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为何拒绝很难——说“不”与说“是”
第25章为何拒绝很难——说“不”与说“是”的心理影响(1)
“爱面子”让你不敢说“不”
小峰刚参加工作不久,叔叔来看他。到了吃饭的时候,身上只有50元钱的小峰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叔叔却选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叔叔开始点菜,他征询小峰的意见,小峰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心里却直嘀咕,50元钱怎么够付这顿饭钱?可是叔叔却一点没有注意小峰的不安。
吃完饭,服务员拿来了账单,小峰看了一眼,张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叔叔微微一笑,付了饭钱:“小伙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才是明智的。”
小峰的尴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显而易见,爱面子是罪魁祸首。虚荣心人皆有之,死要面子则是虚荣心的最具体表现。一个人不可能不要面子,但又不能够死要面子。死要面子的人,往往会真正丢了面子。
事实上,不适当地过分爱面子,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是非常常见的。“面子”是中国人心理上的沉重包袱。“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这些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与心理。
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是很讲究“面子工程”的。中国文化中“面子”指的是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耻感文化形成了束缚人们内心的枷锁,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唯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唯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在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负重而不愿丢失面子。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们为了保全面子而说“不”之难。
当然,面子不能不要,一个一点儿面子也不要的人,恐怕自尊心也不复存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怎样做才算不丢面子。什么样的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应当保?具体说来,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在;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亦失。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之所以不拒绝别人,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有很多人接受别人的请托,是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众所周知,被拒绝是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也是没什么面子的事情,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到拒绝,即使周遭的人没有觉得不妥,可是当事人却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颜面扫地。轻者会生拒绝他的人的气,重者两人感情完全破裂也不无可能。所以,不少“好好先生”们为了顾及对方的情绪,维持双方友善的关系,放弃了说“不”的权利。
“酒肉朋友”缺少说“不”的勇气
常听别人提起这样的事情:原本打算说“不”却被对方邀请吃饭,“我们找个饭店,边吃边慢慢谈吧!”结果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而怏怏不乐归来。
这启示我们,在了解对方意图的前提下,想拒绝对方,就必须严格禁止自己与对方一起吃喝。因为一旦成为“酒肉朋友”,人们就会产生难以说“不”的心理,从而丧失拒绝对方的勇气。
我国厨师界有个非常伟大的始祖伊尹。伊尹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宰相,他不仅帮助汤王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还辅佐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王,在朝五十余年,功勋彪炳。伊尹享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他葬在商汤陵寝之旁,以表彰他对商朝的贡献,甲骨文中记载商朝还有祭祀伊尹的仪式。
伊尹出生时遭遇洪水,获救后被莘国国王的厨师收养。伊尹在御厨的抚养下长大,学得一手烹调的好绝技;同时他天资聪颖,又用功读书,学问渊博,懂得治国的道理。后来莘国的公主嫁给汤王,伊尹作为陪嫁的仆臣同去。
伊尹重复向汤王陈情了七十次,每次都被拒绝。苦闷之际,擅长烹饪的伊尹突然心生一计,应聘汤王的御厨,为汤王准备早、午、晚餐,历经周折之后,终于和汤王有了“交情”。汤王由于吃了伊尹做的饭菜,故难以对伊尹说“不”了。
伊尹指出,治国的道理与烹饪的道理是相通的,都统合于“道”,能通晓“道”就能掌握好万事万物。他以调和五味作比喻,向汤王说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深得汤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宰相。他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佐料要放得适中;治国就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弄清主次先后顺序,掌握好分寸,才能够政通人和,国家才能治理好。”
伊尹又讲到各地方的美食,然后跟商汤说:“你要吃到这些美食,就要有良马;要成为天子,就要实行仁政,让你的百姓生活过得好、能够信任你。”在看到夏朝气数已尽,就用“割烹”作比喻向汤王建议“讨伐夏桀、拯救人民”。
伊尹这些亲民、行仁政的建言,商汤听了之后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由上可见,成为“酒肉朋友”对于一个人说“是”或“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能有人会这样想:即使变成“酒肉朋友”,只要各自付款,就不会有心理上的负担,说“不”自然也就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了。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心理学角度讲,一起吃喝的行为本身,往往会无意识中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一旦有了这样的关系,丧失拒绝的勇气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了。
被拒创伤是导致人们不敢说
“不”的重要原因
玛丽娜的丈夫是一个公认的好人。无论是亲戚同事,还是邻居朋友,等等,只要对她丈夫说一下请求,她丈夫就尽量给人家帮忙办好,且不要对方的报酬。这样的人在他人眼中,绝对地百分百的活雷锋。可是,玛丽娜却非常苦恼。因为他们家的生活不是很富裕。原因是帮人帮的太多了,家里根本存不住钱。他人的生活水平一直提高,可是,自家仍然停留在温饱阶段。而且,她丈夫帮人经常不在家,家里的活儿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做。
一天,玛丽娜这样抱怨:“你可真是个好人,但我嫁给你这好人,我一点都不觉得幸福。你谁都帮,谁都想照顾,偏偏不照顾我这当妻子的。把家里的责任甩给我去做,自己倒去做大众好人。”令玛丽娜惊讶的是,丈夫居然说自己其实也不是很情愿,只是通常没有勇气对他人的请求说“不”罢了。
玛丽娜家的局面跟前几年的热播剧《家有儿女》里一个情节非常相似。主人公的邻居经常向他们家借东西,很多次他们都不想借,然而又没有勇气说“不借”。借出的东西,还不好意思要回来。偏偏那个邻居又不自觉,借了东西不还,还继续借其他的。搞的他们家很是郁闷。后来,他们的女儿拒绝了那个邻居的借书,还气呼呼地说:“说个‘不’字,有那么困难吗?不想借就不借嘛!”
为什么有人不想答应别人的请求,却没有勇气拒绝,只好违心地答应呢?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说“不”的家庭教育环境。换句话说,难以开口说“不”是从小养成的性格,是教育孩子的长者,通常是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结果。可能有人说,孩子的父母不会不让孩子说“不”的,也不会让孩子一定遵从他人的强迫的。从表面上看,的确不能归咎于父母。然而,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