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风险管理 - 行长驾到 - 林外秀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行长驾到 >

第142章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由简单计量向模型深度计量转变,由局部粗放管理向全程精细化管理转变。风险管理是从治标走向治本,更加注重体制性、机制性转变和建设的一种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对于基层大谷银行而言,不仅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大谷银行构筑流程卓越型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县支行加强风险管理,突出风险管理的事前管理特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解决思想盲区,构造“不想为的自律机制”

“态度决定一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实施风险管理,必须从思想教育着手,着力构造“不想为的自律机制”。先从思想根源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要使各级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管理是由很多细微的小事构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管理人员也好,普通员工也好,每天应该做好的就是将每一项繁杂而微不足道的小事做扎实、做好。

加大对一线员工的现场培训力度,研究和探讨去和将营业网点的工作做得更为细致,更为高效,更为安全。不仅要让所有管理人员都能正确认识、全面了解,主动把握和积极参与风险管理,而且要在全体员工中真正形成共识,做到全员参与,使管理工作由少数人掌握变为多数人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管理成效。针对支行实际,从正面引导和教育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能够把握住方向,不受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筑起坚实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确保员工对违规违纪行为的“不想为”。

杜绝制度盲区,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

风险管理其核心在于精抓细管上,这就要求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全方位的覆盖管理范围,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没有“盲区”,这样才能使风险管理工作达到精细的管理目标。从规章制度上着手,形成“不能为的防范机制”。加强风险防控精细化管理,确保每个环节、每件事情都做精细、做规范、做到位,进一步夯实风险管理基础;细化各项规章制度,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制度的约束。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形成一套严密监督执行制度的网络,使员工“不能为”。

风险管理重在责任落实,责任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都将成为制约风险管理实施的一大障碍。要防止风险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出现“执行陷阱”。风险管理要落到实处,离不开人的执行。但很多时候,一些设计非常精良的风险管理细则,却难以得到良好的实施,问题是:一方面精细化管理其操作性设计得不尽合理,难以得到良好的实施:另一方面执行人怕得罪人,怕麻烦,不愿意认真执行,最后导致精细化管理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应当看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在一些工作部署和安排上,往往有时上级要求很高,但在逐级贯彻落实中,则出现截留、缩水、偏差甚至扭曲变形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断层”,使上级的精神以及要求不能真正原原本本的传达贯彻到每个员工。当然,这些只是极个别现象。为了消除此现象,必须通过严格的制度执行,使之固化到每位员工的工作习惯之中,习惯于管理流程的职业化、精细化、标准化,消除控制断层。

执纪增加刚性,构建“不敢为的惩治机制”

如果银行内部的业务主管和监管部门不履行职责,再先进的风险控制系统和制度都形同虚设,没有执行的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因此,深化实施风险管理,重在落实,而落实的最终效果则体现在监管检查上,严格监管、按规章办事是督促落实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一支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监管队伍。从加大处理力度着手,形成“不敢为的惩治机制”。首先是对员工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即使违规行为较轻,也一定要处罚,并且是从重从快给予处罚,绝不姑息养奸,以儆效尤。其次是对于违法犯罪的严惩不怠,一律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并对相关的责任人也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让员工从心理上惧怕违规违纪行为后果,达到“不敢为”的目的。“下管一级履行责任,上联一级追究责任,任期范围终身责任”的岗位责任追究制度,真正让制度“走下墙”、“入人心”,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通过严抓细管来实现管理上的零缺陷,达到工作效果最佳。

风险管理没有“最佳”,有的只是永远的“警钟长鸣”。只有突出风险管理的事前管理特点,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业务、重点岗位和重点人物的管理,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合规意识、细节意识,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