刚开游戏公司那会儿,同学跑到他的办公室参观,结果他刚和对方说完自己的运营计划,对方就冷言冷语道:“游戏公司风险很大,你们团队的人员数量又有限,难保以后不会遇到危机。”
后来有段时间,莫晓东的公司效益不好,同学约他出去喝酒。结果几瓶啤酒下肚,同学又开始碎碎念,说:“我当初就劝过你,结果你还不听……”莫晓东一怒之下吼了对方一句:“你能不能别老是给我说这些没用的废话?”
后来莫晓东和这名同学的关系就淡了,只说:“这种只会打击你的朋友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那些打着“为你好”的口号却只会给我们泼冷水的人,永远不要感激他。因为他们不仅不是密友,甚至有可能是“砒霜”。
毕竟有些事情就好像冰山一角,我们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时候,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对别人妄加评价、随意否定,轻则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重则每一句话都是一柄飞刀,刀刀割在人心。
所以,对于他人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不搭把手,但绝不要随意泼冷水,结果只会惹人厌烦;对于别人的痛苦,我们安慰不了也无妨,但不要去雪上加霜。
管好自己的嘴,做好自己的事。毕竟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容易,我们或许没有多大能力去帮人,但至少不要用话语去伤害别人。而不随随便便去否定别人,就是我们生而为人最大的修养。
2.给他激励,而不是警告
马戏团的驯兽师在训练动物时有一个诀窍:当动物出现哪怕非常小的进步时,驯兽师就会像对待一件大事一样,轻轻地拍它的头、称赞它,并给它肉吃。
对待动物尚且如此,当作为父母、老师、上司,在面对“不争气”的孩子、学生、下属时,难道就只能横眉冷对吗?事实上,我们同样可以向驯兽师学习,以肉代鞭。因为人们在大多数时候所需要的,一直都是激励而不是责骂。即便是非常微小的进步,如果我们能给予对方足够的称赞,就能激励对方取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纽约州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那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而在那里出生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开始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很少有人能在长大后从事体面的职业。但罗杰·罗尔斯不仅考入了大学,还成了州长。
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他:“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罗尔斯没有说自己的奋斗史,而是说起了他小学时的校长。
为了引导那些孩子们健康成长,他的校长曾想过很多方法,但都没有效果。后来,校长发现这些孩子都非常迷信,为了鼓励学生,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看手相”的内容。
这天,校长拉着他的手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让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从没人给过他这样的期待。所以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而在以后40多年的时间里,他也一直按照州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直到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吉斯菲尔伯爵曾说过:“各人有各人优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们自以为优越的地方。对于其自知优越的地方,他们固然喜爱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但对于那些他们想得到认可却缺乏自信的地方,他们尤其喜欢得到别人的恭维。”
所以,对待那些所谓“不争气”的人,与其等对方走上一条我们不想让他走的路时,给他一鞭子,还不如在他一脚踩在我们要他走的路上时,给对方一颗糖。换句话说,与其对他做错的地方指手画脚,还不如称赞他的每一个进步,即便那非常微小。
就像已故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说过的一句话:“与我们本来应有的成绩相比,我们不过半醒着。我们现在只利用着我们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广义地说,人类的个体就这样生活着,远在他应该有的极限之内;他有着各种力量,但从未被利用过。”事实确实如此,一个人有着无限的潜力,其进步也是没有终点的。因此,当别人有了小小的进步后,只要我们愿意称赞他、激励他,他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何珊珊是一名老师,学校安排她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在看过学生名册和前任老师的相关评语后,她对新学期的到来充满期待,同时却又满怀忧虑。因为这个班里有个出名的“淘气鬼”,他经常在班里搞恶作剧,比如跟男生打架、把女生弄哭,对老师无礼等。而他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够快速掌握功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儿童”,何珊珊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因此,当她见到这名学生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听说你是个天生的领导者,今年我要靠你帮我把这个班变成四年级最好的一个班。”最初的几天里,她一直在强调这一点,夸奖他所做的一切,评论他的行为,表扬他是一名很好的学生。
后来,令人感到惊奇的结果出现了:这名学生真的开始改变,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当别人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给他们指出来。但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我们不是以批评的形式,而是以激励的形式对待别人,将会更有助于促进对方向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美国一位典狱长所说的:“相比于严厉的批评,对罪犯所做出的每一个努力进行适当的欣赏,就能得到他们更大的合作,并且有助于他们恢复自己的人格。”
因此,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还是上司对下属,都应该如此。当他们漂亮地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应给予赞扬与鼓励。而当他们的任务完成得不是很理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鼓励来激励他们。即便对方把某项任务完成得非常糟糕,我们也不必对其大声斥责,应找到他们的优点并赞美、鼓励他们,这样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适时附和,一种别样的赞美
当我们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并不意味着要一直保持沉默,有时可以恰当地附和对方的话,这样不仅能表示我们没有走神,一直在用心听对方说话,还表示我们对说话者的认同,也暗含着对他的鼓励之意。
比如我们可以向说话者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能表示我们对说话者所谈论话题的关注,又能让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也就是所谓的“明知故问”,让对方更愿意与我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一位教授与几个学生聊起自己当年读研时的杂事,说:“你们现在的生活可真丰富,校园内有体育馆、休闲馆。我在你们这个阶段时,只有教室、图书馆和宿舍。”
学生们微微一笑,教授继续说:“不过,那个时候的精力都用在读书上也好,搞科研嘛,基础知识不扎实根本无法谈及创新。还记得我的一个课题是关于青藏高原地质变迁的问题,当时还要查很多地质演变与生物演化的书籍。那时的科学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哪里有什么计算机、文献电子稿啊,完全依靠图书馆里纸质的资料,可比你们现在做项目要困难多喽!”
说到这儿,教授停顿下来,拿起手边的杯子喝了两口水。这时,有个学生礼貌地问:“老师,您当年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的地质变迁问题,可是参考资料却涉及区域内的生物演化,当时是不是很少有人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考虑?”
教授得意地说:“很多时候,没人想到的你想到了,才会有意外的收获,才能够创新。不信,我们来举个现成的例子,就说说你现在的课题吧!”
之后,教授还特意对那名提问的学生做了额外的指导,而其他几名只知道倾听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优待了。
附和的倾听,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赞美,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更有助于克服彼此判断上的差异性,以及改善双方的交往关系。
因为,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幸福、痛苦与快乐的时候,这能让我们能够把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看得更清楚。而这些结论再通过我们有效的附和来传达到对方心里,才算是一次完美的交流。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学会认真倾听,还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做出附和,便于双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对方明白了我们的倾听是对他的尊重之后,他同样也会认真地听我们说话,如此一来,双方的交流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比如,当我们对别人的话表示赞同时,可以附和道:“你说得太好了!”“非常正确!”“这确实让人生气!”这样简洁的附和,能够表明我们对他的理解和支持,让说话者为想要释放的情感找到载体。同时,我们还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将对方想要表述的中心话题归纳一下,让对方的思想得以凸显和升华,这也是为了提高我们继续倾听的兴趣。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附和而去附和,就显得太不尊重对方了。比如我们只是单纯地将对方所说的话重复一遍,对方就会觉得“你根本没有听我说话”,然后可能就不会再找我们说话了。
有个人偶然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他非常兴奋地跑去告诉自己的朋友。朋友原本有自己的事,但为了不打断他的话,对方依然表现得非常认真,还时不时地附和两句,所以他说得更起劲了。
没一会儿,他就发现朋友并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只是像鹦鹉学舌般把自己刚说的话重复一遍。他觉得很生气,说道:“你有事情忙可以告诉我,干吗敷衍人啊。”
而他的朋友还心不在焉地回复道:“嗯,是挺敷衍的……”这下他更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