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武勇论风险三
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狼来了怎么办?练好本领再打狼。自身要硬,基础先行,强化制度管理,防控经营风险,三才六合市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精细化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梳理、制定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每个操作环节都有对应的制度依据,尤其是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及事故多发地带。内控制度覆盖所有业务、产品、流程和岗位,避免出现死角、盲区。
将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渗透到业务经营的每一个具体过程,通过整章建制,逐步加强自我约束,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完善风险控制框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六合市行作为一个二级分行,认识到风险掌控的能力强弱,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程度的优劣。
实现稳健经营,不折不扣的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唤醒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遵章守纪意识是防范风险的关键。
在股改前夕,通过制定尽职细则,通过制定提高制度执行力,使各组织机构和人员都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相互协同,密切配合,而不是躺在制度上睡大觉,通过约束、激励机制,促进全行执行力的提高。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引入先进银行零容忍制度。对损害大谷银行和员工利益的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宽容。对违规违纪行为,在处理上坚决按照上限执行。加大对业务主管部门的责任追究力度,因业务管理体制不到位或管理体制失职的,要追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因监督检查不深不细,流于形式,应发现问题而未发现,致使违规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一经发现要追究违规期间历次检查人员的责任。紧紧围绕“抓内控,防风险,防案件”,把从严治行、依法合规经营这一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培育合规文化,有效治理内部案件。对管理层和员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领导干部层面主要以勤政廉洁、履职尽责为主题,操作层面主要以合规经营为主题,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员的政治素质,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激发爱岗敬业热情。
通过违法违规案例教育,让管理层和员工都能从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从严治行,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使道德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风险控制手段落后是风险生成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银行在风险面前是既爱又恨,既想赚取风险收益,又害怕拙劣的风险管理使得偷鸡不成倒蚀把米,因此尽快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有效发展的关键。
2005年大谷银行推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即由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资产质量。
但具体的管理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在信贷风险防范上,目前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无法解决,尤其是贷款投放后,银行无法随时掌握客户信息,无法随时评价信贷资产保障程度。客户征信系统暂时还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再如信用等级评价采用打分表形式,指标体系分类较为粗略,评定机制缺乏弹性,频次固定,不能适应客户情况变化快的要求。再如内部风险监测分析手段仍较落后,各种报表和分析的手工成分,人为因素较多,这样很容易使数据在各个传递环节上的出现衰减或误差,也会直接导致银行经营决策一定程度地偏离实际。
大谷银行目前采用贷款五级风险分类方法,而十国集团国家一些大银行的内部评级法中仅营运贷款就平均分为10级。值得一提的是,大谷银行基层不少客户经理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造假问题,人为弱化了风险控制手段。
社会信用环境恶化是风险生成的外部原因。诚实守信是民族传统美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往往偏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而忽视了信用对完善市场的促进作用,导致信用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从各种形式的造假,到各种手段的违约,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实体产业到金融行业,从企业、个人到职能机构,失信行为像“流感”一样波及到社会各个层面,覆盖各个领域。
从本质上看,失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信用主体道德观念薄弱,不按价值规律办事,不按市场运行机制办事,以及不合理的政策导向,过度干预和过度监管,阻碍了诚信建设,阻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武勇认为,影响银行风险的社会信用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银企信用关系恶化,银行风险加剧。表现为企业信用能力急剧下滑,大量逃废银行债务,致使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沉淀,效益低下,同时银行恐贷、惜贷现象突出,资金滞留在体内,银企信用循环出现梗阻。
二是信用供需脱节,阻碍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是新兴的经济主体,如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合适的信用方式和有力的信用制度支撑,无法与银行金融资源有效对接,形成信用脱节和金融低效的“两难”。
三是优良客户出现金融转移,信用需求开始减弱。优良客户一般能够通过肉源融资和上市进行资本扩张,对成本较高的银行贷款需求开始减弱,信用转移使银行因缺失优良载体而产生“脱媒”。
四是为支撑信用循环,国家信用空前回归,社会信用领域日趋狭窄。国家通过大量发行国债,缓解银行融资压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银行发放配套贷款,使得以国家政策作支撑的国家垄断型或非市场准入产业成为银行激烈争夺的融资游离经济实体,信用日益畸型化,金融风险不断堆积。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总之,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防范和化解风险是银行业的永恒主题。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风险管理也不是一蹴可就的,就当前大谷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看,风险管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