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开方子
大谷银行太平县支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意识主动发展的意识亟待增强。对金融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认识不够,对县域市场还需进一步掌握和深层次了解。二是息源枯竭,盈利能力弱,有效收入增加难度大。各项经营指标完成不够理想。三是信贷客户基础薄弱。全行经营规模特别是有效贷款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支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现状是人均贷款不足10万元,人均中间业务收入仅有1.1万元。针对支行实际,陆祎开出个方子,决定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配机制,构建适应股份制改革的运作模式。
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在原有财务分配体制基本保持稳定不变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基层网点形象建设费用,增加服务“三农”新产品营销费用,重点向营业网点改造倾斜,向效益好、发展前景看好的基层单位倾斜。同时整合低效网点,优化网点布局,打造精品网点形象。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增加和配置“三农”服务信贷人员,真正使“三农”服务工作达到人员有保障,组织有部门、考核有结果。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尽量减少管理岗位人员,增加一线柜员力量,减缓和改善当前柜台人员少,业务工作量大,员工压力大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在保持原有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将服务“三农”的相关指标,换算为综合业务计划下达各部门、各网点去执行。
突出“三农”服务主题,积极培育新的农村业务增长点,努力实现县域支行的可持续发展。
梳理县域现状,明确服务对象。突破传统“三农”服务的业务范畴,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中资源重新整合、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医疗卫生、学校、广播电视等社会公益事业;大力支持具有一定规模、辐射带动农户生产、加工、运输各环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村种养大户;重点营销拥有核心资产、信誉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客户。
在信贷产品的选择上,按照不同产品的特点以及抵押担保等条件灵活掌握,尤其是个人贷款方面,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原则,在继续向职业和收入来源稳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教育、通讯、电力、烟草、石油等部门的在职正式人员营销外,还要向有一定规模、经营优良、管理规范、发展前景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各乡镇(村)的能人大户等个人优良群体转移。
改善服务方式,突破原有传统、单一对农户信贷支持模式,通过提供信贷、结算、保险、理财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三农”服务的整体水平。争取地方支持,对重点项目、重点客户的开发、拓展与维护,实现支行各项业务的又好又快发展。重点以拓展商贸、批发类客户资产业务带动发展银行卡业务,以营销房地产开发贷款带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营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骨干支柱企业带动丰收卡和各项代理业务的开展。
立足实际,继续保持各项业务稳步增长的态势。坚持在“三农”服务中,做大做强负债业务。针对各项存款增势不稳,大起大落,以及有效资产收益低等问题,继续坚持存款优先发展战略,切实把存款工作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三农”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继续以“开门红行动”综合营销和“稳存攀升”阶段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巩固传统营销的基础上,主动深入“五区”开展营销,确保存款首季“开门红”。不断加强和完善领导抓大户、客户业务部抓重点户、全体员工抓普通户的立体营销体系联动。积极适应经营战略重大转移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前台部门及营业网点的服务水平,深入细致地做好银行卡、教育储蓄、工资及务工汇兑转储和各类代收费业务,大力推进营业网点“上台阶”工程,确保储蓄存款稳定增长。进一步加强对辖内优质客户的全方位营销。牢固树立“抓业务就是抓客户,有客户就有市场”的经营理念,实现由“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真正把营销工作作为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整合现有产品,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合理布放atm、pos、转帐电话等自助机具,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支行的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
把握“三农”服务大好机遇,力争做大做优资产业务。明年,是大谷银行股改的关键年,也是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的一年,大谷银行太平县支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加大个人资产业务营销力度,坚决克服部分领导及营销人员中存在的“重大轻小”、“怕贷、惜贷”思想,把做好个人信贷业务作为“三农”服务,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紧密围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有针对性地瞄准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优质机构、个人客户,按照“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的要求,主动介入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项目,努力提高农业信贷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新的效益增长点。