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姜你军 - 行长驾到 - 林外秀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行长驾到 >

第295章姜你军

由于奸商故意操纵市场胡作非为,葱姜蒜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抬高至天价,百姓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困扰却又无力抗争。无助但幽默的百姓,自嘲地利用汉字谐音,改头换面、张冠李戴,变成了“姜你军”。仅管这是负面的幽默,也反映出民俗文化在市民社会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在人民生活中添加了新的文化元素,这当然绝对不是错别字,而是社会新词语。

姜不仅是日常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菜蔬中的调味品,一种植物学上常见的根茎植物,而且它还是一个文化多棱镜,它与中医养生、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地理掌故、宗教禁忌、姓氏起源、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关系密切。

纵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常用物品,或多或少均是与各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而这些物品之中,姜无疑是集各种文化于一身之集大成者。可以不夸张地说,有关姜的历史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综合文化史。

姜是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能见得到的寻常之物,中餐做菜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它,但是鲜有人知它为什么叫生姜?大多数人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因为姜是生的,所以叫生姜,如果放在锅里加热后,就不叫生姜而叫熟姜了。

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看这样的回答并没有错,但并不完全对,有以偏概全的意味。难道这普普通通的生姜名称还有什么说道不成?

的确如此,看似一个简简单单的生姜称谓,其实是大有来历的。

中华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说,炎黄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炎指的是炎帝、黄指的是黄帝,炎帝出生早于黄帝,有关炎帝与黄帝之间相差多少年,历史学界始终争论不休,从基本同时代到2000年的说法都有。综合各种说法,大约520年是最为合理的。

炎帝和生姜有着密切关系。炎帝姓姜,他对于中华民族从原始野蛮生活方式过渡到农耕文明阶段这一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划时代的关键作用,同时他也是中国医药文化的最早的开拓者、实践者、集大成者。

有关炎帝尝百草的故事,在中国百姓中,可谓家喻户晓,而生姜的来源就与炎帝尝百草有关。

相传神农炎帝早期为了给部落人民解除病痛,在深山老林中亲尝各种植物,鉴别其药性,配制药草为部落人民治病。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这位令人敬仰的老祖宗,是在用生命来冒险试药,一天之内就要经历数十次生死考验,其大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这一天,炎帝在茶陵坑尝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毒性发作,腹内痛如刀绞。他尝试着吃了好几种药草,也无法解毒,在极度的疼痛当中,终于坚持不住,昏迷在一棵大树下。

过了片刻,昏迷在树下的炎帝被一阵凉风吹得悠悠醒转,醒过来的炎帝虽然腹内仍然疼痛难忍,但大脑已经开始恢复思考能力。以他鉴别药草的经验判断,认为凉风没有解毒作用,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身上的毒得到了一点缓解呢?

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风中隐隐有一股香气,炎帝意识到,很可能是香气中有解毒成分,当真如此,那么,找到香气源头定能找到解药。于是他忍受痛苦,顺着这股香气循着风向艰难爬去……

炎帝越爬香味愈浓,最终爬到一丛尖叶子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炎帝把鼻子凑到草上用力一吸,一股香气入肺,头昏霎时又有些减轻,炎帝确认正是这种植物的芬芳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的。

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出一蔸,没想到,植物根扎得并不深,而且膨大的根是肉质的,炎帝放在嘴里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咕噜噜地响着,泻了一阵,所中之毒全解,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于是,炎帝决定为这种新发现的让他起死回生药材起一个名字。炎帝当即决定,我本姓姜,而这种药材使我能够起死回生,那么,能让我老姜生还的药,我就叫它“生姜”吧!从此,天下可食植物名录中就多了一种重要的可食植物-——生姜。

凡是有传说的常用物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深受民众喜爱或者有特殊情感的物事。人们觉得仅在生活中使用远远不够,为了表达对这个物品的喜爱,必须将其由物质升华到精神,从日常生活上升到文学艺术方能表达出喜爱之情,美好传说脱颖而出。

这个生姜称谓来源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貌似平凡的姜,蕴含博大的文化基因。

自从炎帝发现生姜后,茶陵一带,开始人工栽培种植生姜,这一传统已经绵延了数千年,直到今天。地球人都知道,说起质量上乘的生姜,非湖南茶陵坑、碣石-带莫属。其他地方出产的生姜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蒜你狠”“姜你军”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减产涨价丰收掉价,背后的真相就是人心。

当股票市场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众多股民在股市面前开始显得小心又谨慎;当房地产市场经历过巅峰时刻开始回归理性,手握大笔资金的炒房者又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不管是炒股还是炒房,贪婪始终是其背后真正的恶魔。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在疯狂之后泡沫破裂之时才能认清真相,只不过到那时为时已晚。

其实,不只炒股、炒房,只要有利可图,资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逐利的机会。如今这股“炒作”风波已经蔓延到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餐桌。名不见经传的大蒜、生姜何以频频成为各大媒体的热词?当一种食物的金融属性强过其本身的食物属性,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