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3) - 有修养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 约翰·托德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二十四章《会说话是修养,管住嘴是教养》(3)

把对方放在心上,悄悄温暖对方

1.说点儿你的悲惨事,让他治愈一下网上有句段子说:“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虽然这句话有点儿“捅刀子”的嫌疑,但在安慰别人的时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人在伤心难过的时候,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发现有人遭遇过比自己还惨的事情,心情就会变得轻松一些。因此,我们在安慰别人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对方,一切都会过去的。

当然,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必须先确定对方是来找安慰的,还是来倾诉烦恼的。如果对方是来倾诉的,那我们只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和他共振的模式,负责倾听就好。否则就算我们把自己的经历说得再惨,对方也是听不进去的。但如果对方真的是来寻求安慰的,我们同样需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需求,确定对方的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愿意听我们诉说,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安慰的作用。

罗宇很喜欢行政部门的一名女同事,等两人逐渐熟悉起来后,他觉得对方对自己也不是全无感觉,心里很是高兴。结果,当他兴致勃勃地跟她表白时,对方却表示自己已经有男朋友了。这件事让罗宇的情绪非常消沉,工作劲头也大不如前。

朋友知道这件事后,把罗宇约到一个小饭馆,点了些啤酒小菜,两人边吃边聊。朋友先开口,他并没有说什么安慰罗宇的话,而是先讲了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说自己跟前女友是青梅竹马,当初为了离女朋友近一点儿,他甚至放弃了去重点大学的机会。结果大学毕业后,两人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结果还不到半年,两人的感情就出现了问题,以分手告终了。

最后朋友跟罗宇说:“感情的事不能强求,不属于自己的终会离开,而命中注定的那个人肯定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

一顿饭吃完后,罗宇的心情好了很多,他下定决心不再消沉下去。而罗宇跟朋友的关系,也因为这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而变得更加深厚了。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失意的朋友说说自己曾经有过的相似甚至更糟糕的经历,能让对方产生直面困难的勇气。而这种真诚的安慰方式,不仅可以抚慰对方受伤的心,还能让彼此之间的友谊更加坚固。

当然,除了和别人说自己的同类悲惨的事情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行动向对方表示“我和你在一起”。这种思想上的“共鸣”感,也是对他人最好的“治愈术”。

一个年纪还小的女孩失去了自己的至亲。那段时间家里进进出出的都是帮着办丧事的人,女孩却独自一人跑到屋后的小山坡,看着面前光秃秃的苹果树发呆。

这时,邻居男孩走了过来,和她并排坐在那里。女孩以为对方又要说一些安慰人的话,但男孩却一直保持沉默,两人就在这样并排在那里坐了很久。

最后,还是男孩先打破了沉默。他指着面前的苹果树问:“这苹果甜吗?”不知道为什么,女孩就顺着这个话题开了口,然后两人谈了起来。最后,男孩起身告别,从头到尾也没有说一句悼念和安慰的话。

但是,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每当女孩回忆起当初那一幕,都觉得那是她目前为止,所得到的最温暖的安慰。

当那些我们无法掌控的悲剧发生时,任何人言语上的安慰都起不了作用。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静静地陪对方坐一会儿,或者握住对方的手、给他一个拥抱等,让对方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或者,我们也可以多用“我能理解……”“我会陪着你……”“我相信你……”这样共情的话语,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存在。

因此,当我们的朋友遭遇痛苦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现在的他,也许并不需要我们马上提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说一些“大空话”。而是用心体会对方现在的心情,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正在被倾听、被重视、被认可。

当我们能够达到“感受着他的感受,痛苦着他的痛苦,幸福着他的幸福”这样的境界时,对方才能感到我们付出的温暖与信任。才能在内心平静下来之后,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遭遇,并真心感谢我们的陪伴。

2.必须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

生活中,有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比如:“他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呢?”“他为什么不借钱给我呢?”“他为什么不辞职来我的城市呢?”但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对方所想的也许与我们正好相反。

而很多人在说话办事方面之所以会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只会以自己为中心。

肖锦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觉得我智商不高,但情商却不低,因为我会换位思考。”但大多和她相交过的人都知道,这个人虽然平时看起来虽然很会为人考虑,但她的善意只存在于自己没有参与的前提下,是非常自我的。

比如前段时间,她和朋友约好去逛街,朋友如约而至,肖锦荣却迟迟不见身影。见微信上没有消息,电话也没有一个,朋友担心她出了什么事,连忙给她打电话:“锦荣,是出什么事了吗,你怎么还没过来呢?”

她却反问朋友:“那你去了吗?”

“当然,我都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得到朋友肯定的回答后,她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歉意,反而说:“我之前没看见你说到了的消息,所以我觉得你肯定没去。”

朋友一愣,问道:“难道你一定要等我发了信息才来吗?”“肯定啊,万一你没去我岂不是得白跑一趟。”肖锦荣说得理所当然,朋友却觉得自己看走了眼,和她的关系也渐渐淡了。

庄子和惠施曾以“子非鱼”为论点,从哲学的角度对换位思考进行了辩论,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启示。我们必须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只有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使对方感到我们所说的事情与之息息相关,从而使事情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有两位新员工同时进入某名企实习,在转正之前,他们都需要通过公司安排的各种考核。最后的考核中,主管分别问两人:“关于公司下一季度的kpi(绩效指标)怎么设定,你有什么看法?”

其中一人疑惑道:“kpi不是公司给的吗?”主管又问:“难道你对这个目标没什么想法吗?”“并没有,我一定会按照公司的要求完成任务的。”他答道。

而另一人听到这一问题后,最先想到的是:“主管想知道的是我对kpi的设定考虑。”接着联想到自己下个季度的目标可以设定到什么程度,并开始分析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目标,然后思考这个目标对公司、上司和自己都有什么好处。

想清楚之后,他回答道:“我下个月的kpi是10万,之所以设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因为……”他逻辑清晰地向主管阐述自己的观点,主管边听边满意地点头。最后该员工通过了公司的考核,成为正式员工,另一人则没有被录用。

一般当别人询问我们“你有什么看法”时,其实并不是真的想问我们到底有什么看法,而是想知道我们会如何去做这件事。而我们在回答的时候,最好先为对方设想几个好处,而不是只考量个人利弊。

简单来说,就是在明确提出自己的目的时,为了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还要指出对方从中可能获得的利益。

如果我们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能做到这一点,那事情的成功率也将大大提高。但如果我们运用了这种说话方式,对方仍然不愿意舍弃他原有的想法时,那就进一步采取措施,继续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先接受他的想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谈论问题。

因为每个人的自尊心都很强,当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遭到否定时,一时肯定不太容易接受。所以才会下意识地固执己见,即便有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我们是正确的,但仍有可能会为了维护自己尊严或单纯的不服气,而变得更加倔强,从而拒绝我们的新建议。若是在说话的过程中走到了这一步,那么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的方式,通常更容易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总而言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我们需要时时注意,才能更加顺畅地与人交流,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3.失意人前,别提你的得意事

所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谁都有失意的时候,而失意的人也更容易产生脆弱的情绪,容易多心,我们的一些言辞在对方听来,也许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因此,我们在面对失意的人时,应该学会宽容。

王珂是个热心肠的姑娘,得知闺密和老公炒股赔了不少钱后,就想着约她出来散散心。周末,王珂打电话约了闺密和另外两位朋友。聚会之前,王珂特意跟另外两人说了闺密的情况,表示大家在见面的时候少说些跟钱有关的事。

吃饭时,气氛很融洽,大家聊起哪儿开了家新的美容店,说说最近在用什么护肤品等,都是女人之间经常说的话题。谁知几杯酒下肚后,其中一个爱炫耀的朋友就忍不住说起了自己的男朋友。说他在公司里混得如鱼得水,前段时间刚加了薪,过段时间可能就要升职了,并且双方的父母在开始筹备两人的婚礼。

期间,王珂不停地给她使眼色,但对方大概有点儿兴奋过头,一点儿没有意识到。

而她的闺密则沉默地坐在一旁,一会儿去趟洗手间,一会儿又说打个电话。后来干脆找个借口提前走了。王珂连忙追上去,只见对方脸色难看地说:“故意在我跟前显摆是吗?风水轮流转,我就不信了,太阳就只从她家门前过!”

遇到得意的事情,就想要拿出来跟朋友显摆显摆,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不懂得收敛,可能就会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想想看,别人的日子正遭遇着一场暴风雪,我们却在那里大谈自己的生活如何温暖甜蜜,是不是有点儿不近人情了呢?

这种时候,即便我们不懂得如何安慰也可以不说话,直接递上一罐啤酒、送上一个拥抱。无论如何,都比趁机宣扬自己的“得意之事”要讨喜得多。

况且,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内心会比平日里更加敏感,很容易就会从别人的一句平常话里听出“嘲讽”和“讥笑”的意味,觉得别人是在故意戏弄他、看他的笑话。更为糟糕的是,有时候这种负面的情绪还会演变成记恨,深植于内心深处。结果他不仅会疏远我们,在我们日后遇到麻烦的时候,就算对方能帮忙,他也未必会伸出援手。

因此,想要人缘好,我们在开口之前就得记住:不管自己说什么,都不要让人产生“被比下去”的感觉。

尤其是对初入社会的人来说,我们欠缺的是朋友,是贵人。但我们不经意间的炫耀,却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朋友。相对的,如果我们能对失意的人多一点儿关心,说不定就会为自己赢得一份机遇。

在刘墉的《股市名嘴换人做》一文中,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王经理、小张、小王、小邱等人一起炒股。一开始,王经理因为“每猜必中”,所以大家都向王经理看齐,他买什么,大家就跟着买什么。这大大地满足了王经理的虚荣心,他还故弄玄虚地说:“炒股获利完全得益于我得天独厚的‘第六感’。”

谁也没想到,王经理自从发表过关于“第六感”的“演说”之后,却每股必亏,“第六感”失灵了。这自然引起了大家的质疑,结果大家成立了一个炒股“自救会”,准备集众人的智慧一起炒股。

别人都在风风火火地忙活,而失意的王经理这边,却只剩下小邱一人对他的态度依然如故。因此,当“自救会”收盘高呼时,王经理和小邱却在黯然神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